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耽美电子书 > 詹天佑 >

第67章

詹天佑-第67章

小说: 詹天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行啊。”

  詹天佑说:“噢,原来吴大人是说创办铁路官学堂的事呀,这真是高见,在下自投身铁路建设以来,就深感技术人才之难以为继,但深知自己位卑言轻,无法往深处去想。”

  吴调卿说:“说说看,你对创办铁路官学堂有何高见?”

  詹天佑说:“学堂之办,首重学规,古语云: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我有两点体会:一是当初在出洋肄业局和驻洋肄业局读书时,中文监督和教习给我们制定了很严的学堂章程,当然很多内容都是曾文正公与李鸿章大人给皇上奏定章程的具体化,我们当时为此吃了不少苦头,但现在回过头来想一想,回国后之所以能适应本国生活环境,都有赖于那段时期监督与教习们的管束;二是我在福州和广州当教习时,那些年轻学生有些也很调皮,但当他们明白朝廷和国家需要他们努力学习时,都能激发他们求学的自觉性和勤奋精神。为此,我建议先制订详尽的办学章程与学规。”

  吴调卿说:“你认为第二、第三还要做什么呢?”

  詹天佑说:“第二是要严格筛选教习,教习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员产生难于预想的影响,所以,不管是西学教习还是中学教习,都要重视人品与才学二者得兼;第三是慎选学员,对学员入学时的基本情况要摸清,家世与品行都要考察,对那些出身贫寒而且肯发奋图强者尤要鼓励。”

  吴调卿说:“还有第四、第五呢?”

  詹天佑说:“没有了。如果一定要说的话,有一条我想补充,就是一定要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特别是技术学校,在学堂只听教习讲课,而不深入实践,就是空谈,那和坐而论道没有什么两样。”

  吴调卿说:“眷诚啊,办学堂你是有经验的,我想能否请你当总教习啊?”

  詹天佑看了看吴调卿说:“其实不要说总教习,就是一般教习也是我所愿意的,教书育人是播仁积德的大好事。但是如果我放去现在铁路一线的工程师工作,有人会特别高兴,那就是那些西洋工程师。我在铁路工作近十年,一直在铁路一线做事,那些西洋工程师至少不会在专业上过于霸道,因为科学技术的东西还是要讲客观实际的。每一条铁路的兴建动辙就是数百万国库银两,如果我回到学校当教习,个人生活当然要安定很多,可是那样,就很难过问铁路修筑事宜了。”

  吴调卿说:“是啊,我怎么没有想到这一层。金达等人知道身边有一个懂行的大清国工程师,一是可以时刻记住,大清国并不是完全没有人才,做事会慎重一些,二是也让他明白,大清国的工程师不会比西洋人差,多少减少他一些傲慢。你的这种作用比当教习要大呀。”

  1896年,山海关铁路官学堂终于创办起来了,这是清政府创办的第一所近代铁路专科学堂,津榆铁路总局总办吴调卿兼任铁路学堂第一任总办(校长),专门培养铁路技术人才。在拟定学校章程时,吴调卿参考了不少詹天佑的意见。考虑到詹天佑在修筑铁路一线的特殊作用,吴调卿在金达的推荐下改聘了英国人顾礼斐士为总教习。詹天佑还继续回到锦州,负责他承担的铁路修筑工作。

铁路时代(2)
1897年夏天,詹天佑的次女顺香出生了,这样一来,詹天佑现在有四个孩子了。

  中日甲午之战后,大清帝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一落千丈,巨额的战争赔款与大兴铁路对外的借债使得西方各国对大清国的干预,沁透到各个领域,作为铁路工程师的詹天佑对此是深有体会的。当胡燏棻聘请英国工程师金达为关内外铁路总工程师时,遭到的俄国的强烈反对,理由是俄国曾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出于其本国的利益考虑,与法、德共同干涉日本,让清政府以三千万白银赎回《马关条约》中被日本侵占的辽东半岛,然后以此为功,胁迫清政府签订了《中俄密约》,把长城以北划为俄国的势力范围。《密约》暴光后,西方各国在中国掀起了划分势力范围的狂潮,在各国的势力范围内,列强都严厉地控制着各自势力范围内铁路修筑的各项权益,表现在贷款和工程技术人员的聘用上,争夺尤为激烈。俄国人认为金达是英国人,不能作为关内外铁路的总工程师,因为关内外铁路的展修主要在关外,关内部分早已修完,关外铁路要修建的话,应聘俄国人为总工程师。按理说,中国人修铁路,向哪国借款,用何国工程师应是中国人自己的事,可是胡燏棻对金达的聘请却引起了英俄两国的争吵,演变为“金达事件”,虽然英俄双方后来达成妥协,金达继续担任关内外铁路的总工程师,但詹天佑亲历了这事件的全过程,深感国家的危机之深,各国列强对中国铁路的蛮横与霸道,詹天佑深深感到,中国的铁路时代实在是在很艰难的国际环境里向前迈进的。

  詹天佑负责的是关内外铁路展修工程的首段,从绥中县的中后所到锦县的沟帮子,全长公里。作为驻段工程师,詹天佑的地位比以前高了许多,责任也更大了,他把整个家安顿到锦州。

  锦州地处辽宁省西南部,北依松岭山脉,南临渤海辽东湾,扼“辽西走廊”东端。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从海拔400米的山区,向南逐渐降到海拔20米以下的海滨平原。山脉连绵起伏,东北部有医巫闾山脉,西北部有松岭山脉,大、小凌河、女儿河横贯境内。在这样的山地修铁路,对詹天佑来说是极大的考验,但作为当时铁路技术领域里地位最高的大清国人,詹天佑深知自己的成败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他日夜坚守在铁路工地,从测量开始,他带着助手,硬是将要测量的铁路线走了一遍又一遍。

  女儿河大桥的修建对詹天佑来说,又是一次不少的考验。女儿河发源于兴城市药王庙乡五股泉,海拔696米,流经兴城市、葫芦岛莲山区、金星镇,由锦州太和区进入市内,在锦州境内为24.5公里。在大碑屯附近,女儿河汇入小凌河,最终流入渤海。铁路跨越女儿河一段险急的河面,面对滔滔河水,詹天佑推广使用了他在修筑滦河大桥的气压沉箱法修筑女儿河大桥。金达多次到詹天佑工作的工地视察,看到詹天佑与工作们一起干活、讨论工程问题,也深受感动。有一次,金达骑马来到女儿河工地,看到工地上一片忙碌的情景,詹天佑正拿着图纸在指挥浇筑桥墩,虽是隆冬天气,刺骨的寒风一点也没有影响詹天佑和工人们的工作积极性,他来到詹天佑身边,对他说:“嗨!詹工程师,你好吗?”

  詹天佑笑着说:“金达先生,真没有想到你在这么寒冷的天气会来这里。”

  金达说:“是啊,你这里的地形比其它地方复杂,虽然有你这样优秀的工程师负责,但我也有责任关注啊。”

  詹天佑听出了金达不放心的意思,但他能理解金达作为总工程师对每一段筑路工程的关心。

  金达把马交给一位随从,与詹天佑沿着女儿河岸漫步,他说:“詹工程师啊,关内外铁路是一项大工程,现在整个大清国都在大兴铁路,你作为中国最优秀的铁路工程师,应该是很有作为的,但是,据我了解,各个国家借款修铁路的,都无一例外地要求聘用该国工程师,当前,世界各国铁路轨距并不相同,这将使大清国的铁路修成后,各路段自成系统,很难联成全国一体的网络啊。”

  詹天佑看了一眼金达,他明白金达的意思,是试探他对铁路标准的看法。詹天佑说:“您提出的这个问题确实是当前我国铁路修建过程中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其实,我在美国读书时已注意到了铁路轨距问题,美国因为使用了统一的国际标准,所以火车在各地转换时非常方便,据了解,日本采用的是狭轨标准,在横滨火车站我也观测过,其实,宽轨与狭轨是各有千秋,但我个人预测,世界各国铁路最终都会向宽轨方向发展。所以,如果我国政府在各地使用不同国家的工程师,铁轨用的是不同标准,这将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就如您说的,各路自成系统,要形成互通的网络将会非常困难。”

  金达说:“可惜啊,大清国那些官员并不懂这些。如果他们也有你这样的认识,那很多情况就有可能改变。不过,据我了解,这些官员其实是代表某些利益集团,他们代表哪个国家说话,或受制于哪一国往往与他们曾是哪一国买办或留学过哪一国有关。”

  詹天佑沉默了,什么也没有说。

  金达说:“詹工程师,我能体会到你心中的矛盾,但是没有办法。我与大清国官员打交道近二十年,大多数人都没有科学精神,他们做事、用人都是凭个人喜好或利益,根本不会有长远的打算。”

  詹天佑说:“那倒不是全部都这样,有些人还是有所不同。比如当年力主选派我们出国留洋的曾国藩,他当时已是花甲之年,对长达十五年的留学计划那么热心,就不是从个人喜好和私利出发的。我相信,大清国有有眼光的官员。”

  金达说:“詹工程师,我与你合作近十年了,你的务实与勤奋精神实在是我所敬佩的。”

  詹天佑说:“多谢夸奖。其实作为受大清国培养的留洋学生,我只是想尽一份自己的力量为国家做点实事。对于政治和军事并不熟悉和擅长。实不相瞒,对于国家的问题,平时我也常常思考,但确实找不到一个好的答案,甲午战争暴发后,有两件事让我感到,我们的国家是有希望的,一是有一个叫严复的人在天津的《直报》发表了许多有真知灼见的政论,很多言论我有同感,这代表大清国不缺开明之士,二是《马关条约》签订后发生在北京的公车上书,那么多等待发榜的举人,不惜功名受到影响给朝廷上书,这种不计个人得失的精神在大清国知识分子中还是大有人在的。”

  金达说:“最近北京城里有一群维新人士在搞变法,你知道吗?”

  詹天佑说:“知道,这么重大的事我怎么不知道呢?虽然身在工地,但北京的紫禁城却是关系国家、天下之安危啊。天佑作为一个工程师,对国家全局的事并不了解,但维新人士的思想我又何尝不有同感啊。”

  金达说:“这么说来你也赞同变法?”

  詹天佑说:“赞同有什么用?主导变法的康有为是我的南海老乡,我虽然与他没有接触过,但对他还是有所了解。他在甲午中日之战后,曾推动过公车上书,接下来又办了强国会,一直鼓吹变法维新,他最近在北京创办的《中外纪闻》我看过很多,确有真知灼见。”

  金达说:“可惜,他的变法失败了,他已经与梁启超逃到外国使馆去了,另外的谭嗣同等六人被慈禧太后抓起来斩首了,听说,他们的人头挂在北京的城门示众呢。”

  詹天佑说:“中国向来不缺敢死之士,这也正是中华文化能千百年来延续的原因,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改朝换代的事不少,但中华文化的发展却从来没有中断。”

  金达说:“维新人士的改革并不是继承传统,而是要全面向西方学习,这样中华文化还能延续吗?”

  詹天佑说:“金达先生,你这是对维新思想的片面理解。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我都看过,他的《强学报》和《中外纪闻》里很多文章都延续了他以往的思想,维新人士倡导变法并不是要反对传统,他们是希望借助变法图强之势,使传统得到新的发展,这才是维新人士的思想实质。”

  金达说:“没有想到你对时事也有这么独到的认识啊?你真是一个很有思想的工程师。”

  詹天佑说:“中国自古以来,知识分子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奋斗理念,我虽然是一个技术工程师,不懂治理国家的技术,但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思考又何偿停止过。特别是甲午中日之战以来,国人痛定思痛,有许多变法图强的呼声,皇上也颁发了诏书,并把修建铁路作为推行洋务的第一要务,作为我来讲,只能踏踏实实地在修铁路方面为国家多做一些实事。我个人认为铁路通了,工商业发达了,国家的富强也就指日可待了。铁路不通,货物不通,人流不通,遇到重大战争,兵勇和物资运输都受到阻碍,这在中日之战中已明显暴露出来。”

  金达说:“你这个观点是对的,当年荷兰和英国就是凭着在水上航船的先进,取得了海上优势,现在世界各国也在大力修筑铁路,我的祖国英国,还有美、德、法都在加紧修建铁路,俄国和日本也修了很多铁路,而且俄国人还在你们大清国的东北取得了修路权,日、俄对你们的辽东半岛和朝鲜都有野心,只要稍有国际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