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之语-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句云:“桂宫袅袅落桂枝”,再有北周瘐信《舟中望月》诗:“天汉看珠蚌,星桥视桂花”,这“桂宫”“桂花”皆代指月,这就透露了南北朝时期,无论南方还是北方,至少月中生桂的传说已是尽人皆知了。
二十二、桂花吹断月中香……唐·李商隐(2)
在南方,桂树长得高大壮实,每逢秋节花期,满树盛开的花朵散发出悠远浓郁的香味,在人们的头顶上飘荡开来,一些花朵随着阵阵金风坠落在地面上,特别是在八月十五明月高悬的中秋之夜,那香好似从云外飘来,那花好似月中落下,其情景往往令人联想起关于桂宫的美丽神话故事――这不,唐代诗人宋之问在一首题为《灵隐寺》的五律中吟道:“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正是借用了这个故事,对现实中的桂花作了夸张而传神的写照,成为诗史上公认的咏桂名句。而清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更是将那虚无缥缈的故事给坐实了:“秋花之香,莫能如桂,树乃月中之树,香亦天上之香也。”还有诗人这样赞道:
未植银宫里,宁移玉殿幽。
枝生无限月,花满自然秋。
侠客条为马,仙人玉作舟。
愿君期道术,攀折可淹留。(唐·李峤《桂》)
弹压西风擅众芳,十分秋色为伊忙。
一枝淡贮书窗下,人与花心各自香。(宋·朱淑真《木犀》)
独占三秋压众芳,何夸桔绿与橙黄。
自从分下月中秋,果若飘来天际香。
清影不嫌秋露白,新丛偏带晚烟苍。
高枝已断郤生手,万斛奇香贮锦囊。(宋·吕声之《桂花》)
末诗提到“郤生”“高枝”,这里面含有典故。郤生指晋人郤诜。《晋书·郤诜传》载:“(郤诜)累迁雍州刺史。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崑山之片玉。’”郤诜在这里是谦称自己只是群才之一,如同桂林中的一枝。后来,“桂林一枝”作为成语比喻科举考试中出类拔萃者。又因古代乡试例在农历八月举行,时值桂花盛开,八月遂又称桂月,人们因把考生考中喻为“折桂”,并与神话挂上钩,美称“月中折桂”、“蟾宫折桂”;登科及第者则美曰“桂客”、“桂枝郎”,科举考场则美曰“桂苑”等。《花间新闻》有这么一篇故事,说的是南宋高宗建炎二年,扬州一位士子李易出城闲游,见一巨大红轮自地出,内有美女四五人在织绢,绢上记有许多人名,第一个名字是李易。他因问织此何用,美女答云:“登科记也,到中秋时知之。”恰逢该年秋高宗南巡扬州,贡士云集。八月比试放榜后,李易高中第一,至此忽悟前所见者乃蟾宫也。这显然是从“蟾宫折桂”的联想中进一步发挥出来的神话。
在文人墨客的笔下,桂花往往总有那么一丝仙风道骨的异相,这也难怪,因为在它身上,人们还看到了它那超凡脱俗的风标和品格:不与群芳为伍,在金风肃杀、山川寂寥的时节,傲然挺立,凌霜而开,芳蕾万点,馨香悠长,显得是那样的清雅高洁,孤俏幽僻,俊逸从容,与世无争。
二十三、黄菊枝头生晓寒……宋·黄庭坚(1)
菊花在秋风中绽放,无畏无惧的风姿,配得上花中君子之称。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秋菊有佳色,浥露掇其英”,“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这是晋末田园诗人陶渊明歌咏菊花的名句。陶渊明爱菊,颂菊,还亲自种菊,菊癖天下闻。《续晋阳秋》流传这样一则佳话:陶渊明辞去彭泽令之职归隐田园不久,正逢重阳佳节,就在宅边篱畔观赏自己亲手种植的菊花。重阳节当饮菊花酒,可诗人无酒,只有枯坐,甚感惆怅。突然有一白衣人载酒而来,原来是江州刺史王弘派来的使者。陶渊明见酒大喜,当即对着菊花开怀畅饮起来。
菊花原产我国,很早就有了记载。《礼记·月令》曰:“季秋之月,鞠有黄华。”“鞠”是菊的古字,后又写作“蘜”。《山海经》曰:“女几之山,其草多菊。”宋陆佃在《埤雅》中释云:“菊本作蘜,从鞠,穷也”,意谓一年花事到了菊花开后也就穷尽了,因而从鞠。陆佃的说法只是一种推测。“鞠”确实具有穷极的义项,但那是较晚出的。“鞠”按其构字法,本义很可能是指用动物皮革制作的球(虽然现在还不能证实周代以前已有了这个发明)。因此本书倾向于今人逸群的分析:“我们把两个手掌合并起来掬水叫做‘掬’,‘掬’的本字就是‘菊’。……‘掬’右边,也就是‘匊’的部分,是由‘米记号加包字的外壳’所构成,表示将四散的米粒自外围环包起来,整理好后放在里面的意思。把棉布或线屑包在里面,由外面缝成滚圆形状的就是‘球’,古代有‘蹴鞠’的游戏,把球叫做‘鞠’,掬、鞠、球是同一系统的文字,都有‘里面包了很多东西而形成球状’的意思。大家知道菊是球状花,一朵球形花又包含了许多小花在内,所以把‘匊’加上草字头而成为菊花的‘菊’。”(见《中国文字学故事大辞典》,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这当然也是一种推测,但比较符合语言文字的发展规律,更为可信些。只是也许需要更正的是,人们首先是用“鞠”称菊花,后来也将革傍易为草头,遂有“菊”字。
三代以前,作为野生种的菊花尚未引起人们的特别注意,到了战国时期,才有了根本的改观。这要归功于楚国大诗人屈原,在他的作品中首次为菊花的价值作了两方面的提示。一是在审美方面,见《离骚》:“寿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将菊花与他作品里再三受到推崇的幽兰并列起来加以礼赞,且冠以“秋”字,含有菊花乃秋季的代表花卉之意,对后世影响甚大,“春兰秋菊”还成了一句成语,这就开了后人崇菊、赏菊的先声。一是食用方面,见《九歌·礼魂》:“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不知是出于屈原艺术上的浪漫想象呢,还是当时楚地确有这种习俗,总之屈文第一次说及吃菊花,这却是真的。
秦代以后,以菊花为食的记载多起来了。《神农本草经》曰:“菊花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风俗通义》曰:“菊花轻身益气。”还总结出了菊花的药理作用。古有重阳节,在夏历九月九日,因为《易经》把九定为阳数,故名重阳,又称重九。认为此日正值地气上升与天气下降的二气交接之时,为避免接触不正之气,人们需要登高祓禊辟邪。汉代,这一节日和菊花开始有了联系。崔寔《四民月令》说:“九月九日,可采菊花。”然而其采菊花为了干什么,语焉不详。我们只能在后来的著作《西京杂记》中了解到,采菊花原来是为了酿“菊花酒”,引此酒与登高、佩茱萸一起为汉代重阳节的主要风俗内容。茱萸,又名艾子、越椒,味辛香,有止痛、除湿、逐风邪、治寒热、刮五脏的作用,古人视它为消灾避祸的神物;菊花亦有治头眩肿痛、恶风湿痹、利血气、延寿命等功效,可见,它是被当作扶正祛邪之物而和茱萸列为同一类东西,与重阳节结上不解之缘的。此风历代沿袭,至唐代孟浩然《过古人庄》中,我们还能读到这样的句子: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可能最初只是基于其食用和药用的价值,人们开始了菊花的种植,因野外的采摘既分散又量少,不能再满足社会生活的需求量了。而人工的种植,通过精心的护理、选育,菊花代有更新,变得美丽动人起来。终于,继屈原之后,我们相继见到了汉武帝刘彻在《秋山辞》中的赞语:“兰有馨兮菊有芳”,魏文帝曹丕在《与钟繇九日送菊书》中的赞语:“九月九日……惟芳菊纷然独荣,非夫含乾坤之纯和,体芬芳之淑气,孰能如此。”同时期的魏人钟会则给我们留下了第一篇以菊花为独立主题的《菊花赋》,他在这篇赋中首先颂扬了秋菊一芳独秀的姿容:“何秋菊之奇兮,独华茂乎凝霜?挺葳蕤于苍春兮,表壮观乎金商。延蔓蓊郁,缘坂被岗。缥干绿叶,青柯红芒。芳实离离,晖藻煌煌;微风扇动,照曜垂光。”至于接下来的几句尤需注意了:“于是季秋初九,日数将并。置酒华堂,高会娱情。百卉雕瘁,芳菊始荣,纷葩恚剩蚧苹蚯唷!贝又形颐强梢怨榻岢鍪裁茨兀康谝唬嫠呶颐牵笔钡闹匮艚谒滓延删栈ㄈ刖品⒄沟搅斯凵途栈ǎ晌谌盏摹坝榍椤蔽镏唬坏诙酶呋幔凵途栈ǎ砻髡饩栈ㄊ侵灿诨弥芪У脑耘嘀郑魅酥厥拥氖瞧渖竺佬вΓ馑得魍ピ耙站找丫适馈! !
二十三、黄菊枝头生晓寒……宋·黄庭坚(2)
随着园艺的发展,菊花的品种逐渐增多。从文献上看,魏晋以前,菊花似只有黄色一种,故它常被人们称为黄花,这是使用得最为普遍的别名。菊花的别名还有治蘠、日精、更生、阴成、周盈、朱赢、女节、女茎、金茎等,都较为古僻,并不常用。唐代,菊花品种增多,诗文中有咏白菊、紫菊的,并已作为重要的观赏花卉传播到日本。北宋出现了第一部菊花专著《菊谱》,作者刘蒙在这部书中录菊36品,其颜色有黄、白、紫、红及深浅、间色的变化,还介绍了菊花大朵、重瓣等变异特点和培育方法。此后,菊品目繁,菊谱益多。南宋有史正志《菊谱》,录菊27品;范成大《范村菊谱》,录35品;沈竞《菊谱》,录58品;史铸《百菊集谱》,录160余品;元代有杨维桢《黄华传》,录136品;明代有黄省曾《菊谱》,录220品;王象晋《群芳谱》,录275品;高濂《遵生八笺》,录185品;清代有陈淏子《花镜》,录153品,汪灏等编《广群芳谱》,录316品,可谓洋洋大观了。今天,更为惊人的是,经过对我国菊花资源全面的调研表明,菊花已发展至三千多个品种。菊花品种之多,为各花之冠,这也为分类带来了难题。六十年代汤忠皓先生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分类法。首先,据花径的大小分为满天星和大花两个大区。满天星区下一含舌状花系,分平瓣类:有平瓣小菊型,匙瓣类:有匙瓣小菊型、峰窝小菊型,管瓣类:有管瓣小菊型;二含盘状花系,分托杜类:有平柱小菊型、管往小菊型。大花区下一含舌状花系,分平瓣类:有宽瓣型、芍药型、翻卷型,匙瓣类:有蓬痤型、散卷型、舞差型、圆球型、舞球型,管瓣类:有圆盘型、疏管型、管球型、翎管型、枯针型、纽丝型、散发型、大勾环型、小勾环型、垂珠型、飞舞型、龙爪型,毛刺类:有毛刺型;二含盘状花系,分平瓣托柱类:有平瓣托柱型,匙瓣托柱类:有匙瓣托柱型,管瓣托杜类:有管瓣托柱型。从上面的纲要中,我们可以大致看到菊花是如何林林总总、五花八门了。
古代,菊花常见的是秋季开花,因称秋菊。然而随着菊艺的发展,菊花的种类既多,习性亦有了很大的变化。例如,宋代已有于农历五月盛开的“五月菊”。南宋诗人宋自逊有《五月菊》诗咏之:“东篱千古属重阳,此本偏宜夏日长。”而今,无论春菊、夏菊、秋菊、冬菊以及六月菊、七八月菊、九月菊都已是常规的栽培品种,而且我国南北差异大,菊花的花期因地利天时更是前后不同,再加上通过入为的控制日照、气温和湿度等方式,花期还能提前或延缓。因此如果不分场合还笼统地称菊花为秋菊的话,那就真有些食古不化,脱离实际了。这里不禁令人想起唐代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早年所写的《题菊花》诗来:“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作者在这首诗中许愿说,将来有一天若能当上司春之神(青帝),那就让菊花改在春天与桃花一起并时而开。这自然应属艺术上的一种浪漫主义的想象,作者也并不当真的。然而经过千百年园艺上的培养改造,这一想象竟已成为现实,足见人类的智慧是能够驾驭造化神通的。
然而在诗文中,菊花自古和秋天紧紧联系在一起:
擢秀三秋晚,开芳十步中。
分黄俱笑回,含翠共摇风。
碎影涵流动,浮香隔岸通。
金翘徒可泛,玉斝竟谁同(唐·骆宾王《秋菊》)
身寄东篱心傲霜,不与群紫竞春芳。
粉蝶轻薄休沾蕊,一枕黄花夜夜香。(宋·唐琬《菊花》)
锦烂重阳节到时,繁花梦里傲霜技。
晚香带冷凝丹粒,秋色封寒点终蕤。
淡映残红迷老圃,浓拖斜照落东篱。
灵砂换却渊明骨,倦倚西风不自知。(元·谢宗可《红菊》)
不随群草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