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耽美电子书 > 1-2年级,塑造孩子一生的关键 >

第5章

1-2年级,塑造孩子一生的关键-第5章

小说: 1-2年级,塑造孩子一生的关键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二年级的孩子是很容易被新鲜事物吸引的,录音机中的“真实声音”很容易就会激起孩子想了解“真实自我”的欲望,再加上要与同伴做比较,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认真地思考家长对他的分析和评价。在这种状态下,孩子也很容易发现就会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所以,当你刚刚入学不久的孩子总是区分不开心中的“自我”与现实中的“自我”时,家长不妨用上述方法,引导孩子正确了解、认识自己。
  当然,由于这些二年级孩子的自我意识总会不断变化,所以,他们对自己的看法常常会受到他人的影响。如果他人总是夸奖孩子的优点,那他就会觉得自己是个浑身充满优点的孩子;但当他人总是指责孩子的缺点时,他很容易就会觉得自己是个一无是处的孩子。
  在这种情况下,家长需要最需要做的就是,帮孩子分清现实中的“自我”与他人评价中的“自我”。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家长要把握好两个原则:
  当孩子因为别人的评价而欢心鼓舞时,家长不要打击他们,但一定要让他们看到自己的“实力”,从而引导他们朝着更优秀的方向努力;
  当孩子因为他人的评价而垂头丧气时,家长更不要添油加醋,而是要引导他们意识到那些缺点仅仅是他的一部分,他仍然可以朝着更加优秀的方向努力。
  方法二:面对推卸责任、悲观→培养孩子积极的“自我归因”能力
  每次考试成绩公布时,相信大多数的家长都会听到孩子说这样的话:
  “我这次没考好是因为老师出的题太难了!”
  “考试那天我太倒霉了,出门就差点被车撞上,所以没考好!”
  “考试那天天气太冷了,我都被冻感冒了,所以没考好!”
  ……
  作为成人我们知道,当成绩没考好时,这些一二年级的孩子之所以搬出这么多的客观原因,是因为他们不想承认,或者不想去面对那些自身的原因,例如,这一阶段自己没有认真学习、在考试时没有认真检查等。其实,在这一现象中,体现的是孩子的“自我归因”能力。
  所谓“自我归因”,简单来说就是人们经常习惯性地把成功或失败归结于某种原因。例如,当孩子成绩没考好时,他习惯性地用客观原因来说服自己和他人,这就是一种消极的“自我归因”;但当孩子成绩没考好时,他首先想到了是自身的原因,并积极地去想改进的方法,这就是一种积极的“自我归因”。其实,孩子的“自我归因”能力也是自我意识的一个很重要方面。
  对于一二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完全可以拥有积极的“自我归因”,例如,出现了错误,他们首先反醒自身的因素,而不是抱怨他人或客观条件。对于这些正在成长的孩子来说,不仅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方式,更是一种重要的能力。这种能力往往决定着孩子所取得的能力。
  相信大多数的家长都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对兄弟,一个出奇的乐观,而另一个却非常悲观。他们的父母想让他们的性格都改变一些,于是就把乐观的孩子锁进了一个堆满马粪的屋子里,把悲观的孩子锁进堆满玩具的屋子里。一个小时后,当父母打开关悲观孩子的屋门时,发现他正坐在一个角落里哭泣,当家长问他哭泣的原因时,这个孩子伤心地说:“我怕把这些玩具弄坏,怕你们责骂我。”

三、1~2年级,是孩子自我意识的重要萌发期(6)
但当父母打开满是马粪的房间时,却发现乐观的孩子正兴奋地用一把小铲挖着马粪。看到父母,他高兴地说道:“看这儿有这么多马粪,附近一定会有一匹漂亮的小马,我一定要把它找出来!”
  这个乐观的孩子就是后来的美国总统里根,他从报童成为好莱坞明星,又从州长走向总统的宝座。
  由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总结出这样一个结论:在里根成为总统的过程中,他的那种乐观的态度对此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人的乐观态度又是从何而来呢?
  心理学家经过研究发现,人们所持有的稳定的情感和态度,大多是由他们从小习惯化的归因方式所决定的。就拿这些一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如果出现了错误,他们总是在他人或外部环境里寻找原因,那孩子很容易就会走向悲观。
  我就曾教过这样一个孩子:
  这个孩子几乎每天都迟到,每当我问他原因时,他都会说:“妈妈起床晚了,所以我也起床晚了。”在我的建议下,这个孩子的妈妈给他买了个闹钟,但第二天这个孩子仍然迟到了,我再问他原因时,他仍然理直气壮地说:“妈妈给我买得闹钟声音太小了,我都没有听到闹钟响。”
  也许家长们会说:“这个孩子也许是在撒谎,他是在为自己的错误寻找理由。”其实,确切来说,这应该算是孩子的一种“自我归因”方式,也就是说,他已经习惯了把由自己失误而造成的错误推给别人或周围的环境。家长们可不要小看孩子的这种“自我归因”,久而久之,它就会变成孩子的一种习惯性的思维方式:只要一出现错误,他就会去自身之外寻找原因。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是很容易悲观的,因为他们往往看不到自己身上的错误,而只会把目光盯在外部环境中对自己不利的因素上面。在这种状态下,这些孩子就像上述故事中那个悲观的孩子一样,会用悲观的情绪一点点把自己打败。
  但如果孩子能够用积极的“自我归因”方式去分析错误,那他们很容易就会把遇到的问题解决掉,并且还会收获乐观的生活态度。当然,孩子积极的“自我归因”能力是需要家长用耐心和细心来培养的。
  一位聪明的家长是这样做的:
  孩子刚刚学习走路时不小心撞到了桌子,这位家长没有像一般的家长这样哄孩子:“桌子不乖,把宝宝撞疼了,桌子该打。”而是这样对孩子说:“宝宝把桌子撞疼了,桌子没有眼睛,宝宝有眼睛呀,桌子不哭,宝宝下次一定会小心的!”
  渐渐地,孩子上了小学,当孩子因为迟到而受到老师批评时,这位家长也没有像别的家长那样安慰孩子:“都是妈妈不好,让你起床起晚了,下次妈妈早叫你一会儿,你就不会迟到了!”而是这样对孩子说:“如果你把闹钟提前十分钟,以后你就再也不会迟到了!”
  ……
  正是由于从小接受的是这种教育,这个孩子从来都不惧怕困难和错误,因为他懂得如何改变自己去战胜困难、改正错误。也正因如此,这个孩子一直都拥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其实,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家长就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积极的“自我归因”能力,就像上述案例中那位妈妈的做法,孩子撞到了桌子,她没有去埋怨桌子,而是告诉孩子这是由孩子自己不小心而造成了,并向孩子传达了这样一个重要的观念:只要你小次小心点,就不会再撞到桌子上了。
  这位家长的做法很科学,她在孩子刚刚接触错误和困难时,就引导孩子去发现自己身上的失误,并告诉孩子如何做才能弥补失误、战胜困难。其实,她这正在地培养孩子积极的“自我归因”能力。
  当孩子到了一二年级,家长更应该引导孩子用积极的“自我归因”去分析事物。我们都知道,一二年级是孩子自我意识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如果在这一重要的开端时期,孩子总是用消极的“自我归因”去分析事物,那到了三四年级,孩子这种消极的“自我归因”很可能就会定型,从而形成消极的思维习惯。到那时候,家长再想让孩子改掉这种消极的思维习惯,将是很难的一件事情。
  当然,如果在一二年级,家长有就意识地培养孩子积极的“自我归因”,那这种积极的“自我归因”也将成为孩子的一种积极的思维习惯,从而可以促使孩子形成积极、乐观的性格。所以家长们一定要抓住一二年级这一重要时期,培养孩子积极的“自我归因”能力。
  具体来讲,家长可以按着以下步骤来培养孩子积极的“自我归因”能力:
  1.告诉孩子,不管是由于什么原因,只要是出现了错误,首先想到了是如何才能弥补错误;
  2.面对错误,家长先不要埋怨孩子,在想到弥补的方法后,让孩子来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
  3.引导孩子先从自身的方面寻找原因,例如,考试没考好,不去找客观原因,而是思考在这一阶段自己是否在努力学习,或者在努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4.继续向孩子传达这样的观念,出现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错误中没有所得。引导孩子在吸取错误的经验中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四、1~2年级,是开发孩子智力的“黄金期”(1)
作为家长,我们都了解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很多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十分注重孩子智力的开发,他们常常采用各种手段去开发孩子的智力。但等到孩子入学之后,这些家长就觉得自己的任务已经完成了,他们常常会产生这样的想法:“这时候孩子的智力差不多已经定型了,该开发的都开发了,即使孩子的智力发展还有潜能,那也只能靠老师去开发了。”
  其实,这些家长们的想法是完全错误的,而从这些想法中也可以看出,这些家长根本不了解孩子智力发展的规律。科学研究发明,在8岁之前,孩子的智力发展要经历两个“黄金期”。如果把成人的智力水平看作是100%,那从出生到4岁之一阶段,孩子的智力就已经发展的50%;到8岁时,孩子的智力就已经发展了他们整个从生智力水平的83%~90%。
  现在大多数的孩子在6、7岁时就已经入学了,如果在这时家长就放弃对孩子智力的开发,这就等于放弃了开发孩子智力的一个“黄金期”。
  也许这时会有家长说:“孩子已经上学了,老师会开发他们的智力的。”但值得家长们注意的是,一个一年级的班级里至少会有20个学生,至多才会有2位老师。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老师把全部心思都扑在教育事业上,也不如家长一对一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智力开发更有利。
  我是一名老师,而且有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了解老师在孩子智力开发中的作用。虽然老师每天都在教孩子们知识、教他们如何学习,但老师的主要作用仍然是传授给孩子知识,并不是开发孩子的智力。所以在一二年级孩子智力开发的这一“黄金期”,开发孩子智力的任务仍然在家长肩上。
  当然,在开发孩子智力的过程中,很多家长还常常持有这样的观点:“我家孩子天生脑子笨,再怎么开发也不会变聪明”、“我家孩子天生头脑就聪明,他的智力根本不用开发”……
  的确,由于受遗传等因素的影响,孩子们的智力会表现出很大的不同。加上家长们对孩子早期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同,所以到了一二年级,孩子们的智力会表现出很大的差异。但如果由此家长们就得出自家孩子“天生笨”或“天生聪明”的结论,这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相信大多数的家长都听到“小卡尔?威特”与“方仲永”的故事。
  小卡尔?威特刚出生时被从们看作是有些痴呆的婴儿,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在8、9岁时就已经掌握了6国语言,并通晓化学、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以及数学等多门学科,并顺利地考入了多所大学。
  方仲永,5岁便能写诗,因此被当地的人称为“天才”,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写诗的能力却在一点点退化,进入成年后,他的才能尽失,最终沦落为普通的农民。
  “白痴”变成“天才”,“天才”沦落为“普通农民”,孩子们的智力发展到底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在多年的教学研究过程中,在与众多孩子及其家长接触的过程中,针对这个问题,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点:
  1.孩子的学习生活环境。
  我曾教过这样两个孩子:
  这两个孩子是好朋友,他们住在同一幢楼内,每天都一起上下学。但这两个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却截然不同,其中一个孩子聪明伶俐,上课时总能与我进行积极的互动;但另一个孩子却总是浑浑噩噩,一付睡不醒的样子。也正因如此,不论是在智商方面,还是在学习成绩方面,第一个孩子总会比第二个孩子要强得多。 txt小说上传分享

四、1~2年级,是开发孩子智力的“黄金期”(2)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通过家访我才知道,第一个孩子的父母很和睦,他们正在努力地营造更有利于孩子成长的生活环境;然而第二个孩子的父母却矛盾重重,因为一点小事,他们常常就大打出手。
  由这两个孩子的成长环境及其在学校的表现,我总结出了这样一个结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