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耽美电子书 > 花之语 >

第32章

花之语-第32章

小说: 花之语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谟谐靥丁⒉菽炯捌渌肮郏晌绞欠酱缒苷巴蚶铮凶杂卸刺炝恕
  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也雅好美石,善制盆景,曾作《云溪石》诗曰:“造物成形妙画工,地形咫尺远连空。蚊鼉出没三万顷,云雨纵横十二峰,清坐使人无俗气,闲来当暑起清风。诸山落木萧萧夜,醉梦江湖一叶中。”咫尺之间,却见三万顷江海,十二峰雨云,落木萧萧,孤舟一叶,好一幅波澜壮阔的立体画卷!再看南宋范成大,自创盆景多个,且各予题名,有“天柱峰”(衡山五大峰之一)、“小峨嵋”、“烟江叠蟑”等。理学家朱熹更是别出心裁,他在一个山水盆景后面放上一只熏炉,让轻烟袅袅而起,状江山万里云雾之态,并吟诗赞道:“清窗出寸碧,倒影媚中川。云气一吞吐,湖江心渺然。”(见《汲清泉奇石……因作四小诗》之一)

十七、九华今在一壶中……宋·苏轼(2)
两宋时期,盆玩又不单是名门望族和士子文人的爱好,民间也大为流行。孟###《东京梦华录》是一部追述北宋都城汴梁情况的笔记,其中“七夕”一条叙述了汴京百姓每至七月七日,时兴“以小木板上傅土,旋种粟令生苗,置小茅屋、花木,作田舍家小人物,皆村落之态,谓之谷板”。这谷板是盆景的一个变种。区别是以板代盆而已。吴自牧《梦梁录》则专记南渡后杭州风物。书中卷十九载:”钱塘门外溜水桥东西马塍诸圃,皆植怪松异桧,四时奇花,精巧窠儿,多为龙幡凤舞飞禽走兽之状,每日市于都城,好事者多买之,以备观赏也。”这里的“窠儿”与《武林旧事》提到的“盆窠”、《云林石谱》提到的“木窠”,都是盆景的别称。这段话具体介绍了盆景集中制作的地点及作为商品销势见俏的行情。而且盆景花木的蟠扎技艺又较唐代有所发展,形象也更加多样化了。唐时有蛇形五粒松,而宋代这时选材不单是松,还有桧及四时奇花等,取形也不限于蛇,而是幡龙舞凤飞禽走兽样样皆有。当然,松树盆景仍属最受欢迎的一个品种。因为它那虬结的枝于能很好地表现苍老劲健的风格,这往往是他木所无法比拟的。今天故宫藏有南宋画家刘松年《十八学士图》四轴,其中便有两幅古松盆景,其树悬根露爪,枝如游龙,苍劲神奇。
  关于盆景制作的理论在宋代也有了记载,首见于温革《分门琐碎录》,书中谈到制作植物附石盆景的方法,如芭蕉盆景:“种水芭蕉法:取大芭蕉根,平切作两片,先用粪、硫黄、酵土,须十分细,却以芭蕉所切处向下,覆以细土,当年便于根上生小芭蕉,芽长二三寸,取起作骰子块切,切下逐根种于石上,棕桐细丝缠定,根下著少土,置水中,候其土渐去,其根已附石矣。”详细叙述了获取矮化芭蕉小苗及使根附石的技巧。又如菖蒲盆景:“菖蒲初种在圆石之上,一再移于好石之上,乃细而不粗。”此外还提到石榴盆景的制作。
  到元代,苏州高僧韫上人是拨弄盆景的高手,丁鹤年曾有诗赞他道:“尺树盆池曲栏前,老禅清兴拟林泉。气吞渤懈波盈掬,势压崆峒石一拳。仿佛烟霞生隙地,分明日月在壶天。旁人莫讶脸襟隘,毫发从来立大千。”诗题为《为平江韫上人赋些子景》。些子景,小景致之意,元人对盆景的别称。
  明人则又将盆景称作盆玩,盆景艺术大盛。屠隆撰《考槃馀事》,有专章“盆玩笺”,论说盆景。如云:“盆景以几案可置者为佳。最古雅音,如天目之松,高可盈尺,本大如臂,针毛短簇……令人六月忘暑。如闽中石梅,乃天生奇质,从石本发枝,且自露其根,樛曲古拙,偃仰有态……恍然梦醒罗浮。如水竹,亦产闽中,高五六寸许,极则盈尺,细叶老干,萧疏可人,盆植数竿,便生渭川之想。此三友者,盆景之高品也。”这松、竹、梅盆景与我们今天的制作一般无二,只不过人们不再一定要用天目松和闽中的石梅、水竹而已。文中又说,松可“结为马远之歌斜诘曲,郭熙之露顶攫拿,刘松年之偃亚层叠,盛子昭之拖拽轩?等状”。马远、郭熙、刘松年等都是宋代山水画家,他们的画风格奇特,如北宋的郭熙,画山石多用“卷云”或“鬼脸”破,画树枝如蟹爪下垂,气势雄健;南宋的马远,画山石方硬,画树干“瘦硬如屈铁”。这就透露了盆景的艺术造型曾从山水画中获得过灵感。而反过来,山水画又有没有汲取过盆景艺术的养分呢?想来也是可能的。屠隆还提出盆中植物可以吸收灯烟等有害物,置于几案,可利于润眼。这是第一次把盆玩观赏与有益于身心健康结合了起来。
  此外,论述盆景的还有高濂《遵生八笺》卷七“高于盆景说”,文震亨《长物志》卷二“盆玩”篇。高濂谈到当时盆景制作以五地名声最著,即南京、苏州、松江、杭州、浦城(今属福建),名贵的盆景其价以千万计。制作盆景的植物除上面提到过的以外,还有榆、椿、山东青山黄杨、雀梅、杨婆奶、六月雪、贴梗海棠、樱桃、西河柳、寸金罗汉松、婆罗松、剔牙松、细叶黄杨、玉蝶梅、红梅等。另介绍“观果植物二十二种。盆则以白定、官、哥、青东磁和均州窑为上,时窑次之;类型有八角圆盆、八角方盆、六角环盆、圆盆、方盆、长盆,更有划花、绣花、青绿色盆、古铜色盆、云板脚等式样”。文震亨则与时人唱反调,认为世间以盆景列于几案上为第一,列于厅榭中为次之,他认为应颠倒过来,就是说,他喜好置于室外的大型盆景。这是审美上的自由,并无什么是非,只是我们却可从他的话中看出,当时“几案可置”的中小型盆景在社会上更为流行。他也列举了一些可供盆玩制作的植物:水冬青、野桧、杭州虎刺、夜合、黄香萱、夹竹桃、黄密矮菊、短叶水仙、美人蕉等。他主张:盆景“小者忌架于朱几,大者忌置于官砖,得旧石凳或古石莲磉为座,乃佳”。明代对树桩盆景的研究较前深入,特别强调景物的意境,使人如临其境,产生逻想。明代的树桩盆景实物,至今尚有保存。扬州园林处的一盆古柏,据说是明末扬州天宁寺的遗物;苏州万景山庄陈列的一盆题为“秦汉遗韵”的圆柏盆景,据说更有五百年的树龄。。 最好的txt下载网

十七、九华今在一壶中……宋·苏轼(3)
清代,盆玩之风更盛,凡园林必备盆景。康熙皇帝留下一首《咏御制盆景榴花》诗,可见他自己也亲手制作过。诗三:“小树枝头一点红,嫣然六月杂荷风。攒青叶里珊瑚朵,疑是彩银金碧丛。”皇帝如此热衷,必对盆景艺术有所推动。康熙年间,园艺名著《花镜》一书出版,在陈淏子撰写的这部书中,“种盆取景法”论述了盆景的构图。取材和配置等方面的知识。乾隆时苏州人沈复在《浮生六记》卷二“闲情记趣”中,对盆景有许多他个人独到的经验之谈。嘉庆年间出版的《盆景偶录》,还将盆景植物分成四大家、七贤、十八学士和花草四雅,显然盆景极受文人士子的青睐,才会慷慨赠于盆玩那么多桂冠和头衔。
  当时痴迷于盆玩的人很多,下面这个故事即是一例。说是苏州虎丘有个擅长植艺的老人张豫园,所制盆景剔牙松,结构古雅,崑山张维惠见之,议以百金购得。双方成交后,张维惠移松登舟,临行前,豫园泫然泪下,哺哺道:“培护几十年,今天要永别了。”维惠听了,心有不忍,只得安慰他说:“痴老子,你要是思念此松,我就在玉峰山那一头,你乘舟一棹就可抵达。”维惠持归,以人参汁浇溉,每回一见松针以有黄萎,就按道教方式建醮祈求仙灵保佑。据说此事被时人当作笑谈,想来是笑二者情痴之态,一个卖松,泪眼汪汪,似有骨肉分离之痛;一个养松,溉以参汁,祷以醮菉,犹若己之亲子。然而褚人获在《坚瓠续集》卷三讲完这故事后评道:“虽传笑一时,然清狂可以不朽”,对此情真意切的痴情,明显抱有好感。
  盆景经长期发展,这个时期也就大致成熟和定型了,刘銮《五石瓠》说:“今人以盆盎问树石为玩,长者屈而短之,大者削而约之,或肤寸而结果实,或咫尺而蓄虫鱼,概称盆景。”可谓是制作盆景的通则了。词人李符作有《小重山》咏盆###:“红架方瓷花缕边。绿松刚半尺,数株攒。劚云根取石如拳,沈泥上,点缀郭熙山。移近小阑干。剪苔铺翠晕,护霜寒。莲筒喷雨算飞泉。添香霭,借与玉炉烟。”可一窥清代人玩盘景的情趣。
  清末,盆景一度呈衰颓之势。今天,盆景艺术又重绽光彩,且风格各异,流派纷呈。为方便研究,人们将中国盆景划分为扬派、苏派、岭南派、川派、海派这五大流派。扬派即扬州、泰州一带盆景风格,以层次分明、平稳严整见长;苏派即苏州、常熟为代表,以老干幡枝、清秀古雅见长;岭南派即广州、佛山为代表,以刚劲挺拔、飘逸豪放见长;川派即四川盆景,以传统不露“做手”的蟠扎技艺见长;海派即上海风格,以明快、流畅、新奇为特色,历史虽短,却能博采众家之长,自成一体。五大流派只是择其要而述之,不免挂一而漏万,故后来又续有增补,如加上徽派,称之为盆景六大流派;如再加广西、福建、浙江、北京,称之为十大流派。这一切都表明了今天我国的盆景艺术日新月异,蓬勃发展。
  从中国人对盆景的喜爱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国人以小见大、心系田园、崇尚自然的审美情结。作为中国的特产,盆景自唐代东传日本后(日语叫“盆栽”),迟至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才转而流传到欧洲,誉满世界。
   。。

十八、赏心乐事谁家园……明·汤显祖(1)
中国人喜造园林,坐拥山水花木之乐。
  园林者,有园有林方宜其名。
  我国广袤的土地上拥有着丰盛的植物资源,许多世界上著名的美丽、芳香的花卉原产自我国;通过古代劳动人民长期辛勤的栽培实践,我国很早就成为园林和植物引种驯化的发达地区,以致在世界上获得了公认的“园林之母”的称号。
  不少文献资料皆称黄帝时代已造园林。如《庄子》:“黄帝之圃,有虞氏之宫”;《韩诗外传》:“凤止帝东园,巢于阿阁”;《说苑》:“凤集东囿,食竹食,栖桐木”;《文选》:“鸣凤在林,伙于黄帝之园”。“圃”是以种植菜蔬为主,但也繁衍草木的园林,所以《诗经·齐风·东方未明》有“折柳樊圃”之说。“园”,《说文》释得明白:“所以树果也。”最古老的是“圃”字,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可以找到,其写法是在一个方匡中再添三至四株草或木,完全是个象形字。但黄帝事迹,古远渺茫,人们多不能肯定其为信史。
  据说,夏代已有皇家园林,并种植有芍药、桐树等花木。宋人虞汝明《古琴疏》云:“帝相元年,条谷贡桐、芍药,帝命羿植桐于云和,命武罗柏植芍药于后苑。”“相”为夏代第五个王,羿又称后羿,是夏代东夷族中的有穷氏的首领。
  殷商第一代王汤在灭夏后建囿,称为“汤囿”。(见于《淮南子·泰族训》)末代君王商纣建“沙丘”之园林。司马迁《史记》载:“(纣王)原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巨桥之粟,益收狗与奇物……益广沙丘苑台,多取野兽蜚鸟置其中”,足见其骄奢。后来《史记集解》(南朝刘宋·裴骃)考证说,沙丘在“巨鹿东北七十里”。这就是由正史首次记载的我国帝王的园林。
  与此相比,奠定灭商基础的周文王所建的“灵囿”,则是一片祥和之气。《孟子·梁惠王》:“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又:“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诗经·大雅·灵台》:“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百鸟翯翯,王在灵沼,于牣鱼跃。”商代,囿中的草木鸟兽是由其自然滋生繁育的,人工设施不过是筑台掘沼以及在划定的界域上设垣置栏而已。建囿的目的是供帝王贵族进行狩猎、游乐和军事训练。而到了周代,王室设有掌管园圃的官吏,称为场人或场师,有意识地负责管理果树、瓜蔬、珍异文物。
  大量记载着西周至春秋中叶历时五百年社会面貌和风土人情的《诗经》,其中不少地方涉及了一般庭园的花木,如《魏风·园有桃》:“园有桃,其实之殽”,“园有棘,其实之食”;《魏风·十亩之间》:“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小雅·鹤鸣》:“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园中有人工栽培的桃、枣、桑、檀等树种。
  在各国纷纷争雄的春秋战国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