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耽美电子书 > 1860:圆明园大劫难 >

第34章

1860:圆明园大劫难-第34章

小说: 1860:圆明园大劫难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它们彼此相互呼应,再现了火烧圆明园触目惊心的一幕。
  格兰特将军的描述以一句赞叹开始:“真是蔚为壮观!”这难道不是亲自下令焚毁罗马的尼禄在观赏熊熊烈火时的赞叹吗!随后,格兰特又试图为自己开脱:“对这座雄伟古迹的毁灭,我本人也不胜惋惜。我也觉得这个行动不甚文明。但我认为这是必须的,其目的是警告中国人将来……”
  调子就这样定下来了!
  10月18日当天,罗亨利就在圆明园的现场。也许是由于他怀有犯罪感的缘故吧,他竭力掩盖和缩小损失的程度,还信誓旦旦地说,尽管毁坏的面积看起来很大,但实际上只有少数几座建筑被烧毁。他写道:“19日星期五,整整一天的时间里,圆明园继续在燃烧。风吹着浓烟形成的黑云飘向北京城,给北京城蒙上了一层黑纱。”
  工兵上尉查尔斯·戈登几天前参加了对圆明园的洗劫,现在又返回来纵火。他恬不知耻地说,其所思者,惟抢掠尔。“在进行了洗劫之后,我们又返回去将那个地方全部烧毁,像汪达尔人那样,将这无价之宝付之一炬。尽管我不如别人捞到那么多,但我也毫无怨言”。
  不过,戈登也借这个机会赞颂这里的景色之美,亦对其所作所为聊表遗憾。不过他的遗憾带有双重意味,一是对烧毁这一奇迹表示惋惜,二是对无法借机再度进行抢掠深感懊恼:
  “很难想象被我们烧毁的地方有多么雄伟壮观。把它们付之一炬,会让你的心里流血。实际上,宫殿面积之广大,行动时间之紧迫,使我们无法从容地抢劫。无数的金器,都被当成黄铜烧毁了。对一支军队来说,这真是道德败坏之举。所有人都抢疯了。”
  戈登上尉给他的母亲和姐妹寄去了在圆明园抢来的玉器、花瓶、景泰蓝。他的兄弟收到了一只盘子。他在查塔姆岛的部队团部收到一只“雕刻得精美绝伦”的宝座,至今还陈列在该市的皇家工兵博物馆里。参加中国之役的英军各团都带回了各式各样的战利品,其中很多至今仍展示在它们的军官餐厅里。
  滚滚浓烟!这是圆明园大火给中外目击者和观察家最为惊心动魄的景象。
  吴士礼中校描述了浓烟蔽日的情景:
  。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二十章 火烧圆明园(2)
“连续两个整天,浓烟形成的黑云一直飘浮在昔日繁华富丽之乡的上空。西北方向吹来的轻风,将这浓密的黑云刮到我们的营地上空,继而推进到整个北京城。尽管都城与圆明园相距甚远,但浓烟带来大量炽热的余烬,一浪接一浪地涌来,落在大街小巷,无声地述说和揭露皇家宫苑所遭受的毁灭与惩罚。在这两天里,营地和圆明园之间,日光被上空的浓云所笼罩,仿佛一场持久的日食一般。周围的地区也是一片昏暗。”
  领事兼翻译郇和也在现场,他用了八页的篇幅描写圆明园的大火。他所极力刻画的,不仅是宫殿之雄伟与华美,而且还包括仍留在宫殿内的奇珍异宝,特别是皇家宫苑众多寺院中陈列和收藏的古籍和绘画。他的证词颇有意义,因为他确认,米启尔将军的部队和印度部队并没有满足于四处纵火,而且还利用这个机会大肆抢掠园中物品。
  郇和一开始还批评法国人的态度,因为法国人拒绝与他们一道焚烧圆明园:
  “法国人拒绝合作,他们认为这是一种野蛮行径并加以谴责,但他们完全忘记了,主要的坏事还是他们干的,不仅偷盗毁坏了宫中所有的艺术品,而且还让他们的人放火烧掉了皇帝寝宫中最漂亮的厅堂。”
  随后他这样描写当时的场景:
  “一根又黑又长的巨大烟柱直插蓝天,表明行动已经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烟柱不断扩展、变厚,越来越浓,给北京城罩上一层黑云,仿佛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当我们接近圆明园时,大火发出骇人的劈剥和呼啸声,日光透过浓烟,给花草树木涂上了一层惨淡的色彩。暗红的火光映照在往来忙碌的士兵脸上,使他们活像一群魔鬼,正在为举世无双的珍宝的毁灭而欢呼雀跃。
  “夜色温柔,而圆明园里,屋顶接二连三地坍塌下来,压倒了燃烧中仍然挺立的墙壁,吐出大团大团的浓烟……圆明园迅速呈现出一派混乱和劫后的荒凉,但宫中仍有大量可以抢走的东西,既然抢劫已经得到允许,大批无所事事的士兵把抢掠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到每一个隐蔽的角落……第15旁遮普团就这样得到了一大笔金子,一个军官据为己有的金子竟然相当于九千磅之巨。”
  当米启尔将军往来于园中小径时,突然在一座石砌的高塔面前停住脚步。塔内建有螺旋形的楼梯,一直通向塔的顶层。这座宝塔建造得美奂美仑,与周围的景色浑然一体,米启尔遂决定对它手下留情,宝塔才得以幸免于难。但塔中陈设的无数艺术珍品,体积庞大无法搬运的悉数被毁,其余的青铜器、罕见而珍贵的景泰蓝以及所有值钱的物品,皆被掠走。
  10月18日这一天时间不足以“完成捣毁圆明园的行动”,部队当晚必须就地宿营。直到第二天日落时分,在纵火点燃了正大光明殿,并亲眼看到屋顶在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中坍塌之后,部队才动身返回营地。
  返回营地的路上,郇和最后一次从已经变成一片焦土的圆明园中穿过。似乎在为这座皇家宫苑的毁灭致悼词吧,他写道:
  “一处处熊熊燃烧的大火和一堆堆的瓦砾拦住了我们的去路,大火已经殃及附近众多的农民房屋。我们走出圆明园的大宫门,兴奋中带着一丝感伤,回首望去,只见火苗跳跃着、飞舞着,像一道道飘动的垂花饰和花彩环,点燃并吞噬了一个个门扇。与此同时,一根巨大的黑色烟柱从大宫门倒塌下来的屋顶那里升上天空,给这幅火焰构成的生动画卷加上了一条边框,火舌呼啸着,劈剥作响,仿佛为周遭的毁灭而欢呼”。
  不过,罗伯特·郇和赞成英国人把毁灭圆明园当作复仇的手段:“‘下地狱’是人必须记取的严酷的道德定律。虽然我们对如此华美的建筑被毁灭而深感痛心,但同时我们又情不自禁地暗暗高兴,因为这一击打到了中国人的痛处,杀害我们可怜同胞的刽子手和幕后怂恿者,已经受到了我们的惩罚”。
  碍于神职人员的诸项义务,姆吉牧师直到烧毁圆明园及其附属园林的计划执行到第二天时才来到现场。他对此行并不感到遗憾,美不胜收的景色令他赞叹不已。他毫不掩饰地说:“真是不虚此行!”他描绘那些罕见、精美和珍贵的物什,它们已存在了几个世纪之久,此时尚未完全被大火吞没,但已注定马上遭到毁灭。这位英国圣公会牧师对耶稣会传教士的建筑和绘画作品颇感兴趣,在十七和十八世纪,耶稣会传教士给圆明园的建设打上了自己的烙印。他谈到华丽的宫殿、精美的家具和艺术珍宝,“所有这一切都逃脱不了被毁的命运。”“都拿走吧,”他喊道,“再过半个小时,所有的东西都将被烧掉。这是拯救,而不是抢劫。”
   。 想看书来

第二十章 火烧圆明园(3)
他看着普罗宾和范纳手下的锡克兵抢夺玉器、地毯、景泰蓝和御寒衣物。他听到米启尔将军下达命令,让士兵们烧毁这群和那群建筑,随后就看到团团浓烟盘旋上升。那里是一座非常古老的殿宇,屋顶上覆盖着黄色的琉璃瓦。不过几分钟的时间,已有五十多处升起浓烟。浓烟形成一个个烟柱,烟柱又汇聚成一块巨大的黑云,遮住了太阳。重重黑云的下方,那一座座代表着皇家气派和奢华,“已经被时光所神化、因美丽而不朽的庙宇、宫殿、厅堂——假如时光能够神化,假如美能使其不朽的话”——连同室内所有的文物,无一逃脱毁灭的命运。
  面对这样的大劫难,姆吉的内心会发生动摇吗?“痛惜的悲伤攫住了你,你无能为力。这些数个世纪以来令无数人向往的宏伟建筑,这些已经失传的艺术才能和另一个时代风尚的实物见证,将来不会有任何人能亲眼目睹了。你曾亲眼看到一次,仅此一次而已,它们都死了,消失了,人类是无力重新创造它们的。”
  长篇大论——抑或是满纸胡言——写到此处,神甫的眼前浮现出另一番情景:那就是两天以前,步履沉重、悲伤肃穆的送葬队伍,被害人质的棺材和棺材里躺着的人……他的愤慨顿时完全改变了对象!他惊呼道:“你转过身来,看着刚才使你掩面不忍看的一片片废墟,心中充满了喜悦。你欢呼道:‘好啊,感谢上帝,我们终于让中国人明白他们到底犯了多大的罪。假如还有一座建筑要烧毁,你将是第一个擎起火把的人’。”
  姆吉完全可以放心。现在还有好几处建筑需要纵火烧掉,特别是正大光明殿,要作为最后的燔祭。范纳已经前去发布命令。在返回的路上,牧师看到第60来复枪团和旁遮普团“马不停蹄地到处放火,把放火的区域扩大到很远处,干得漂亮极了”,此刻只有正大光明殿还完好无损。然而顷刻间,它已被大火吞没,房顶在震耳欲聋的轰响中颓然塌落。这位神甫的激动几乎达到歇斯底里的地步,他要求把全部仍然站立的建筑物悉数毁掉,比如宫殿的大门和周围的几个亭子。“一个都不留,是的,一个都不留。必须让圆明园片瓦不存。现在,既然事已办妥,让我们回北京吧。”
  神甫的怒火并未因此而平息,他的咒骂更加变本加厉。“是的,我重申一遍,干得好,尽管我说这话时也有遗憾,也有惋惜。我们必须给中国政府当头一棒,毫不留情。而现在,此事已经完成。本来也应该将最古老、最美丽的东西做祭献,而这份祭品献给了正义、忠诚和勇气,而且所付出的代价并不大。哦,不能这样讲!哪怕只失去一条生命,都值得我们这样去做。”这位英国教士继续着他喋喋不休的发泄……
  吴士礼中校则用较有分寸的字眼描写圆明园的末日:
  “10月19日晚,圆明园已经不复存在。其周围紧邻的区域也仿佛地覆天翻一般。只有黑黢黢的墙垣和一堆堆烧焦的屋架表明皇家宫殿过去所处的位置。环绕着圆明园的松林也已化为灰烬,只剩下一根根被烧成焦炭的树干。”
  作为最后的诀别,吴士礼写道:
  “当我们第一次走进这些园林时,它们使我们想起童话故事中所描写的仙境。10月19日我们从这里离开,身后留下了一片空旷荒凉的土地,到处都是无法形容的瓦砾。”
  当得知英国人根本没有考虑法国人拒绝参与烧毁圆明园的意见时,葛罗冷冷地挤出三个字,表明他对捣毁圆明园的感想:“真恶心”。这位法国特使还没有从额尔金刚刚寄来的信中回过神来。额尔金来信解释说,这不是一次报复行动,而是伸张正义之举,而他自己绝不会因参与此次行动而后悔。
  葛罗心情郁闷。他不再像九月初在天津那样,对接受此次使命感到庆幸。在一封写给外交大臣的私信中,他表达了自己的愤懑并对接受此次使命感到后悔:
  “今天上午,看到圆明园燃起的大火,我的心情完全变了。假如能预见到我所经历的一件件事,我就会拒绝这项使命,哪怕给我几百万的报酬也不会接受。真正让我寒心的是,我与额尔金之间出现了裂痕,这让我害怕。但是,无论如何,上帝保佑,加之我的使命感,我也许能成功地摆脱目前所处的这种极其微妙的境地。”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二十章 火烧圆明园(4)
夏尔·拉否例注意到“从战役开始以来,两位特使之间首次出现根本性的分歧,而此时正值决定性的时刻,并且关系到一次后果无法估量的重要行动。”
  就在孟托邦向陆军大臣朗东写信的时候,他得知了英国人已经开始执行放火计划。他也在信中谴责英国的行径:“……此时此刻,大火正在吞没那些精美的寺院,而我曾对它们神奇的建造工艺叹为观止。这是与一个文明国度毫不相称的复仇之举,因为它毁掉了数世纪以来一直备受景仰的观赏品”。
  再来听听埃里松先生就他上司此时的心境说了些什么吧,“孟托邦既不掩饰他的伤感,也不隐瞒他的愤慨。他常常对我们流露说:‘我受够了,真是受够了。那些人傲慢无礼,虚伪透顶。我觉得,恕我直言,我宁愿他们是我的敌人,也不愿跟他们同流合污。’”
  孟托邦对他的英国同行格兰特并没有多大怨恨,他觉得,格兰特诚然是个忠诚的、值得尊敬的人,但他没有什么个性,对额尔金惟命是从。不过很显然,我们这位法国将军不喜欢英国特使,认为他“令人厌恶到极点”。与葛罗一样,他怀疑额尔金正在酝酿推翻满清王朝的计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