古人的休闲方式:玩在唐朝-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宋比较之下,《封氏见闻记》中的一段记载就可信得多:
……大历中,太原节度辛云京葬日,诸道节度使使人修祭,范阳祭盘最为高大,刻木为尉迟鄂公与突厥斗将之戏,机关动作,不异于生。祭讫,灵车欲过,使者请曰:“对数未尽。”又停车设项羽与汉高祖会鸿门之像,良久乃毕。缞绖者皆手擘布幕,收哭观戏。事毕,孝子陈语与使人:“祭盘大好,赏马两匹。”
从中可见,所制祭盘便是一种设计精巧的机关傀儡,刻木为人,事先预设程式,模拟的应当是时人熟悉的戏剧故事,一个是“尉迟鄂公突厥斗将”,随后的一出是项羽与汉高祖刘邦的“鸿门宴”。
两出戏都由同一个机关完成,推测起来,这个装置中应该有若干个木刻的傀儡,触动机关之后,众傀儡便会有一些机械的动作。而到第二出戏时,同样还是这几个傀儡,做出来的却是另一套不同的动作,演绎不同的故事。
在当时,这些自然是非常新奇的玩意儿,不但观者如潮,连逝者的亲朋们也有些忍耐不住,凑近前来“收哭观戏”。事毕之后,孝子们觉得很露脸,大大方方地拿出两匹马来做犒赏。
txt小说上传分享
俳优傀儡弄参军(4)
这种机关傀儡费时费力,需要一定的财力与精巧的匠人才能制作,自然比不上以人操作的木偶戏那样简易流行。
4
由人操弄的傀儡戏在当时有提线木偶、杖头木偶、布袋木偶等几种。
杖头木偶由三根木棒操纵,一根木棒支撑木偶的头部,其余两根支撑木偶的双手。一些制作精巧的杖头木偶可以转动头颈、活动五官,进行表演时完全靠艺人手上的功夫操纵木棒,让木偶做出各种动作。
有文章称,敦煌莫高窟的一幅壁画中,画有一个手持人形木偶的少女,做逗引状,另一少女伸手欲夺。文章据此认为,这是唐时已有杖头木偶的实证,究竟如何不得而知。
四川某一位藏家收藏有两件唐代的傀儡头,均为陶制。一个是武士傀儡头,一个是猪形傀儡头,据说出自唐代四川的邛窑。
两个傀儡头的高和宽均约四厘米,后部虚空,武士头两边留有穿绳的小孔。识者认为两件傀儡头都是用于“被单戏”表演的。
被单戏是布袋木偶中单人表演的一种形式,也称手掌木偶。表演者隐身在一块布帷后面,傀儡头露在布帷之上,表演者用手指灵巧地操控着木偶的头与双臂,同时还要不停地变换嗓音,为角色伴奏、配音,需要的时候还要演唱,难度颇大。
出现在文献中最多的木偶形式为提线木偶。有一段劝人了却尘缘、看空世事的《敦煌变文》中写道:
……也似机关傀儡,皆因绳索抽牵,或舞或歌,或行或走,曲罢事毕……所以玄宗皇帝从蜀地回,肃宗代位,册玄宗为上皇,在于西内。是政已归于太子,凡事皆不自专,四十八年为君,一旦何曾自在。齿衰发白,面皱身羸,乃裁诗自喻:“刻木牵丝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须臾曲罢寂无事,还似人生一世中。”玄宗尚且如此,我等宁不伤身?
这段关于傀儡的描述让我们得以了解当时木偶表演的一些细节——由绳索牵拉的木偶,舞蹈行走,同时有歌声和乐曲相伴,演绎人间故事。
从后面那一首《傀儡吟》中可以看出,当时木偶的制作非常逼真,鸡皮鹤发与真同,加上表演者娴熟地操弄,配以人声与乐曲,惟妙惟肖。
诗中所吟的傀儡就是提线木偶,即艺人藏身幕后,通过提线,双手的手指用拨、勾、提、挑、抡、闪、摇等动作操纵提线,控制线下的木偶在台前表演。一个技艺纯熟的艺人可以将线偶操弄得活灵活现,模拟人间情态,生动而有趣。
只是歌舞喧哗之后,一切总要归于沉寂,先前的悲喜离合全部消散,只留下一具无魂无魄的躯壳委顿在那里,让人生出无限的空虚与悲凉感。
文中引用的《傀儡吟》一诗,其作者有一种说法为梁锽,有的则说为唐玄宗。《开天传信记》中则称:“明皇还蜀,尝以为诵,而非明皇作也。”比较可信。
傀儡戏中有一个久演不衰的节目《郭秃子》。《颜氏家训》对此的解释是:前代有一个姓郭的人,有秃头之症,而生性滑稽,喜欢开玩笑,后人以傀儡子做成那位郭秃子的形象,表演幽默风趣的节目,于是人们将这种傀儡戏称为“郭秃子”。
《乐府杂录》中也说:
……其引歌舞有郭郎者,发正秃,善优笑,闾时呼为郭郎,凡戏场必在俳儿之首也。
活泼有趣的傀儡戏在唐朝民间广受欢迎,凡有戏乐之地,都能见到傀儡戏的影子。
西川节度使崔安潜就常常请傀儡艺人到府上来,在堂前表演傀儡戏,城中军民蜂拥而至,争相观看。
这位崔安潜的行为颇有些古怪,信佛吃素却又好斗牛,每每遇到给刑犯用刑的时候,他又喜欢亲自动手。如此矛盾的一个人,在府中大演傀儡戏,随便庶民百姓出入观看,说起来总让生出一种怪诞的感觉。少年轻球戏争筹
少年轻球戏争筹(1)
1
一场春雨之后,天色新晴,长安街头上一群少年军人正聚在一起玩蹴鞠。
少年们往来奔突,争抢着那一只皮制的圆鞠,圆鞠在他们脚下翻滚跳跃,被踢得“咚咚”响。
突然,圆鞠从人群里飞出来,径直飞向路边,滚到一棵槐树下。
槐树下面正站着一个十七八岁的小女子,头梳三鬟髻,衣裙破烂,脚踏木屐。圆鞠一路滚过来,恰恰停在她的脚旁。
这小女子毫不迟疑,伸脚将圆鞠挑起来,在脚上颠几颠,猛力一个大脚,“嗵”地一声将圆鞠踢到几丈高的空中,圆鞠再落下来时,不偏不倚正落回到蹴鞠少年们中间,激起路上行人的一片喝彩之声……
这是《剧谈录·潘将军失珠》中记述的一个场面,少年们正在玩的便是唐朝时盛行的一种游戏——蹴鞠。
蹴鞠也做“蹴踘”、“蹴球”、“蹋鞠”、“筑球”等。按《说文解字》的解释,“蹴”是一种放轻脚步、类似于舞蹈的动作。“鞠”从革,是一种内有填充物的皮制圆球。
蹴鞠的起源说法不一,不过,可以确认的是到了汉代时已经有了明确的蹴鞠形制。那时的蹴鞠主要流行在军队当中,对抗也比较激烈,有人推测它不单单是娱乐的游戏,也是当时操练军队的一种手段。
既然蹴鞠是一种群体的活动,就需要有一套游戏的规则才行,比如说怎么样论输赢,哪样的动作可以做,哪样的行为是被禁止的,都要有明确的规定。不然的话,一大群老爷们儿拼尽全力,挤在一个土场当中拼抢一只圆球,既没有什么意思,也容易产生纠纷。
好的游戏规则的订立可以增加游戏的趣味性,但早期的蹴鞠规则我们已经无从知晓。
汉代以后,再经过几百年的演化,到唐代时蹴鞠自然更趋成熟,其标志有二:一是球变了,由实心的球变成充气空心的球;二是场上出现了球门。
最早的鞠是用毛发纠结成一团,填塞在皮囊之中,踢起来不太轻便,弹性也很有限,不容易踢远。
唐朝时出现了内中充气的鞠。内中充气,一则可以使球体变轻,再则也增加了球的弹性,使球变得更轻灵,玩起来更有趣。
充气圆鞠的关键之处是内中的气胆,估计当时是用动物的尿脬来充当。
小的时候看见邻家的孩子玩过猪尿脬。杀猪之后,刚取出的猪尿脬湿湿的软软的,吹足了气,把口系紧,圆鼓鼓的样子有点儿像气球,不过比气球厚重一些。
鼓胀的尿脬风干以后,整体为灰黄颜色,好像还有一些暗红的血丝布列在上面,曲曲折折,样子极难看。摸上去外皮粗而硬,很不舒服。它的弹性也不如气球好,但要比气球皮实得多,轻易不会破碎。总体来说,只能是聊胜于无的土玩意儿。
唐代用尿脬作为气胆的皮鞠,弹性自然比不上现今的足球,不过,比起毛发填塞的实心圆鞠,也算是进了一大步。
气胆之外就是皮制的外壳,先将皮子分割成瓣状,再将它们缝在一起,形成一个平滑过渡的圆球。
《唐摭言》中记载,唐文宗时有一位翰林承旨学士,名叫王源中,平日里闲暇的时候常常和弟兄们在家里玩蹴鞠。
有一次正玩得热闹,圆鞠突然弹起来打到王源中的额头上,打出一块伤痕。正巧皇上传旨要召见他,王源中匆忙赶往宫中去见皇上。皇上看见王源中头上的伤,问他怎么弄的,王源中就把蹴鞠的事告诉皇上。文宗感慨道:“你们兄弟们能经常在一起玩蹴鞠,实在是和睦啊。”
圆鞠能把王源中的额头打破,说明它还比较坚硬,外面的一层皮子熟得不好,或者接缝处缝制得比较粗糙,这样硬邦邦的东西猛然打到头上,也是够受的。
2
球的变化自然引发游戏规则的变化,唐代蹴鞠的玩法也趋于多样化。
一种玩法是传统的双球门踢法。
蹴鞠中球门的出现应该是一种革命性的变化,具体的年代不可考。有了球门,也就有了相应的记分规则,使输赢量化,自然也增加了蹴鞠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可以说,球门使蹴鞠从简单的游戏变成一种激烈的竞技运动。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少年轻球戏争筹(2)
唐代仲无颜在《气球赋》中描述当时人们玩蹴鞠的场面:“交争竞逐,驰突喧阗。或略地以丸走,乍陵空以月圆。”
这里描绘的情形颇类似于现代的足球。其中有带球长途奔袭,有拼抢断球,有盘带过人,也有大脚远射,场面相当火爆。从这一点上看,说蹴鞠是现代足球的起源,非常恰当。
可惜,唐代以后的蹴鞠并没有沿着双球门的方向继续演化,到了宋代,双门逐渐消失。
唐朝蹴鞠的第二种踢法是单门制。
《文献通考》中说:
蹴球盖始于唐。植两修竹,高数丈,络网于上为门,以度球,球工分左右朋,以角胜负否,岂非蹴鞠之变欤?
这里说的便是单球门的蹴鞠踢法——两根高杆立在场中,高杆中间结着绳网,在距离地面六七米的高处,网中央开着一个圆洞,也就是所谓的球门。
这种单球门的踢法一直延续下去,到宋代时已经十分完备,宋时的许多文献中都有具体的描述。根据那些描述向前推测,大体也能明白唐朝时的玩法。
游戏的双方人数相当,各由一个球头率领,隔网而站。比赛时,双方要通过网上的那个球门把球踢到对方那边去。
当然在踢起之前,同伴之间必须有配合和转换,这中间也有一定的规则,不能乱踢一气,而最后踢向球门的那个动作要由球头来完成。
这也是最重要的一脚,就好比今天在足球场上的临门一脚。这一脚既要踢得高,更要踢得准,让球从高处的球门中通过。所以,比起现代一些隔网竞技的运动,像排球、藤球等等,单球门的蹴鞠难度要大许多。
因为职责重要,球头自然成了队中的灵魂人物,就像今天运动场上的球星一样。
球门放置在球场中央,双方隔网相对,没有了直接的身体对抗,比拼的是各自的技巧和同伴之间的协同能力。和前面的双球门玩法相比,趣味性增加了,激烈性、对抗性却大大降低。
循此演化下去,到了宋代,在具体踢法中又添加了许多技巧,看着令人眼花缭乱,激烈的蹴鞠竞赛越来越像是一种讨巧的杂耍儿。
第三种踢法没有球门,只是三两个人凑到一起互相比赛各自的脚法,类似于现在的踢毽子,花样繁多。长安街头那个三鬟少女玩的大概就是这一路的蹴鞠。
王建的一首《宫词》也因此常常被人提到,并把它与宫廷里的蹴鞠游戏联系到了一起。
宿妆残粉未明天,总立昭阳花树边。
寒食内人长白打,库中先散与金钱。
这里的“白打”一词,通常的看法认为是一种蹴球的形式,指的是两个人相对踢球,但“白打”一词恐怕不能仅作蹴鞠来理解。
清代周亮工《闽小记》中说:
白打,即今之手搏,名短打者是也。昔日白手不持寸铁为白战,武艺十八,终以白打。以白打为终,明乎其不持寸铁也。
可见白打也是武术中的一个术语,意指不用器械、空手打斗,是诸般武艺的基础。“寒食内人长白打”会不会是指宫人们赤手空拳的格斗?就算与蹴球有些瓜葛,那二人中间的球只怕也是一个点缀而已。
3
天宝年间进士王邕有一篇《内人蹋球赋》,其中写道:
出红楼而色妙,对白日而颜新。旷古未作,于今始陈。俾众伎而皆掩,擅奇能而绝伦。于是扬袂叠足,徘徊踯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