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耽美电子书 > 西域余闻 >

第21章

西域余闻-第21章

小说: 西域余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和丝绸一样,纸张也出口到西方。然而运送时长途艰险,使得中国纸价格极其昂贵。丝绸的制造方法后来为西方世界掌握,而造纸的秘密在怛逻斯的唐军俘虏到西方之前一直不为人知。
  一旦解明了制作方法,接下来就简单了。我不认为被俘虏的制纸工匠在撒马尔罕附近能够把在中国造纸时所需的原料全部凑齐。不过,以水为媒介来滤纸的原理也可适用于其他材料。据说,中亚细亚造纸的主要原料是亚麻。总之,原本价格昂贵的进口纸从此以后可以以低廉的价格提供给当地人。

十 怛逻斯之战与造纸术的西传(16)
撒马尔罕纸——这个名称在*地区声名远扬,并成为划时代的文化新兵器。即便是整部《古兰经》也可以随身携带,而且价格低廉。
  为撒马尔罕纸的出现而狂喜的,恐怕是*教的教育者们。在当时,向*人以外的波斯人、突厥人等居民传播*教不但是一个宗教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当时正值*教的神学家们布教热情高涨的时候,纸张成为他们的新武器。
  撒马尔罕纸名气日增,不但在*教地区流行,也开始向欧洲出口。
  据说,阿拔斯王朝的首都巴格达建立第一家造纸作坊是795年的事,比撒马尔罕晚约四十年,多半是因为撒马尔罕人把从唐军俘虏那里学到的造纸技术当作商业机密保护起来。传说巴格达的造纸作坊建成时,请来的工匠并非来自撒马尔罕,而是直接从唐朝聘请而来。
  造纸术传至欧洲是数百年之后的事。12世纪中叶,在摩尔人入侵西班牙时,欧洲才建造了第一座造纸作坊。
  在*教地区,造纸的机密未能得到公开,所以造纸术传至欧洲的时间较晚。重要出口商品的制作工艺,当然不能轻易泄露。
  从撒马尔罕的作坊到西班牙的作坊,有四百年的时间差。这也是*教地区与欧洲文化的落差。
  在*教地区,最初纸张几乎专门用来书写《古兰经》。稍后,纸张也开始用于书写其他领域的著作。
  *教的诞生之地*,本来在文化上程度低于周边国家。正因如此,才能迅速吸收外来文化。数学、医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理学、哲学,等等,所有学问的著作都被译成*语。世人所谓的“萨拉森文化”,指的就是这种百花齐放的状态。
  西谚云:“光自东方来。”
  欧洲的文化传统曾因日耳曼人的破坏而一度中断。在近世欧洲,甚至希腊和罗马文化都不是直接继承的。得益于“萨拉森文化”的吸收保留,才填补了文化上的空白。因这段历史,才有了“光自东方来”的说法。
  在这个事例中,纸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本不该发生的怛逻斯之战,推动的是一股伟大得超乎当事者想象的文化波澜。
  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新造的词——“丝绸之路”极为有名。的确,丝绸是一种值得冒险、有利可图的商品,所以人们在西域开拓了通道。然而除了丝绸之外,玻璃、玉石等物资,以及佛教这样的信仰和思想也通过这条通道得以传播。另外,还有一项意义重大却很少为人们所论及的纸,也是通过这条通道传播的。与其说是纸本身,不如说是造纸术更为恰当。普通人对此知之甚少,所以我想在此把前后经过做个简单的介绍。
  在怛逻斯之战被俘的唐人中,工匠并非只有制纸工。
  这些俘虏也有人在大约十年后经海路平安返回。此人名叫杜环,出身于京兆名门,当初应是军中的高级军官。
  宰相杜佑曾提及杜环是自己的族子,想必是远房侄子之类。杜环回国时搭乘的是商人的便船,一定是有权势的亲属通过来到长安的使节出钱出力,为他的返回打通了关节。
  杜环回国后,把自己的经历写在一本名为《经行记》的书中,可惜此书已经失传。庆幸的是,在杜佑编撰的《通典》(一种百科辞典)中,部分引用了《经行记》,其中一小部分因此得以留存至今。
  据《经行记》记载,当时在亚俱罗(阿拔斯王朝初期的首都库法)居住着唐朝的织工、金银工匠、画工等,他们很可能就是怛逻斯之战的俘虏。只有像杜环那样出身望族的少数人得以回国,工匠们多是平民出身的士兵,只能在阿拔斯王朝统治下的异域终其一生。

十 怛逻斯之战与造纸术的西传(17)
当然*教地区早已拥有机织、金银加工以及绘画等技术,但中国式的工艺特别受珍视。虽不像滤纸技术那样具有重大意义,但从东西文明交流的角度来看,滤纸工匠之外的技工俘虏的存在也不应该被遗忘。
  不但是技术和工艺,通过这些工匠,唐朝的实际情况也在*教地区流传开来,这对两地的相互理解应该也有一定的贡献。另一方面,杜环回国之后,唐朝开始对大食的情况有了相当具体的了解。杜环尤其对大食女子服饰清洁、举止端庄印象深刻。通过杜环的著作,唐朝人也得以了解大食女性外出时必定遮住面庞,每天要做五次礼拜等风俗。
  顺便提一句,晚唐最著名的诗人杜牧也出身于杜环所属的杜氏家族。
  相对于造纸术传播这样的大事,杜环的生还以及他的著作只能算一个小插曲而已。或者应该说,怛逻斯之战本身也只是个小插曲。
  那么,怛逻斯之战的主人公后来的命运如何呢?
  “纸”这座令人瞩目的高峰立足于无数的小插曲之上,所以我们也不能忽略了怛逻斯之战的主人公的故事。
  如前所述,败军之将高丽人高仙芝将军并没有被追究责任。军中的监军是直属于皇帝的监督官员,专门负责向朝廷报告有关战事的真实情况。怛逻斯战败起因于突厥系的葛逻禄部族的倒戈,或许监军因此将之判定为无法抗拒的意外事件。
  怛逻斯之战战败后,高仙芝回到长安,当上了羽林军大将军,官位正三品。
  同一时期,阿倍仲麻吕就任相当于朝廷图书馆馆长的秘书监。秘书监的官位是从三品。
  朝中席位相近的两位非汉族高官,在朝廷的仪式、筵席等场合一定时时有照面和交谈的机会。
  虽然有文官与武官不同,但他们应该有共同的话题吧。为报答伴随自己征战各地的名马,高仙芝曾命人把马送回长安安度余生。
  关于这匹马,杜甫曾写过一首诗。
  “那首诗,您觉得怎么样?”
  仲麻吕大概也向高仙芝这样寒暄过。
  杜甫那首关于高仙芝爱马的七言古诗题为《高都护骢马行》,也收录于《唐诗选》。旧时日本的读书人并不是从史书中得知高仙芝这个名字,而是从这首诗里。
  此马临阵久无敌,
  与人一心成大功。
  功成惠养随所致,
  飘飘远自流沙至。
  雄姿未受伏枥恩,
  猛气犹思战场利。
  ……
  以上引用的只是诗的一部分。平素与马关系紧密的日本武士们,对《唐诗选》中收录的这首诗想必也是情有独钟。
  “伏枥”这个词来自三国时代魏国曹操的诗作《步出夏门行》
  ——老骥(年老的马)伏枥(饲料槽),志在千里。
  很多人都知道,这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也是河上肇博士喜爱的诗句。
  怛逻斯之战四年后,天宝十四载(755),高仙芝受封为密云郡公。如果按照日本明治时代的说法,就是因功位列华族。同年,安史之乱爆发。
  身兼范阳、平卢节度使的安禄山,据说是胡人与突厥人的混血儿。亲生父亲姓康,但他随母亲的再婚对象姓安。康姓应为撒马尔罕人,而安姓也许是布哈拉人。也可能属于“昭武九姓”,即所谓的粟特人。安禄山原名阿荦山,有人因此认为安禄山的本名应为亚历山大。
  原本驻守于现北京一带的安禄山率大军向西进发。
  为反击叛军,朝廷派出以皇族荣王琬为元帅、高仙芝为副元帅的“天武军”。天武军名号响亮,号称拥兵十一万,其实大部分是从市井临时招募的士兵,是一支缺乏训练的军队。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十 怛逻斯之战与造纸术的西传(18)
曾为高仙芝的幕僚封常清据守洛阳,终于未能抵御安禄山军而向西败走。此时高仙芝身在陕州,听了败退而来的封常清汇报战况后,决定依仗天险进行防守。陕州地势平坦,陕州以西的潼关地势险峻,于是选定在此决战。
  撤离陕州之时,高仙芝打开官库,把里边的金钱、粮食、绢布全都分给了部下,余下的东西统统烧毁。这是为了不被安禄山的叛军占用而采取的措施,从战术上看倒也不足为怪。
  在长安,玄宗皇帝对天武军的撤退大为不满。玄宗有心让哥舒翰代替司令官的位置,哥舒翰也是突厥出身的非汉人将军。
  皇帝的心思还未说出口,身边的宦官就已心领神会,并开始筹划这件事。这时天武军的监军正是曾与高仙芝一同翻越帕米尔,并从夫蒙将军那里搭救了他的那个边令诚。边令诚向皇帝报告说
  ——封常清与高仙芝擅自撤退,贪污军粮,打开国家积累数代的储备官库,把其中财物据为私有。
  皇帝听了即刻下令
  ——斩两名。
  临刑前高仙芝叫道
  ——我退,罪也,死不敢辞。然以我为盗颉资粮,诬也。谓令诚曰:上有天,下有地,三军皆在,君岂不知?
  ——军中咸呼曰:枉。其声殷地。
  《新唐书·高仙芝传》中这样写道。
  在“冤枉”的呼声中,高仙芝被处以死刑。
  打开陕州官库的时候,全军的将士都分得一份。所以众人皆知高仙芝的贪污罪是冤枉的,军队上下对处死高仙芝深感不服。
  即使皇帝任命了新的统帅,心怀不满的军队是不可能奋力作战的。唐军终于未能抵御安禄山的叛军,唐玄宗被迫逃离首都长安,向蜀地亡命。逃出长安后,护卫的军队还要等处死杨贵妃后才肯行动。
  高仙芝的死宣告了大唐帝国的衰落。朝廷历尽艰难才平息了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又持续了约一百五十年,然而全盛时代已不再来。在被称为盛唐的时代里,西域曾服从于唐朝的威令,但那样的盛况已成为过去。
  把怛逻斯的战败看做唐朝退出西域的原因,似乎不太正确。安禄山的叛乱导致国力衰退,从而使唐朝失去了控制西域的余力。甚至可以说,引发安史之乱的政治混乱使唐朝的命运转向恶化。翻越帕米尔的英雄高仙芝因不实之罪被杀,也应当算是政治混乱的一个事例。
  那么,在怛逻斯之战中获胜的阿拔斯王朝的将军命运如何呢?
  在怛逻斯与高仙芝交战的是阿布·穆斯林的部下齐亚德·伊本·萨里。阿布·穆斯林是大权在握的呼罗珊总督。打败倭马亚王朝的势力,也归功于阿布·穆斯林。
  怛逻斯之战后不久,哈里发的兄长来中亚细亚视察,目睹了阿布·穆斯林的权势,不禁心生疑虑。
  ——若不趁早收拾阿布·穆斯林,对阿拔斯王朝有害无益。
  估计哈里发的兄长回朝后会这样报告。
  说是收拾,实施并不简单。阿布·穆斯林是个有能力且果敢的人物。最熟知这一点的莫过于阿拔斯王朝的第一代哈里发阿布尔·阿拔斯。
  阿布尔·阿拔斯也被称为“萨法”。在*语中,saffah是shedder of blood,即“流血者”的意思。他发动一次又一次的屠杀,不遗余力地要把倭马亚王朝家族消灭干净,而接受他的意旨并实际执行的正是阿布·穆斯林。
  即便没有兄长的提醒,哈里发阿布尔·阿拔斯也知道阿布·穆斯林是个危险人物。据说,阿布·穆斯林假借哈里发的旨意,杀害了六十万人。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十 怛逻斯之战与造纸术的西传(19)
阿布·穆斯林身为屠杀的执行者,深知自己是倭马亚王朝残党的攻击目标,所以处处谨慎小心。要想杀死他,除借助侧近之手,别无他法。
  哈里发挑中的,是怛逻斯之战的胜利将军齐亚德。作为交换条件,撒马尔罕的长官齐亚德想必是得到了接替总督职位的许诺。
  齐亚德针对阿布·穆斯林发动了叛乱,然而不久就被*了,这是怛逻斯之战之后不久的事。齐亚德被捕后被处以死刑,怛逻斯之战的胜者也结局悲惨。虽有哈里发的唆使,但齐亚德之所以走上叛乱这条路,或许跟怛逻斯之战胜利带来的自满也有关。
  怛逻斯之战三年后,阿拔斯王朝的第一代哈里发,“流血者”阿布尔·阿拔斯去世。他终于没能在生前制服阿布·穆斯林。
  阿布·穆斯林的名字在中国史书中记作“并波悉林”。指挥怛逻斯之战的齐亚德是他的部下,所以这场战役的真正胜利者应当可以说是阿布·穆斯林。
  平定齐亚德的叛乱之后,他的结局如何呢?
  阿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