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战国物语(原名:日本战国时代史话)-第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通告,说倭军舰队已抵达泗川一带,离丽水港仅半日路程。李舜臣立刻派人向全罗道右水军求援,并命舰队出击,主动迎击倭舰。
五月廿九,李舜臣率领休整已毕的舰队与元均舰队在露梁海峡会合后东进。当日午后,倭军十三艘安宅船在胁坂安治率领下排列在泗川港内,船上倭兵在岸边布好阵势,欲引诱朝鲜舰队登陆来攻,随后以先进的火枪全歼鲜兵。李舜臣也看出了倭军意图,他决定扬长避短,将倭舰诱至海上再痛而歼之。
几艘朝鲜战船驶入港内,放了几下空炮后佯装撤退。倭军几个将领以为朝鲜舰队只配打打运输船,遇到自己的正规水军就逃之夭夭了,遂下令岸上的部分倭兵上船,全力追击。待倭舰驶出港外时才发现已经被朝鲜舰队包了饺子,倭兵大呼中计。此时,忽见朝鲜舰队中杀出两只巨大的海龟,将倭军舰队中矮小的战船压得如齑粉一般,倭兵简直吓破了胆,纷纷投水求生。“轰、轰、轰”海龟身上突然火焰齐飞,板屋船也一齐开火。安宅船虽有铁皮保护,却只是薄薄的一层,对付火矢还可以,但在强大的火力面前也无能为力。安宅船顿时中弹起火,烧得倭兵苦爹喊妈。
胁坂安治笼眼神观瞧,哪里是什么海龟,而是一种形似海龟的大型战船。它船身上布满尖刺,即使搭绳攀至龟背也无法立足,胁坂安治随即下令舰队尽量避开龟船,并乘舰逃回港内,朝鲜舰队随着追入泗川港。岸上的倭兵以火枪还击,但被火炮炸得血肉横飞,苦胆、大肠漫天都是,真好似“天女散花”。李舜臣正指挥战斗,他突然觉得左肩剧痛,低头一看,不知哪里飞来一弹,从他的左肩射进,从后背飞出,顿时血流不止。好在伤势不重,部将罗大用也在战斗中中弹负伤。夜幕时分,李舜臣下令朝鲜舰队撤回。再看泗川港内,海面上、陆地上死尸一片,散落的船板随海浪上下起伏,十三艘安宅船一个没剩,全被击沉。(此战记于《乱中日记》)
那龟形的战船乃是李舜臣的秘密武器“龟船”,也叫龟甲船、龟背船。船长35米,宽米,高米。船分三层,左右各有十挺橹,桅杆可以竖起或放倒。船上有空洞七十余个,可以放火枪、开炮或射箭,船头、船尾各有火炮一门。舱内有船舱二十六个,可作房舱、仓库等用途。船身布有铁甲,铁甲上密布尖刀和锥形铁签,这是针对倭兵惯于搭绳攀上敌船而后进行白刃战的战法设计的。船头雕成龙状,嘴中可喷硫黄焰硝等毒气,以使敌人受惊慌乱。这种战舰早在二百年前就在《太宗实录》中有所记载,李舜臣与罗大用重新加以仿制,这次指挥龟船作战的正是罗大用。倭军的安宅船仅装备四十门大筒,与高大的龟船相比,火力明显不足。
六月初五,闻报唐项浦停有一支倭军舰队后,李亿祺率全罗道右水军二十五艘板屋船与李舜臣、元均的舰队会合,在李舜臣带领下浩浩荡荡地杀奔唐项浦。驻留在唐项浦的是来岛通之率领的水军,唐项浦港口海面狭长,港内停有安宅船九艘、中型船只四艘、小船十三只,共二十六艘。李舜臣让三艘战舰与元均舰队在港外围堵逃敌,余舰则与李亿祺舰队兵分两路杀入港内。来岛通之闻知朝鲜舰队来袭,迅速动员全队准备迎战。李舜臣故计重施,命全军开火后,立刻退出港口。倭军记吃不记打,又一次陷入包围圈。
海战异常激烈,面对强大的龟船,倭舰毫无还手之力。一艘板屋船突破防线,冲到一艘倭舰前,只见船上妆楼高有二丈,阁上一名倭将巍坐不动。板屋船上一顿乱射,那名倭将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就被射成了刺猬,被当场击毙。诸倭见主将被杀,各个惊慌不已,一时间中弹逢箭者不知其数。倭舰无一幸存,全军覆没,倭将森村春、原牛之介、小森六大夫等被击毙,作为倭军舰队主力之一的来岛水军受到致命打击。那名中箭的倭将正是来岛通之,他有幸成为倭军侵朝以来被击毙的第一个大名。这时,二十余艘倭军大船从釜山而来,远远望见来岛水军的下场,吓得快速退往介岛,一逃了之。(此战记于《乱中日记》)
龟船外观复原品
李舜臣战术诡道,连战连胜,未损失一船,活生生切断了倭军的海上补给线。在战略上,这些胜仗起到了配合陆上作战的作用,更给几乎绝望的朝鲜上下打了一剂强行针,打破了朝鲜半岛谣传的倭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流亡国王闻捷报龙颜大悦,升其为一品正宪大夫, 亿祺、元均各升二品嘉善大夫。
却说五月十二,攻陷汉城的消息传到名护屋,丰臣秀吉猴容大悦。十四日,秀吉修书予关白丰臣秀次,说他要亲自渡海指挥在朝鲜的最后战斗。岂料,他的想法遭到上下一致反对,认为他是老迈昏庸了,况且秀吉得了厌食症,身体每况愈下。众家臣也极力劝阻,都说各大名虽然表面臣服,但内心仍对天下虎视眈眈,一旦秀吉离开,恐怕刚统一的日本又会陷入大名割据的局面。
秀吉已经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哪能听得进众人的劝阻。他作着春秋大梦,规划着自己的大战略:
占领北京、推翻明朝统治后,让天皇移驾紫禁城,出任明朝的皇帝,由秀次担任明朝的关白。空缺出来的日本关白由丰臣秀保(丰臣秀长养子)或宇喜多秀家出任,空缺出来的日本帝位则由皇子良仁亲王或八条宫智仁亲王继任。至于朝鲜嘛,可由丰臣秀胜(秀吉外甥,秀次弟弟)管理,要不然就让宇喜多秀家来干。嗯,这样的话,九州岛不就没人管辖了吗?算了,让小早川秀秋(秀吉正室北政所的侄子,秀吉养子,后来成为小早川隆景的养子)管理九州吧。(记于日本《国史资料集》,卷三,430…434页)
六月初,前田利家、德川家康、蒲生氏乡和浅野长政面见秀吉,商讨朝鲜事宜。秀吉提出希望利家、氏乡二人能随他出征朝鲜。众人表面上未敢反对,但会后长政骂道:“这猴臆病!”隔墙有耳,此话被秀吉听到。竟敢有人背地里侮辱自己,秀吉勃然大怒,欲将长政削首示众,利家等人极力劝阻,秀吉盛怒之余让长政回家思过,以观后孝。
六月十五,对秀吉远征朝鲜、给九州百姓施加重税不满的岛津氏重臣梅北国兼、田*但马守、伊集院三河等人率军两千发动起义,进攻肥后的八代城和佐敷城,史称“梅北一揆”。驻扎名护屋的岛津义久闻讯惊愕不已,虽然梅北军在退往萨摩时遭到岛津军迎击,并全军灭亡,但是却有三百名岛津岁久的家臣参与叛乱。岁久与秀吉早就不合,在秀吉远征九州时,岛津家中除岁久外都同意投降,但岁久仍坚守居城宫之城,煽动领民袭扰丰臣军,又命家臣在山林里向秀吉的肩舆射箭。岛津家久在向丰臣秀长投降后猝死,疑被丰臣氏毒杀,更使岁久对秀吉不满,而秀吉对他也早存戒心。
秀吉闻听岁久的家臣也参加了起义,怒火中烧,欲除岁久以决后患,他随即下令义久*岁久。义久自然不忍手足相残,但又不能违背太阁的命令,便找借口骗岁久前往鹿儿岛。岁久一行百余人启程上路,行至途中岁久发现事情不对劲儿,想返回宫之城,但为时已晚,归路早被义久派兵五百切断了。岁久只得在樱岛的吉野台地登陆,匆忙布阵。七月十八,义久军向岁久军发起进攻。岁久虽然誓死抵抗,但终因寡不敌众,在龙水自尽,时年五十六岁。临死前,他手握着插入小腹地胁差,痛苦地说道:“此时才知妇人生产之苦。”此后,岁久自尽处附近的石头被称为“御石样”,成为妊妇的守护神。岁久死后,岛津家中所有的不满分子被一扫而光。据说,此乃岁久之计,因岁久对秀吉不满,岛津家中不满秀吉者尽数投靠于他。如果能推翻秀吉,自然更好;若不能,那么在他死后,不满者也会被一同消灭,岛津家中再无反对秀吉之人,所有责任由他一肩承担,使岛津氏得以存续。岁久对岛津氏所做的一切,是萨摩人永远不会忘记的。
叛乱被平息,秀吉也醒悟到如果自己离开,日本恐会天下大乱,便决定暂时放弃亲征朝鲜的计划。他又再次召见浅野长政,并向他陪礼。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五十一回 丢平壤三都失守 占朝鲜八道分割
五月十五,休整已毕,小西行长、加藤清正和黑田长政三军从汉城出发,继续再次北上作战。行不多久,小西军团便被大江阻挡,浩浩的临津江奔腾不息,鲜军已在江北布下阵势,统帅正是弃汉江而去的金命元及前来增援的咸镜道精锐骑兵八千。由于长年与女真走战,该骑兵队可谓经验丰富,骁勇异常。副元帅、京城知事韩应寅率领的平安道三千士兵,及老将刘克良、李镒等也前来协防。原副元帅申恪负责防守江南,但金命元认为应据守江北,命申恪渡河。申恪不服,竟率兵南下,在汉城近郊击败小股出城劫掠的倭军偶遇,斩首六十余颗。鲜军终于在路上赢得一小胜。但因违反军令,致使命元恼羞成怒,上书弹劾申恪。国王大怒,命将申恪斩首。待得知申恪捷报后,欲追回诏令,为时已晚,申恪早已身首异处。 国王迁怒于命元,斥其诬陷忠良,并交代韩应寅可不听命元军令。
双方于两岸相峙近十日,二十五日清晨,鲜兵见对岸一片空地,倭军已杳无踪影,敌军终于撤走了,不禁欢呼雀跃。命元马上召开军议,商讨下一步对策。刘克良道:“倭贼不战而走,其中有诈,吾军应固守北岸,以观动向”,上司咸镜道北兵使申砬之弟申硈笑道:“将军身经百战,遇倭贼竟也胆怯畏战”,克良面红耳赤,怒道:“老夫一生纵横疆场,今日受此羞辱,岂有此理。老夫怕尔等冒进丧命,有负殿下重托。既如此,老夫请令率先杀到江南”,咸镜道多员战将力劝不可轻进,韩应寅亦主张进兵南岸,遂以蛊惑之罪皆斩之。克良一马当先挥军渡江,未见倭军踪影,又向南方森林搜索。只听林中一阵火枪齐鸣,士兵纷纷应声倒地。见中了倭军埋伏,朝军抱头鼠窜,倭军随后掩杀。逃至岸边,未及登舟的士兵纷纷跳入江中,企图游至北岸,溺毙者不计其数,逃在后面的也被倭兵斩杀。克良见状, 提刀大呼道:“老夫死于此地也”,便坐于地上,以弓箭射死数人后,被倭兵杀死,申硈也死于乱军。江南之败,真如“秋风扫落叶”(《惩毖录》语)。留守北岸的鲜军吓得魂不附体,文官朴忠侃拨马便逃。但忠侃服饰与命元相似,士兵以为元帅逃跑,皆呼:“元帅逃命去也”。北岸朝军顿时土崩瓦解,命元等人见状,只得随之逃往加平郡。攻陷开城后,倭军继续北进:小西行长进攻平安道,加藤清正进攻咸镜道,黑田长政进攻黄海道。
二十七日,开城陷落,平壤已危在旦夕!。三十日,宣祖闻讯,惊魂失措,急召集群臣商讨。众议之下,唯有向宗主国明朝请求“天兵”。明廷不明战事真相,只派辽东镇抚林世禄前往平壤,探查情况。柳成龙在大同馆接待了林世禄,并向其介绍了朝鲜自开战以来的英勇抵抗。世禄也于练光亭遥遥望见倭军斥候在大同江南岸活动,于是急领了朝鲜咨文,疾驰而回。不久,闻讯明朝要派兵入朝抗倭后,柳成龙等亲赴各地,为即将到来的明军筹措军需。
六月初九,小西军团已抵达大同江南岸,虎视平壤。倭军来得竟然如此迅速,宣祖吓得举足无措,坐立不安。宣祖急下诏逃往咸镜道江界城,但柳成龙等认为江界城地处荒僻,气候苦寒,无法积聚兵马。柳成龙等建议退往平安道宁边城,再至大明边境附近的义州城,等待 明朝援军。与此同时,小西行长再次向致书宣祖,要求议和。宣祖接信,喜出望外,随即答应谈判。初十日,鲜方派李德馨为使乘船在大同江心会见倭方使者柳川调信和景辙玄苏。德馨质问道:“贵国大兵压境,莫非欲定城下之盟乎?”,玄苏淡然道:“非也,吾国假道入明,欲易吾朝风俗于四百余州。贵国竟无礼阻挠,故尔出兵”,德馨回道:“果有议和之意,敬请贵国撤军,再作商议”,玄苏大怒,转船而走。闻听议和破裂,宣祖立马准备动身再次北逃。城中百姓听说国王要走,皆拦道痛哭。更有甚者,持兵器直逼宣祖,柳成龙等急命将为首三人捕杀,暴民四散逃散。
十一日,宣祖李昖等北逃义州,领议政崔兴源、右议政俞泓、大臣郑澈等随驾。左议政尹斗寿、元帅金命元、巡查使李元翼等约一万人留守平壤。军议后,尹斗寿等决定主动出击,出其不意的攻打小西军。夜十时许,鲜军开始悄悄渡过大同江,虽然由于指挥不当,渡河花了大半夜的时间,但鲜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