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余闻-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日与才士豪侠饮乐游畋。
“畋”与“狩”同意。也就是说,王翰被贬后仍不改豪侠本色,每天与当地的文士侠客饮酒作乐、狩猎游玩。
从王翰的经历来看,他在山西、陕西、河南以及湖南等地留下过足迹,但却没有实际到过凉州的记录。身在都城长安的时候,他历任秘书省正字、通事舍人、驾部员外郎等职务。从事的是相当于图书馆、礼宾处以及舆辇(皇帝的坐骑)部的工作,也就是说从来没有过从军的经历。
王翰的《凉州词》描绘的是出征将士的心境,不是实际体验,而是一种传闻的描述,或者应该说是一幅在头脑中虚构的图画。
在沙漠中痛饮的将士们,手拿斟满葡萄美酒的夜光杯,即将往哪里出征呢?
我们虽然不知道王翰的生卒年代,但可以确定宰相张说因受政敌李林甫弹劾而失势是在开元九年(721),又知王翰考中进士大约是在此前十年。由此大致可以推测,王翰被贬至边地是在壮年或初老的年纪。张说失势的这一年,李白二十一岁,杜甫才十岁。虽然同样被划归盛唐诗人,但王翰活跃的年代应该说比李、杜两位巨人要早大约十年时间。
接下来的问题是,醉卧沙场的将士们战斗的对手是谁?
唐代在西域发动的军事行动中,规模最大的应该是唐太宗时期的高昌之战和唐玄宗时期的怛逻斯之战。
唐太宗实现吞并高昌是在三藏法师玄奘留学印度期间的贞观十四年(640),其后设置了安西都护府,西域被纳入唐朝的版图。从年代上来看,这时《凉州词》的作者王翰应该还没有出生。
天宝十载(751),在唐朝与大食的争战中,高丽人出身的高仙芝将军大显身手于怛逻斯战役。这正好是张说失势后三十年的事。如果王翰被贬谪外地是在壮年或初老的年纪,那么发生怛逻斯战役的时候他还活着的可能性不大。
虽然没有爆发大规模的战争,小规模的局部冲突在各地却是此起彼伏。即便是在王翰最圆熟的壮年时期——张说失势前后,凉州一带也时常告急。
发生冲突的对象大多是吐蕃(今西藏)。
此前数年,那个曾把《凉州词》的乐曲献给玄宗皇帝的郭知运以及安西大都护汤嘉惠等将领,打败了吐蕃与大食的联军。
对吐蕃而言,与唐朝的交易维系着自身的财政基础,与唐朝关系不和会造成非常不利的局面。因此他们向唐朝派出使者,送上亲署誓文求和,却未得到赞同。时为唐朝的全盛时期,正是气焰旺盛的时候,对不时发动掠夺游击战的吐蕃,当然不会轻易言和。不过唐朝对使者给予厚遇,显示出大国的胸襟。
张说失势的第二年(722),吐蕃包围了帕米尔的小勃律,唐朝的疏勒(今新疆喀什)副使张思礼率援军迎战。吐蕃败走,自此唐朝与吐蕃的冲突大大减少。
发生在帕米尔部分地区的战斗,应该不会给甘肃凉州带来紧张气氛。小规模作战的部队,只需在当地就能征集到足够的兵力。王翰的《凉州词》描述的如果是武威至酒泉一带的军事基地,就应当是开元十五年(727)至十七年之间的事。
八 葡萄美酒夜光杯(4)
开元十五年正月,唐朝的凉州都督在青海大破吐蕃。唐朝军队从吐蕃那里掠夺了大量的羊群和马匹。
同年九月,吐蕃以攻打瓜州作为报复。他们俘虏了当地的官吏和居民,并夺走了粮食。瓜州位于酒泉和敦煌之间,即现在安西县一带。
朝廷深感事态不妙,于是在甘肃集结大军。
据《资治通鉴》记载,在那年的十二月,陇右道及诸军团五万六千兵力,河西道及诸军团四万兵力,此外还有官中一万兵力集结于临洮备战吐蕃。
喝着夜光杯里的葡萄酒醉卧沙场的一定是这时召集的将士。
王翰此时应该是身在河南或湖南,知道了大动员备战吐蕃的事,一定会感到热血沸腾吧。虽然他已经不再年轻,但他可以在诗歌里返老还童。
王翰好与当地豪侠策马游猎,虽为文人却偏重勇壮。故能自比出征的兵士,咏出这首壮绝千古的《凉州词》。
话说朝廷虽召集了十数万大军,但其后在瓜州、祁连城、石堡城展开的却只是局部游击战而已。开元十八年,唐朝与吐蕃订立和约。
然而那些被召集到甘肃的兵士,一定从集结兵力之多猜测到事态严重,同时也对将来产生一股悲壮感。他们心里想的一定是——此次出征,凶多吉少。
王翰曾经的庇护者张说在失势之后得以东山再起。不过他的此次复归不再实际从政,而是专门从事编撰历史的工作。
在瓜州的吐蕃之战愈演愈烈之时,张说向唐玄宗献上斗羊。
谁都知道羊是温顺的动物,但是其中也有狞猛的种类,四川省就出产这种脾性激烈的斗羊。张说由于腿脚不便未能亲自拜见皇上,他让儿子代为上表(奏章之一种)皇上。
——使羊能言,必将曰:“若斗不解,立有死者……”
这是在讽喻时政。
羊立着犄角,喘着粗气,前蹄乱踢,仿佛挑衅说:“来呀,咱们斗个你死我活!”
若是斗牛或斗犬,看起来也许会勇猛得多。羊的挑衅却带有一种滑稽之感,无论多么强悍,它都比不上猛牛与猛犬。然而羊却以为自己是世界第一,越发气势冲天。不论是杀还是被杀,羊的死都是毫无意义的。
这般讽喻为的是进谏皇上
——不可拿将士的生命作无谓的牺牲。
对张说的此番苦心,唐玄宗似乎心领神会,特意下赐丝绸和杂彩(绫绢)一千匹作为还礼。
在甘肃一带与吐蕃的争战之后,唐玄宗并没有继续扩大战事,这不只是因为张说以斗羊为喻的谏言发挥了作用。其实唐玄宗从一开始就没有大举开战的打算。
在对吐蕃的关系上,唐朝并不急于决一胜负。但一些零星的游击战也会有损大唐帝国的面子,可以说是为了保全大国尊严而应战的。唐军夺取吐蕃人的马匹和羊群也不是出于需要,而是针对吐蕃的一种惩罚。
皇帝手下的朝廷重臣们也没有决战的意向。集结大军的主要目的在于显示国威。
可是被召集的将士们对此一无所知。眼见军队从各方汇聚一处,谁都会以为一场决定国家命运的大战已迫在眉睫。西部边塞的将士们沉浸在悲壮的情绪之中,身在远方的豪侠诗人王翰把这种气氛融入了诗中。
——古来征战几人回。
这一句堪称千古绝唱。能与之比肩的,当属那句
——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这是距盛唐约一千年前的战国末期,谋刺秦王的刺客荆轲临行前在易水之畔吟诵的诗句。
以平民出身的将士们的立场,是难以看清大局所向的。不论是皇帝的旨意,还是外交动向,他们都毫不知情。只知自己就好像棋盘上的棋子,何去何从都只有任人摆布。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八 葡萄美酒夜光杯(5)
除了悲壮之情,他们还能吟诵什么呢?
羽声(高昂激越的声调)激昂的感慨就是他们感情世界的全部。
张说是个政治家,但同时也是文人和敏锐的文艺评论家。对王翰的诗文,他评论道
——王翰如琼杯玉斝,虽灿然可珍,而多玷缺……
精美如玉杯,虽光彩夺目值得珍惜,但玷缺之处也不少。似乎不单指王翰的诗文,也包括他的人品。
既然说到张说把王翰比作有欠缺的玉杯,那么在这里顺便谈一下认为夜光杯不是玻璃杯而是玉杯的观点。
“夜光”一词给人一种熠熠生辉的印象。
传说南海有“夜光珠”,在海中闪闪发光。有人认为那不过是鲸鱼的眼睛,我想那应该是极上等的珍珠。
透明的玻璃的确光彩照人,尤其是雕花玻璃,能折射不同方向的光线,放射晶莹透亮的光芒。
正仓院宝物中的一件白琉璃碗即以雕花玻璃的技法制成。可以想见这种玻璃在唐代已相当普及,我几乎想断定夜光杯即等于雕花玻璃杯。玉的光芒不耀眼,拥有一种稳重、温润而光泽柔和的质地,而这正是玉的价值所在。
不过,如果有透明的玉,也不是不可能冠之以“夜光”之名。不,其实不需要整块玉都是透明的。只需有一部分透明,与不透明的部分两相对照,自然会衬托出它的光彩。
——酒泉县夜光杯厂。
1975年我在敦煌旅行途中参观了这家工厂。
夜光杯是以酒泉附近出产的夜光玉制成的,甘肃省酒泉地区的人们对此深信不疑。
当地人把夜光玉的产地称为“南山”。酒泉之南,其实就是祁连山脉。
夜光玉还有一个简单的别名叫做“玉石”。
这玉石其实不如昆仑玉高价。就像玉石这个名称一样,它的质地大致介于玉与石之间,档次低于玉,但又比石头价高。
颜色多种多样,有白、淡绿、深绿以及黑等。
种类虽多,却有一个共通之处——颜色之间夹杂着透明的部分。
用南山玉石制成的杯碗器皿之类,光照之下其透明部分也能反射出晶莹可人的光芒。
比起浅色玉石,深色玉石的光芒更显眼。我参观夜光杯厂的时间是上午,若是夜里,我会把杯子对着月光端详一番。那样的话,对于夜光杯就是由当地的这种别名玉石的夜光玉制成的说法,我一定会确信无疑。
工厂名为夜光杯厂,大概也因为王翰的诗实在是声名远扬。其实工厂不仅制作夜光杯,也制作碗以及雕刻饰品。
或许比玉杯廉价的夜光玉酒杯早在唐朝就已用于日常生活。这么一想,我越发感念酒泉夜光杯的珍贵,当即买了几个,爱用至今。
王翰是否知道酒泉出产的这种夜光杯呢?他是爱酒之人,或许他也拥有友人馈赠的夜光杯。
也可能是一时的灵感让王翰把传说中夜光杯的名字用在诗里。
传说中的夜光杯是指周穆王时期从西域献上的“夜光常满杯”。
杯中可盛白玉精三升。当时的一升约相当于现在日本的一合。传说每到夜晚,把空杯拿出,次日清晨即可再得满杯。
夜光常满杯既然是西域贡品,出现在《凉州词》中想必也是极为相称的。
。 想看书来
九 丝绸之路也是玉之路(1)
有一种衣服叫做“玉衣”。
名副其实,它是用玉做的衣服,但活人不可能穿这种式样奇怪的衣服。即使穿在身上也无法动弹——它是专供死人穿着的。
这价值高昂的玉衣,普通人死时可是穿不起的。只有皇帝、诸侯一级的人才能享受这种特权。
最有名的玉衣出土于河北省满城西郊。
1968年6月,人民解放军在演习时偶然发现了一座古墓。遇上这样的情况,以中国的规矩,是保留现状等待专家前来处置。后来,经考古研究所与河北省文物工作队联合考查,又发现了第二座古墓。从出土的印章得知,第二座古墓的墓主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和他的妻子窦绾。
据《汉书》记载,刘胜是汉景帝之子,于公元前154年被封为中山靖王,在位四十二年后去世。他相当于汉武帝的庶兄,生母是贾夫人。
关于刘胜的家世出身,史籍中都有明确记载。夫人窦绾的传略虽然不见于史书,但可知刘胜的祖母,汉景帝之母也就是汉文帝的皇后是窦氏,很可能窦绾也来自同一家族。
中山靖王刘胜是身穿玉衣下葬的。
这玉衣由两千四百九十八枚玉片用金丝编缀而成。金丝纯度达百分之九十六,极其纤细,直径不到零点五毫米。
玉衣中的遗体经过两千多年的岁月,早已风化成灰,出土的时候,玉衣已呈塌陷的状态。把它恢复原状之后,仍可大致了解衣主的体格。据《汉书》记载
——胜为人乐酒,好内,有子枝属百二十余人。
看来此人属于精力绝伦的那一类。
玉衣全长一百八十八公分。穿着如铠甲在身,由此可推测衣主的身高应当是一米八左右。
人的身体有许多复杂的凹凸之处,而玉衣完全按身体的轮廓曲线制成。玉片多为长方形,鼻子附近也有瓦状玉片,头部的玉片则呈弧形,此外还有三角形和不规则四边形的玉片。我在北京的故宫博物院参观了这件玉衣的复原品,记得玉衣小腹处高高隆起的一块曾让我忍俊不禁。
因为是用金丝编缀而成,所以人们称它作“金缕玉衣”,似乎是皇帝或地位相当的人才能享受这种待遇。用银丝代替金丝制成的是“银缕玉衣”。
197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展”在东京和京都举行。展品包括一件银缕玉衣,出土于江苏省徐州的东汉古墓。据推测是汉明帝的皇子刘恭一族的陵墓,但未能像刘胜的资料那样得到确切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