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耽美电子书 > 詹天佑 >

第9章

詹天佑-第9章

小说: 詹天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字表示对男子的尊称,在中国古代为官者多为男子,如把知府称为府台,就是这个意思,因而民间就称道员为道台。此一官职,后来詹天佑也被朝封过。

长街雄风(二)
沈秉成看上去四十多岁五十不到,浙江人,赞成洋务运动,年纪比陈兰彬要年轻一些,他也是科举进士出身的文官,比陈兰彬晚四年中的进士,当时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中进士者一般都要在翰林院任职一两年,才能外放为官,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官员利用在皇帝身边做事的机会培养对皇上忠诚的精神与感情,同时也使这些官员熟悉了朝中的一些官场生态,俗语有“身入翰林骨也香”的说法。沈秉成与陈兰彬都在翰林院做过低级官,诸如编修、庶吉士之类,只是当沈秉成在翰林院时,陈兰彬已由翰林院转到刑部任主事去了。由于都是当朝为官,那时候就已经相识。沈秉成对幼童出洋肄业的事早有耳闻,也知道是陈兰彬在主其事,今天这么多官学生来看他,他当然很在意,旧时官僚讲究门第,官学生们来拜谢他之后,他将来在这些学生心中就可以享受座主(即老师)的地位。而且,带队的陈兰彬官阶虽然与自己一样是四品,但他毕竟还是朝廷命官,是自己在翰林院的前辈,资格老于自己,是个有一定名望的人,于情于理他都不敢怠慢。他整了整衣冠,即刻往衙门外迎了出去。

  四十顶官轿把上海道台衙门前的平地停得满满当当,陈兰彬等慢慢走出轿子,刘开成赶紧前来搀扶、引导,幼童们走出轿子后在教习和吴子石的指挥下很熟练地排成了整齐的队伍。陈兰彬和刘开成在前面走,教习和幼童们跟在后面。看到沈秉成快步迎出衙门,陈兰彬也加快了脚步,走上前去说道:“沈大人,久违久违!”道台回礼道:“主事大人,下官有失远迎,万望恕罪!”刘开成没有在朝中任过官,并不了解他们原来竟是旧时相识。

  沈秉成此时的注意力全在陈兰彬身上,没有特别在意停在衙门前的轿子和跟在陈兰彬后面的幼童们。旧时的官衙是特别讲究礼仪和身份的,进到衙门里面,沈秉成把陈兰彬引到堂上,因为是同级官僚,二人分宾主落座。沈秉成的幕僚和陈兰彬带来的刘开成以下诸人,由由礼宾的衙官引导,各按官阶职位顺序站立两旁,道台衙门的官吏站一边,幼童出洋肄业局的官员和教习站一边。杂役们则在幼童身后站立着。三十位幼童自觉排成整齐的三行已站立在下面。待堂上两位大人坐定,幼童们一齐跪下磕头,齐呼:“道台大人早安!”沈秉成放眼看去,只见下面黑压压一片,一顶顶瓜皮帽下一条条小辫着实可爱,心中那高兴全写在脸上,立即高声道:“各位学童平身!”幼童们刷刷地站起身,但是大家都是把目光看着地下,没有人敢抬眼看一看堂上坐着的两位大人,沈秉成望着下面整齐的幼童方阵,看到三十张稚嫩和充满活力的脸,一下子也被震住了,虽然说,上海自开埠以来,已成十里洋场,但三十个少年,整齐划一地穿着长衫,头戴瓜皮小帽,脚穿厚底布鞋,这是何等的风光啊。沈秉成满脸都是得意的笑容,与陈兰彬那一脸的正色形成了对比。

  沈秉成让陈兰彬坐在那儿,他自己走到幼童近前,希望近距离地看看这些孩子,道台认真打量着每一个幼童,脸上始终保持着愉快的笑脸。假如这是在任何别的场面,一个父母官是这种表现的话,一定会被人笑掉大牙。可这是在上海,可能是与外国人打交道多了,沈秉成思想言行可能开明一些,陈兰彬平时与洋务人员有所接触,对沈秉成的行为比较理解。不管是以前在私塾,还是近期在肄业局,从来没有大人这样随便来到幼童们中间过,有些胆子大一些的孩子看到沈秉成站在自己面前时,也会抬头与沈秉成正视,而碰到这种情况的时候,沈秉成则报以慈祥而和善的微笑。后来有些幼童在*中说:“道台是唯一一个让我们抬头看他的脸的官员。”可能说的就是这一情况。

  沈秉成围着这些幼童转了一圈,回到堂上还与陈兰彬并排坐着,他对陈兰彬说:“陈大人,朝廷以如此重托交给您,这真是您的造化啊。”

  陈兰彬问:“此话怎讲?”

  沈秉成说:“自古有言,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朝廷以如此重托付公,谁堪担当啊?这每一棵苗子都是一个家族的希望,这么多同龄的孩子聚在一起真是不容易啊。我刚才在下面转一了圈,认真看过每一个幼童的脸,个个器宇不凡,沉毅而寓生机,真是寓里帅气,他日学成回国,报效朝廷,您作为主其事者,肯定功不可没,难道这不是您的造化?”

  陈兰彬说:“过讲过讲!”他停了一会儿继续说:“此次幼童出洋肄业之事,实有赖于曾、李二大人倡导与谋划,下官只是具体承办之人。出洋后各位学童能体察国家之艰,刻苦向学,那当然定能学有所长,终不负曾李二大人和社会各界之望,可万一情形不如你我所料,有幼童不思进取,枉负朝廷和父兄之望,下官也是担当不起啊。”

  沈秉成说:“那是那是。不过大人应该放心,我看这些学童都很守规矩,而且仪态礼貌都很有教养,至花旗国肄业,一定能展我中华风采,扬我大清国威。”

  陈兰彬好不容易露出了笑脸说:“但愿如大人吉言。今日幼童们表现出来之素养,其实有赖肄业局各位同仁数月以来之强化约束,只是未知外洋民风如何,习气几许。俗语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好布要有好染缸啊。”停了一会儿,沉下脸,似略有所思地叹气道:“自古以来,向有夷夏之辩,都是万国来朝,几曾何时想过要派子弟出洋留学啊!没想到世异时移,我中华五千年文明竟不敌泰西各国船坚炮利。近世以来,两次鸦片之战已让我国格不堪,天津教案更使我同胞受辱,太平、捻军之乱又使世风日下,曾文正公(曾国藩,文正为其去世后皇帝追赠的谥号)至死不忘国家之中兴,幼童出洋肄业实为其一片血忱!只是未知这些幼童造化如何,能否实现曾文正公之心愿,下官心中真是未有定数啊。”这些来自陈兰彬心底的话其实日后对幼童在美期间的学业和生活确实产生了影响。此为后话。

  沈秉成听到陈兰彬说出此一番话来,始终微笑的脸也变得正色起来,说道:“陈大人有此冷静之思考,这正说明曾文正公举才得人。幼童出洋肄业确为亘古未有之伟业,有公等一片赤诚相随,相信他日必有收成。”

  陈兰彬说:“下官今日领着幼童前来贵衙谢恩,一是礼仪本应如此,肄业局设于贵道,即为贵道管辖之臣民,二是希望固植孩子们心中感恩的热忱,将报恩之心转化为留洋肄业的动力,方不亏虚耗国家之银两。此三十名幼童为肄业局培训和选送之首期,随后尚有三期分三年选送,到时下官已随诸幼童至花旗国,上海肄业局之局务由刘开成刘大人操办,还望沈大人多多提供方便啊。”

  沈秉成说:“陈大人过谦了。选幼童出洋肄业是曾、李二公亲自倡导的,皇太上、皇上亲自恩准,是朝野共推之伟业,肄业局设在鄙道,这是鄙道之光荣,幼童为国家未来之栋梁,凡大清臣民都有襄助之义务,更何况下官身居道职,为肄业局出力尽责是当仁不让之责任!”

  陈、沈二人讲话的时候,站在两旁的有关人员都静静地站在那儿看着他们,幼童们则规矩地站在各自的位置听着。两人之言语虽是说给对方听的,其实又何尝不是说给全场人听的呢。

  陈兰彬示意刘开成,让幼童们诵感恩词。吴子石主动走到幼童队伍旁边领诵:

  敬禀道台大人,我等幼童,承蒙皇太后、皇上天恩,曾督、李督着意培植,又受陈大人、容大人、刘大人和诸位教习之敦敦教导,得选首期出洋肄业官学生,心系国家之期望,身负父兄之托吩,实为莫大之荣幸。

  上海肄业局为我等教习之所,出洋之费又为上海关税所出,出洋之日益近,感因之情日深。今日特随陈大人至衙门向道台大人谢恩。

  此次出洋,身至万里海外。我等定记师长明训,刻苦自励,学西语,习机艺,砥励品行,增长知识,不忘皇恩浩荡,深怀中华礼仪,不受外洋习气之染,潜心强国富民之术。感恩融于发奋图强之行动,图报汇于精诚努力之成果。

  他日学成回国,再将深致谢焉! 。 想看书来

长街雄风(三)
幼童们整齐的声音在道台衙门的上空回响,沈秉成内心再一次受到强烈的震撼。幼童们和坐在堂上的陈兰彬、沈秉成万万没想到的是,幼童此时的隆重谢恩仪式在他们后来回国时再也是不可能的事了。

  沈秉成站起身,抱拳致礼,深深地向着幼童们鞠了一躬。说道:“诸位学童,尔等有幸成为首期出洋官学生,既为各位父兄平日教导有方,也仰肄业局诸君教导得法。本道今日见诸君精神饱满,志气可嘉,深感幸焉。国家中兴,需数代人之努力,望诸位深记刚才之承诺,努力向学,克己为公。我等有厚望焉!”

  这天中午,沈秉成在道台衙门设宴款待陈兰彬和幼童们。那种排场又是一番景象。总共席开五十桌。为示隆重,沈秉成还请来了本地州、县、海关、河漕、盐运、江南制造局、退休赋闲在家之官员和地方开明士绅,那真可以说是冠盖如云。席分两处摆设,官员、教习和幼童们席设上厅,总共有二十桌,除了主席是大圆桌外,其余都为八仙方桌,杂役、轿夫、兵弁、仆从席设下厅,共有三十桌。对于这些刚刚见到世面的乡下孩子或市井小儿来说,这种场面是他们刻骨铭心的。

  首批幼童们的出洋目的地是美国,因为美国国旗是由数十颗星星点缀在旗面的主体部分,所以民间称之为花旗国。之所以选择美国,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曾代表清政府出访西方各国的美国人浦安臣曾在早前一些时候代表清政府与美国签订的一个条约中有关于中国可以派学生到美国留学的内容,二是倡导这次活动的容闳年轻时曾被教会送往美国留学多年,是第一个长期接受过西方教育的中国人,他在美国有一些师友,对美国的情况比较了解,联络和安排比较方便。美国各界听闻清政府要派幼童到自己的国家留学,自是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很快深刻认识到这将是拉近美国与中国距离的最好时机。

  中国人是非常讲礼仪的,从上海道台衙门回到肄业局的第二天,幼童们又坐着同样的轿子,到美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拜见美国领事。这一次会见则比在道台衙门的情景要简朴得多,随和得多。美国驻上海领事是个五十多岁的中年人,看到陈兰彬和幼童坐着官轿浩浩荡荡到来,表现出很大的热情,先是与陈兰彬、刘开成拱手行中国的见面礼,让座献茶。接着把幼童们领到一个宽敞的大厅,那里早已摆满了一碟碟茶点和刀叉。领事微笑着示意孩子们随便吃点东西,用不太准确的中文说:“诸位,鄙人早知各位今日光临,特备些许茶点在此,请各位自便。”孩子们平时在肄业局训练过使用刀叉和吃西点,可是,此时没有大人发话,他们是不敢轻举妄动的。大家坐在那儿一动不动,领事急了,比划着用英语叽哩呱啦说着什么,说得太快,有些幼童能听懂意思是叫他们不必有什么顾虑,随便慢用,有些则可能没有听懂,内心觉得好笑,又不敢笑出声来。领事回到正厅,把陈兰彬叫来,陈兰彬平时偶尔接触过外国人,能听懂说得慢而且意思简单的英语,但对领事说得那么快的话一点也没明白是什么意思,这时,翻译曾兰生走了过来,与领事交谈了一会儿,对陈兰彬说:“陈大人,领事先生的意思是说,请你让孩子们放随便一点,不要太拘束,随便吃些点心,然后,他与您到正厅谈话。”

  陈兰彬会意,对着孩子们说:“领事先生一片诚意,你们自便吧。”孩子们本来就对这些点心感兴趣,陈兰彬一发话,就有几个胆大的拿起了刀叉,于是其他人也跟着这样做了。当陈兰彬等人走回去后,孩子们才大方地把点心放入口中。与美国上海领事的会面显然让幼童们感受到了不少的轻松。

  幼童们可能没有想到,上海道台的铺张排场与美国领事馆的简约务实正是东西文化第一次在他们身上交汇。

  自从农历的三月底大家会集肄业局以来,幼童们一直被封闭在肄业局的预备学堂里强化受训,近几天来的拜访等活动终于使他们呼吸了一些自由的空气。完成了与美国上海领事的会面,就意味着幼童们出洋留学的全部准备已经到位,明天就是孩子们扬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