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耽美电子书 > 披露晚年丁玲生活思想状态:丁玲办中国 >

第4章

披露晚年丁玲生活思想状态:丁玲办中国-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时“迫切希望能尽快取得登记证(书号发行证),俾能及时解决印刷、发行等问题”。
  8月27日,星期一,唐达成来到丁玲寓所,专门谈办刊的事情。他告诉丁玲,他将开介绍信亲自出马,去出版局交涉办理,党组还要找中宣部,为刊物申请编制及30万元开办费。第二天,中国作家协会便给文化部并出版事业管理局打了报告。报告 称:“最近,中国作家协会在进行整改工作时,副主席丁玲等部分驻会老作家提出,拟创办一个综合性的大型文学刊物,经作协党组研究同意。该刊定名为《中国文学》,由丁玲 、舒群同志任主编。《中国文学》编委会人选及编辑力量主要将由老作家自己承担,同时吸收少量中青年骨干编辑参加,还将借助部分社会力量共同负责编辑工作。……以上计划 ,恳请得到你们的大力支持,及早批准《中国文学》登记出版。”
  谁也没有想到,期刊登记的事情远不像预期的那么乐观。第一道关口就卡在了出版局。期刊登记证,也就是他们称之为“执照”的那个法律文件,它的审批需要一个繁琐的流程, 需要一个缓慢的周期。而这个“执照”的意义,也确实相当于工商企业的营业执照,它是刊物的合法身份证明,没有它就什么事情也办不成。就说眼前很急的一件事情吧,刊物要 想明年通过邮局向全国发行,就必须在今年的9月15日之前,拿着你的合法文件到邮局去报计划。过了9月15日,邮局就不管你明年发行的事情了。另一个大困难是没有经费。虽然 丁玲开始有民办公助的想法,但大家在讨论中认为这个办法一时难以行得通,不可能一下子就筹集到资金,还是得走上级拨款的路子。一个是证,一个是钱,下边的人在跑腿,丁 玲则要跑关系。她找中宣部要求帮助尽快解决期刊登记证,找作家协会希望能在资金方面给予支持。
  9月7日上午,中宣部文艺局副局长梁光弟奉贺敬之副部长之命来到丁玲寓所,听她详细讲述了刊物登记的情况。9月8日,丁玲又给中宣部和贺敬之副部长打了一份报告:“《中国 文学》计划于明年年初出版,并向全国发行。按邮局规定,由邮局发行征订,必须于本年9月15日前和邮局谈定,过期邮局即不接受,不能如期向全国发行。因此,我们恳切希望出 版事业管理局能体谅我们的这一实际困难,提前审议作协的这一申请,早日批准并发下登记证,俾能及时向邮局商谈解决全国发行征订的问题。我们也恳切希望得到领导上的支持 与帮助。”
  公函发出,丁玲非常乐观。9月11日,她在《中国文学》筹备会上还十分自信地说:“作协党组已经给中宣部正式打了报告,由贺敬之送胡启立同志批,十五六日即可正式登记。我 们打算要15个人的编制,30万元的开办费,这些还需要中宣部同意。拿到钱以后,要开几个会,第一个是各主要刊物负责人的联谊会,第二个是记者招待会,第三个是作家座谈会 。此外,还要单独开一个编委的会。”。 最好的txt下载网

4。 期刊不能如期登记,卡壳了(2)
但是,出版局方面依然没有任何松动的消息,而9月15日这个日子却越来越近了。总不能眼睁睁看着还没有出世的婴儿,就胎死腹中吧。9月12日上午,丁玲去京西宾馆开会,中午 回到家里,心情极坏,说她听到一个消息:新办刊物须经中央书记处批准方能出版。又多了一层手续,多了一道关口。据说一同报送待批的,还有文联的《戏剧报》。怎么批一个 刊物都要经过书记处了?越来越麻烦,越来越困难了。
  情急之中,丁玲想起一个人,一个在延安时期就认识,而现在权力非常大的人——总书记胡耀邦!1978年丁玲还在山西乡下,为了解决自己的冤案,曾经给胡耀邦写过申诉信,在 中组部为丁玲恢复名誉的问题上,胡耀邦又起了关键性作用。现在她又要向他求助了。当晚,丁玲几经思虑,拿起笔来,把急切的心情和求助的渴望,铺洒在几张雪白的“中国作 家协会”公文纸上。
  耀邦同志:您好!您是很忙的。我来北京五年了,虽曾有过去拜望你的想法,但我不愿占去您宝贵的时间,也不愿以私事、小事去麻烦领导同志,我要体贴你们。可是今天我无法 克制我要找你的心情。请你原谅我!我先写这封信给你,希望你为我解决目前有关我的工作问题。
  我已经80岁了,(身体、脑子都还很健壮),而且许多年许多年(足有30年)没有担任任何工作。自然我多年的劳动也是为党为人民服务,可是究竟不是最适合我的工作。回北京 这五年,总算写了60万字,出了五本书,但我对此是不满足的。最近中组部实事求是为我做了“为丁玲恢复名誉”的通知。我感激党,感谢党中央,及组织部的同志们。我无以为 报,决心同意一群老同志对我提出的要求,他们希望我领衔为党办一个文学刊物。我考虑再三,为了广泛团结全国的老中青作家,着重正确引导和培养青年作者,繁荣以改革为主 要标志的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文艺,这是很有必要的。我拟以民办公助的方式,也可以找到代为出版的地方,逐步过渡到自力更生,自负盈亏,扩大经营范围,争取上交利润。此事 已由作协党组批准,并转呈中宣部批示。我们已经着手筹备,主编为我和舒群、魏巍等,明年一二月可出版。现在可以说是万事俱备,只欠上级领导批准。我以为不至于有什么问 题。只是9月15日邮局将截止向全国发行的预订工作,为此我心急如焚。此事只有你能帮助,恳请予以支持和指示,以便解决困难。如需了解详情,请指定时间,我当面陈。
  第二天一早,她让我把信送给住在同一幢楼里的李锐同志,请他将信转交胡耀邦。她给李锐写了一封信说:“李锐同志:请你为我转呈一信,你看后就知道是什么事情了。我的确 是难安难睡。
  我不相信什么人都可以做的事,我不能做。要是如此,我只得万念俱灰,决心当隐士去了。麻烦你了,还请你鼎力帮助!”
  关键的9月15日到了,这一天是邮局的截止日期,这一天也是京西宾馆座谈会闭幕的日子。上午举行了闭幕式,习仲勋、胡乔木、邓力群等中央领导都来了,并和大家一起照相。习 仲勋、邓力群主动和丁玲打招呼,说:“你写给耀邦同志的信我们都看了,你办刊物没有问题,邮局那里我们去说。”邓力群说,有些具体问题还要进一步商谈。
  中央书记处的领导发了话。9月19日下午,唐达成、张僖来到丁玲家里,商谈办刊的一些具体问题。之后不久,唐达成给作协秘书长张僖写了一个条子:“张僖同志:丁玲同志主办 的刊物正在积极筹备,关于编制和经费也已写报告向中宣部申请。但现在筹备中就需用钱,因此丁玲同志提出请作协先借五万元给她,以便筹备工作的进行。我想我们应该支持。 请你考虑定夺。”唐达成把这张条子交给丁玲,丁玲也给张僖写了一张条子,让我拿着这两张条子去找张僖。张僖当时兼任作家出版社社长,接过条子二话没说,在唐达成那张条 子上立刻批示:从作家出版社利润中拨出10万元,支援丁玲同志办刊。后来这笔钱很快到账,《中国》创刊招待会就是用的这笔款子。丁玲对这件事记得很清楚,创刊招待会那天 她没看到张僖,立刻让我专程去接。丁玲说,我们不能忘记每一个帮助过我们的人!
  9月27日,作协党组作出《关于拨款资助中国文学创刊的决定》说:“《中国文学》是中国作协副主席丁玲同志和一批驻会老作家主办的大型综合性文学期刊,采取民办公助的形式 办刊。由于目前筹办没有经费来源,经作协党组1984年第44次会议决定,从作家出版社1980年上缴收入中提取10万元,资助《中国文学》,以促其早日创刊。”
  但是出版事业管理局那边,仍旧静悄悄地没有一点消息。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5。 躲避祝寿湖北行
10月12日,是丁玲的80寿诞,按传统习俗,应为大庆。她一生坎坷,历经多次大难而不死,实属幸事。一些亲朋好友早就在积极筹划着给她过80大寿。早在8月24日,她家乡湖南的 省委宣传部的李冰封部长就来信谈祝寿设想,随后湖南人民出版社也来商谈在京搞活动,借祝贺六卷本《丁玲文集》出齐之名祝贺丁玲80寿辰。丁玲不愿搞这些个祝寿活动,就想 办法躲开,恰好湖北作家黄钢和华中工学院先后来信,邀请她去武汉出席“三S”(即斯诺、史沫特莱、安娜·斯特朗)研究会武汉分会成立大会和“史沫特莱在中国”学术讨论会 。她欣然接受,定于10月8日离京。
  10月8日,就在他们离京的那一天,《中国作家》召开了一个创刊座谈会,主编冯牧主持,近八十位作家和新闻记者出席,其中有王蒙、李凖、邓友梅、从维熙、刘绍棠、刘宾雁、 黄宗英、张洁、刘心武、陈祖芬、李陀、邓刚、张承志、蒋子龙、冯骥才等,大多是当红作家。10月10日晚上,丁玲、陈明在电视上看到这条新闻,说《中国作家》由中国作协领 导,作家出版社编辑出版,为大型文学双月刊,明年二月出版。
  文学出版社办大型文学期刊,始自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收获》。《收获》创刊于1957年。“文革”之后,北京文艺出版社办了《十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办了《当代》,安徽有《 清明》,广东有《花城》,都以发表中长篇小说为主。出版社办期刊的好处,是可以把即将出版的作品先期刊载,既为日后出书作了宣传,作者又多得了稿费,这样有利于拉到好 稿子。在出版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此举越发重要。
  作家出版社为创办《中国作家》也酝酿已久了。早在4月27日的小说创作座谈会上,束沛德就提到作家出版社正在考虑办一个大型刊物,因为它要出书,需要有一个这样的刊物。6 月中旬,作家出版社正式向作协党组提出办大型文学刊物的请求,并且说已经疏通了国家出版局的关系,宋木文局长表示可以破格批准。6月30日的作协党组会上,专门讨论作家出 版社的工作,党组书记张光年要出版社努力增加经济收入,为争取作协“六年经费自给”的目标作出贡献。关于创办大型期刊,他认为,为了约稿有必要,但出版社人力不足,难 以同《当代》、《十月》、《收获》等竞争,可以由《人民文学》办一个《中长篇小说增刊》。但是到了7月13日的党组会上,张光年又表示,“同意作家出版社出一种以刊载中长 篇为主的大型期刊。如果丁玲愿意,请她具名主编,但不同意另出一种‘老作家刊物’。”①8月11日,冯夏熊到木樨地丁玲寓所时带来消息说:龙世煇等人办的《中国作家》已经 得到党组的批准。
  《中国作家》之于《中国文学》,既是同行又是对手,《中国作家》的主编由作协党组副书记冯牧兼任,一般人很容易想到:作协党组对两本刊物会不会有亲有疏,有厚有薄呢? 丁玲也不能不往这里想。为什么《中国文学》迟迟批不下来,而《中国作家》却能顺利获批?她和张光年的关系不好,一直担心在办刊事上党组会作梗。
  8月23日晚上,李纳、柯岩、丁宁、张凤珠四位女士,来到木樨地看望丁玲,她们都很敬重丁玲。张凤珠在50年代是中央文学讲习所的学员,曾经给丁玲做过秘书,后来在反右中受 到株连,被下放到西北一个条件很差的工厂,一去22年,现在她是作家出版社的副总编,并且即将担任《中国作家》的副主编。谈话中谈到办《中国文学》的事,丁玲说,现在凤 珠有事也不跟我说了,有些事还瞒着我……话语中带出埋怨。凤珠感觉受了很大委曲,情绪有些激动,反问丁玲:我有什么事瞒着你了?我这辈子因为受你的牵连,已经吃了二十 几年苦头,现在我不掺和你们之间那些矛盾,走我自己的路,干我自己的事,有何不可?屋子里的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结果是不欢而散。四个人从丁玲家里出来,已经过了十点 钟。坐上小汽车,张凤珠哭了。
  以后,张凤珠不再来木樨地了。
  第二年三月初,我去作协办事,回到木樨地,告诉丁玲:凤珠生病了,在家里休息呢。丁玲没吱声。过了一会儿,她说,要个车,咱们去看看张凤珠!黑龙江农场刚送来一些豆油 ,当时食油凭票限量供应,算是稀罕物,丁玲说,给凤珠带点豆油去。我让秦阿姨找了个小塑料桶,装了一桶。我们坐车到了团结湖,凤珠住六楼,没有电梯。80岁的老太太爬上 六楼,张凤珠开门见了,又惊又喜。两个人亲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