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耽美电子书 > 日本战国物语(原名:日本战国时代史话) >

第62章

日本战国物语(原名:日本战国时代史话)-第6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交锋伊始,倭兵虽人数较少,但依仗火枪凶猛,趁硝烟未散,举刀矛冲锋。明军躲于铁楯后防备弹丸,不敢抬头观看,怎料敌兵竟从烟雾中突出,被杀个措手不及。明军惊骇之际,倭兵已冲到面前,将铁楯猛得向旁边一拨,抖手便是一矛,不少明兵因此丢命,阵势为之一挫。

  解生见倭兵凶悍,遂分主力为三路出击。素沙坪延袤甚广,东通安城,西连平泽,中贯大川,田畴渺茫,地形开阔,利于骑兵奔驰。只听明军阵中锣响三通,喊杀声震天,同时大炮又起,炸得鬼子上天入地;只见旌旗随风飞舞,铁骑腾云般四蹄乱蹚,刀剑齐飞乱砍;倭兵火枪装弹较慢,正欲填充再发之时,明军快马如飞,眨眼前便冲到面前,马刀闪闪,倭兵横尸遍野。一日内双方竟杀了六个来回,侦查小队逐渐不支,出现颓势。解生、杨登山、牛伯英和颇贵四将更是身先士卒,砍倒敌将两员,倭兵望风而逃,明军追赶十里开外。

  侦查小队一路退至河桥附近,后藤基次正好赶到对岸,见此情景,急忙跃马跳上左侧堤边的山冈。这时,黑田三左卫门 也赶至,谓基次道:“吾方势小,若击势众之敌必将全军覆没。然任敌前行,其势必迫主公本阵,则事休矣。此刻纵然九死一生,也须阻敌渡桥”,言罢挺枪冲过桥去,将杀至桥边的明兵刺倒数名。

  三左卫门 又手持采配指挥小队重整阵形,在他指挥下的倭兵竟将大举杀来的明军阻挡在桥头。不久,长政本队赶到,也迅速投入战斗,两方短兵相接,横尸无数。明军士气为之一挫,左侧山冈上又尘土腾腾,解生见敌军大援赶至,况日近落山,便鸣金收兵。长政也不敢久留,率众脱离战场。其实,山冈尘雾乃基次之计也,他见明军势大,便率随从策马扬尘,以为疑兵,颇有长坂坡桥头张飞的模样。

  解生料到恶战将至,于当晚谓诸将道:“今观贼势,明当决死以退。努力敢死,毋坐军律”,又派人连夜奔赴水原向麻贵求援。麻贵即刻命各营尽数出动,且令游击摆赛领精兵二千五迎击于水原之路。与此同时,长政一面派人向驻扎天安的毛利秀元求援,一面调整兵马,准备来日再战。

  九月初八凌晨,长政将三千兵马布成鹤翼阵:以后藤基次所部为左翼一番队、黑田图书助所部为左翼二番队、母里太兵卫为右翼一番队、井上九郎右卫门 所部为右翼二番队,自引二千居中,再次主动发起进攻。但见倭阵刀矛耀眼,杀气腾腾,火枪齐放,弹丸乱飞;接到援兵的明军则以火炮应之,骑兵飞奔,马刀起处,敌军观之丧胆,弓箭飞处,倭兵应声毙命。

  战未数合,倭军开始不支,长政仍指挥部队竭力顽抗。突然,斜刺里杀出一支明军,原来是千总李益乔、把总刘遇节提兵赶至,倭兵措不及防,在明军合力进攻下开始崩溃。长政见大势不妙,仓皇引余部败往木川、清州方向。此战,明军斩首五百有余;据日本旧参谋本部《朝鲜之役》记载,明军损失二百余人。同一时间,参将彭友德所部将进攻青山的倭军击败,斩首一百五十二级。

  激战当天,杨镐、麻贵请宣祖李昖出视江上,李昖早吓得不敢踏出宫门半步,出逃的心都有,可面对天朝官员,不得已才跟着出来。汉城人心惶惶,看到国王出巡,挑着行李想逃走的百姓、儒生皆肃跪两旁,不敢乱动。此时,捷报传至,百姓这才松了口气,李昖也破涕为笑。

  稷山南部以山区为主,明军多为骑兵,行动不便;况且两日撕杀,部队已近力竭;再者,秀元所领三万大军正逼近稷山。麻贵遂下令放弃稷山,解生于当夜回师水原。不久,长政所部占领已是空城的稷山城。

  虽然最后稷山仍为倭军占领,可此战于战略、战术上取得了双重胜利:战略上,明军完成了保卫汉城的任务,秀元所部虽一度攻至京畿道竹山一带,但其士气已挫,此后未敢北进,明朝、朝鲜军民士气也为之渐振。战术上,明军正确利用了骑兵速度快的特点,于开阔地带纵马狂奔,对以步兵为主的倭军造成巨大冲击,故而大胜。据《李朝实录》记载,稷山之战后,李昖曾与颇贵交流胜利经验,李昖问道:“大人与倭相较形势难易如何?”,颇贵对曰:“倭性甚狞,虽前锋杀死而后不退。俺时年五十五,身经几百战矣。各种诸夷无不试者,而无如倭奴之狞狠也,然以铁骑弛突蹂躏,则不能自勇矣”。

  明军于陆战挫伤敌军锐气,海战中朝鲜水军也一改颓势,表现神勇。却说权慄闻听闲山岛战败,连忙派李舜臣召集水军残部。这时,全罗、庆尚二道已倭兵充斥,舜臣与一名军官偷偷得由庆尚道入全罗道。二人日夜兼行,抵达珍岛。可怜的朝鲜三道水军所剩无几,停泊于舜臣眼前的仅裴楔所领的十余只战船。沿海地区百姓为避倭乱,乘船逃生者络绎不绝,闻听舜臣来到,百姓莫不喜悦,归者甚多。舜臣遂命人将百姓船只召集起来,布阵于军队后方,以为疑兵,又壮声势。

  舜臣将新水军基地扎于朝鲜半岛西南角,其再往西南经名唤“鸣梁”的狭窄湍急的海峡便是珍岛。八月二十六,任俊英骑马奔告倭舰队已到梨津,马上就要杀到水军基地。原来,藤堂高虎引战船二百余艘欲趁鸣梁涨潮之际,全歼朝鲜水军,随军出战的还有濑户内海贼出身的来岛通总。

  二十八日,八只倭船突然闯入,可能是侦察队,朝鲜水军皆有惶恐之色。裴楔更是心惊胆战,欲逃之夭夭。舜臣前几天得了霍乱,身体虚弱,但他仍指挥战船将倭船击退,追至葛头一带方回。日暮时分,舜臣将舰队移至獐岛布阵,翌日,移至珍岛附近的碧波津。

  九月初二拂晓,裴楔实在受不了了,瞅准机会溜了。当初,不管他出于何目的从漆川梁突围,毕竟为朝鲜水军保存下了种子,姑且以功臣论之,而如今竟一逃了之,英雄与逃兵之间也仅一步之遥。

  初七日,海上大风终于停止,探望军官林仲亨来报:倭舰五十五艘正向碧波津杀来,很明显是冲着朝鲜水军的,其中十三艘作为先锋已至兰前洋。舜臣速令各船作好战斗准备。午后三时许,敌船先锋开至碧波津,舜臣指挥舰队径直杀了过去。倭船见对方来者不善,疾速回转,避而不战。朝鲜水军追出很远,因风水皆逆,才退回碧波津。

  舜臣知此队倭船仅是搜寻目标,便于当夜令各船加强戒备,大战眼看就要上演了。是夜二更时分,倭船大队果然前来偷袭。炮声隆隆,朝鲜水军见状甚为惶恐,皆有惧色。舜臣命旗舰直冲向前,对着敌船猛烈开火,打得倭舰蒙灯转向,战至三更便仓促逃走。两日后,又有两只倭船冒险开至碧波津,探查朝鲜水军多寡,被将领赵继宗率舰赶走。

  十四日,任俊英又送来情报:倭船三百余艘杀气腾腾正朝碧波津方向杀来,原先那五十五艘乃先锋,已至兰前洋。又称:有一朝鲜人在达磨山避乱时为倭兵所虏,后趁机逃出,他说倭船此来乃欲歼灭朝鲜水军,然后直上京江。舜臣闻听,认为倭船甚多,而朝鲜水军势小,若背鸣梁海峡而阵,与军不利,遂于翌日将船队移至右水营前的海域布阵。

  十六日,舜臣闻报敌舰不计其数浩浩荡荡而来,虽仅有十余只战船,他还是毅然下令出击,应敌而前。两方遭遇,但见倭船三百三十余艘一拥而上,欲将小小的朝鲜水军围在当中。

  朝鲜将领见敌船乌压压一片,自己哪有胜算,便生退避之心,右水使金亿秋赶紧将坐船驶出老远。舜臣却毫无惧色,命旗舰奋勇直前,凭战船体态高大,“地”、“玄”大炮一齐开火,各式火器放如风雷,鲜兵水手各持鸟铳、火筒射如暴雨梨花。倭船虽多,却船体相对较小、火力不及,被打得且前且退。但仗着船多势众,渐有包围旗舰之势。鲜兵开始动摇,舜臣见状,从容道:“贼虽千只,莫敌吾船。切勿动心,尽力射贼”。此时,再看其他朝鲜战船早已逃至远海,皆观望似有逃走之意。

  舜臣怕此时回转舰头会使诸船次次远退,倘若倭船再逼近,大势去矣。他急命旗舰降下“中军令旗”,改挂“招摇旗”,以招诸船前来参战。其他朝鲜战船本想逃走,但见旗舰招呼,而舜臣又军法甚严,逃跑之心开始动摇。将领金应鍼、巨济县令安卫所乘座船率先返回,渐进旗舰时,舜臣呼道:“汝等欲受军法乎”,二人一缩脖子,慌忙命座船突入敌阵。

  战未几合,便有三艘倭舰蚁附安卫座船,倭兵攀援争登。安卫与鲜兵殊死抵抗,几至力竭。千钧一发之际,舜臣领旗舰来援,向倭船一顿炮轰,三艘倭船一只也没逃出沉没的厄运。此时,鹿岛万户宋汝悰、山浦代将丁应斗也先后回来参战。

  旗舰上有一名降倭,《乱中日记》中记载此人名唤俊沙,本于安骨浦倭营效力,后投降朝鲜,俊沙谓舜臣道:“着画文红锦衣者乃安骨浦大将来岛通总”。舜臣举目观瞧,只见远处一艘大船,上坐一倭将,果穿大红花纹战袍。舜臣命旗舰尽量靠近那船,让俊沙仔细辨认。俊沙跳着脚看了半天,乃确认此贼正是通总。擒贼先擒王,舜臣毫不怠慢,命诸船猛烈开火,齐射通总座船。不消一刻,通总座船便冒烟起火,沉入海底,通总本人也被炮弹击毙,葬身鱼腹,他乃庆长之役中唯一被击毙的大名级倭将,真够倒霉的。

  通总一死,倭军士气大挫。舜臣趁机命诸船趁势猛攻,一时间,各舰鼓噪齐进,乱放“地”、“玄”大炮,飞矢如雨,声震河岳。倭船三十艘竟被一鼓作气击沉,船上倭兵采用各种姿势跳海逃生,溺毙者无数。高虎见势不妙,领其余倭舰仓皇逃走,不敢再近朝鲜水军半步,此战倭兵死伤高达四千有余。舜臣知此乃苍天保佑、侥幸获胜,遂立即撤退,移阵唐笥岛。 。。

第六十八回  舜臣计和陈都督 清正死笼蔚山城
且说李舜臣自鸣梁海战中击败数十倍于己的倭舰,军势大振。朝鲜水军很快便膨胀到八千余人,进驻古今岛。舜臣一面筹集军粮,一面召集百姓铸铁造炮、伐木为船。

  不久,明朝水军都督陈璘欲率军南下古今岛。陈璘为人性格粗暴,部下见其皆有惧色。宣祖李昖为陈璘饯行于青坡野,柳成龙见明军中五花大绑捆着一人,只见他两手倒剪,缚于背后,绳索勒得脖子流血不止,脸上也血肉模糊。成龙仔细观瞧,才辨出那人乃察访李尚规,此人不知怎的冒犯陈璘,被捉拿起来。

  成龙不忍,请翻译代为劝说,陈璘就是不给面子。成龙无乃,谓身边同僚道:“可惜李舜臣又将败矣”,“公何出此言?”,“与陈璘同在军中掣肘矛盾,必侵夺将权,纵暴军士。逆之则增怒,顺之则无厌,军何由不败?”,那同僚闻听此言,也点头称是。

  舜臣闻听天朝水军欲南下会合,忙命人打獐猎鹿、捕鱼摸蛤,欲盛备酒醪款待之。他又亲自出海,鼓乐喧天得迎接陈璘。两军会师后,舜臣命人犒赏天朝官兵。将领以下皆喝得酩酊大醉,陈璘自然大喜,与舜臣酒逢知己千杯少,痛饮数盏。

  一日,倭船再次入侵,又被舜臣击败,斩贼首四十余级。上报战功时,舜臣也将陈璘算在里面,陈璘心中暗喜。看来舜臣不仅会打仗,也颇通人际关系之奥妙,是否是吸取此前与元均合作时的教训?这就不得而知了。总之,陈璘对舜臣颇为欣赏,凡有事与其外出,二人皆并轿而行。见天朝都督已视其为自己人,舜臣便下令约束明军与鲜兵,不可侵犯岛中居民,倘若有拿百姓一缕者,皆绑来杖责,岛中由此肃然。虽然将自己手下官兵也作了约束,但舜臣乃自己哥们儿,陈璘当然是顺着他了。陈璘在给李昖的书信中称:“统制使有经天纬地之才,补天浴日之功,盖心服也”。呵呵!舜臣此计甚妙呀。

  却说南下倭军已平定庆尚、全罗二道,众倭酋商议由岛津义弘管理庆尚道,小西行长经略全罗道,并于二道出榜安民。锅岛直茂受命管制茶原、咸安、昌原、互宁,也出榜安抚百姓,劝课农桑。

  十月,麻贵遣李如梅突袭星州。如梅乃应邢玠所请,被明廷升为署都督佥事,充御倭副总兵,赴朝鲜策应。镇守星州的乃倭将筑紫广门、毛利秀包等,守军寡不敌众,仓皇逃出城外。山口正弘闻讯,由谷城出发,接应星州败兵而回。

  身处辽东的邢玠遣兵分守鸭绿江、临津江、青川、嘉山江等河流,董汉儒屯义州,尚应宫屯平壤,又派细作四处放风,诈称明廷正调南北水路大军七十万不日入朝,福、广、浙、直水兵欲直捣日本。

  另一方面,倭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