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需要自由市场:市场的力量-第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是,手里拿着大把美元的日本人开始在美国大肆购买。普通消费者在夏威夷等地方买一些商品,美国人倒还高兴,令美国人感到不安的是,日本人对美国企业资产也开始大量收购。挥舞着支票本的日本人好像对价格不屑一顾。他们似乎可以买下整个美国。“美国正在变成日本的第四十一个县”。
在这个看起来有些疯狂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让人瞠目结舌、匪夷所思的事情。一栋美国大楼打算卖给日本人。美国人报价4亿多,双方谈妥,就等日本人付钱交割了。忽然,日本人拿来了新的合同书,价格是亿。美国人莫名其妙。日方人员解释说,他们的老板头一天在吉尼斯世界纪录里看到,历史上单个大楼出售的最高价是6亿美元。老板想要打破这个记录。
到了1989年,日本人购买美国的势头达到了顶峰。这一年6月,索尼公司宣布,以34亿美元的价格成功收购美国娱乐业巨头、美国文化的象征之一——哥伦比亚影片公司。这是索尼公司由制造业转向娱乐业的战略行动之一。此前,三菱公司已经以14亿美元购买了更重要的美国国家象征——洛克菲勒中心。这个代表着美国资本主义全盛时期的伟大建筑现在属于日本人了!
在洛杉矶,日本人掌握了闹市区几乎一半的房地产;在夏威夷,96%以上的外国投资来自日本,并且主要集中在饭店、高级住宅等不动产方面。从1985年到1990年,日本企业总共进行了21起500亿日元以上的巨型海外并购案,其中18起的并购对象是美国公司。到1980年代末,全美10%的不动产已成日本人的囊中之物。 txt小说上传分享
当代中国(38)
日本人在美国大量购买资产,尤其是购买那些如洛克菲勒中心、哥伦比亚影片公司这样影响巨大的企业资产,引起了美国社会的极大反响。目睹本国众多有影响的大公司、大产业转而由日本人充当老板,美国舆论惊呼,这简直是日本第二次入侵美国,上一次是在珍珠港。美国人甚至自嘲说: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传来消息,日本人买走了自由女神像。
那些把资产卖给日本人的美国商人被指责成唯利是图的贪婪之辈。舆论认为,这些人目光短浅,为了赚钱不惜出卖美国的象征。他们只关心自己当下的收入,而丝毫不关心国家的长久发展和经济安全。有人呼吁政府出面制止日本人的大肆购买,以确保美国的国家利益,还有人要求政府设法防止房地产价格被不计成本的日本人不断抬高。总之,美国人这边是一片哀叹之声。美国人感到自己正在被咄咄逼人的日本赶下世界头号强国的位置。他们能面对和适应这种无可挽回的变化吗?
日本人这一边,则是自尊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很多日本人为自己在世界范围内的疯狂购买沾沾自喜。多年来对美国只有唯唯诺诺的日本似乎看到了自己有望超过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这种新奇的体验非常好。日本人一时风光无限。
不过,没过多长时间,日本人就感到了,事情恐怕没那么简单。三菱公司购买洛克菲勒中心不久,就因为经营不善出现巨额亏损,难以承受之下,三菱不得不以半价再次卖给原主。索尼购买哥伦比亚影片公司,后来也被证明是日本亏损最大的企业并购案。虽然索尼最终实现了向娱乐公司转型的战略,但花费了多得多的成本和时间。轻率的购买行为不是加速而是延迟了索尼战略的实现。
圆石滩高尔夫球场转让案典型地表现了那些收购美国资产的日本企业的困境。
圆石滩高尔夫球场位于北加州距硅谷不远的圆石滩海滨。这里的景色异常优美,“美得令人窒息”。路两旁一边是悬崖峭壁和峭壁下海浪汹涌的太平洋,另一边是掩映在古树参天的红杉林中亿万富翁和明星们的豪宅。
1915年,电报发明人摩尔斯的侄子在这里兴建高尔夫球场。这个高尔夫球场被誉为美国最漂亮的球场,被称为美国的“明珠”。1990年9月,日本人熊取谷稔拍出亿美元,一举买下了圆石滩高尔夫球场以及风景优美的“十七英里公路”。眼看着自己的“明珠”落入他人之手,美国人痛心不已。
熊取谷稔的如意算盘是,在日本出售1000张圆石滩球场的会员卡,每张100万美元,这样一下就可得到10个亿,减去亿,还有亿美元好赚。
如果熊取谷稔的打算成为现实,圆石滩球场就将不但所有权属于日本人,而且球场里也全是日本人在打球。这就必然导致各种各样的管理和社会问题。种种问题一时难以解决,给熊取谷稔提供资金支持的日本银行又出现了麻烦。日本人不但没赚到钱,还得倒贴钱,小心翼翼地维护美国“明珠”。到了1998年,日本人终于扛不住了,把高尔夫球场挂牌出售。为洛杉矶奥运会挣了大钱的商业英雄尤伯罗斯经过一番运作,最终以亿美元的价钱买回了这颗美国明珠。
日后算账,人们发现,在这场买进卖出中,损失最惨的就是那位豪气冲天的日本人熊取谷稔。而当年的卖主美国人马文·戴维斯则赚头最大。1978年他买进这个球场时只花了7200万美元。1990年卖给日本人则拿到了亿。资金年平均回报率高达!这样精明的商人,难怪会挣大钱。到2001年,马文·戴维斯已拥有资产45亿美元,位列美国《福布斯》富豪榜排名第82位。
当代中国(39)
进入1990年代以后,日本逐渐失去了大量收购美国资产的势头。以前收购的那些资产许多变成了经济包袱,不但不能带来收入,还要设法摆脱。计算机等新技术的迅速发展,更降低了日本收购的那些传统产业的盈利能力。最终,人们不得不承认,当初那些被舆论指责为目光短浅、唯利是图的美国资产出售者其实是对的。他们不但在出售资产时没有吃亏,把资产日后可能的盈利都提前变现了,而且,出售这些过时资产得到的大量资金,为新技术革命奠定了基础。始终只考虑经济指标的美国商人不但赢得了经济效益,而且还在未来的发展中再次抢得先机。
那些日本买主呢?日本人自己也不得不承认,他们当初的许多购买行为没有严格按照经济规律办事。日元升值带来的财富膨胀让他们头脑发热,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以为自己可以不受经济规律的制约。他们往往是出于非经济的目的而购买那些资产的,所以他们才特别热衷于那些在美国有巨大影响的资产,比如洛克菲勒中心。至于这些资产能不能在日后带来足够的收益,他们并没有进行足够认真的考虑。
以后的局势发展让他们为自己忽视经济规律的行为付出了沉重代价。日本不但在购买美国资产时耗费了巨额资金,更重要的是,这些资产看上去很重要,但实际上往往已是夕阳产业。不惜代价地收购它们,只能让日本企业背上沉重的经济包袱,而错过了新技术革命的发展时机。相反,抓住了新技术发展契机的美国,在21世纪以后,再一次成为世界经济的领导国家。日本又被美国甩在了后面。美国人再也不必担心日本人的“经济侵略”了。
也许有人会感慨,不管怎样,总是美国人胜出。老牌资本主义,果然厉害!还有人因此深信存在某种阴谋。美国人设计了圈套,并成功地诱使日本人上当。这些看法都不得要领。美国的成功,实际上源于制度的优势。通过出口工业品挣到了大笔美元的日本,当他们想要购买外国资产时,为什么大多选择美国呢?正是因为美国有可靠的产权保护,有优良的经营环境,有完善的法律制度。因为这些制度优势,美国人为购买日本货而支付的美元,通过日本人购买美国资产又回到了美国人手中。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虽然有舆论批评,但因为美国社会对私有产权和市场自由交易的充分保护,美国商人可以坚持按照市场规律办事,而不必屈从政府或者公众的意见。也就是说,企业家的眼光和头脑始终有机会发挥作用。而美国也因此总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最大限度地发现成功之路。
澳大利亚:从罪犯流放地到发达国家
提到澳大利亚,许多人都以为那是流放犯组成的国家,以为那里的人民都是罪犯的后代。其实,真正建立和发展澳大利亚的,绝不是什么罪犯,而是自由的,因而也是优秀的、自尊的人民。而让这些人民能够建设伟大国家的,不是有形的自然资源,而是无形的自由制度。
澳大利亚以前是英国的殖民地,主要用来流放英国的罪犯。这事众所周之。一个用来流放犯人的地方最终变成了一个发达富裕的国家。怎么变的?澳大利亚没有侵略掠夺过其他国家,也没有什么经济基础——殖民者到来以前,这里基本上是原始社会。当然,澳大利亚的自然资源很丰富,但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也很丰富,怎么就没有像澳大利亚这样发达富裕呢?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当代中国(40)
虽然是英国的殖民地,但最早到达澳大利亚的欧洲人并不是英国人,而是荷兰人。17世纪初,在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指挥下,为了寻找黄金,一艘荷兰探险船来到了这里,发现了澳大利亚这块陆地。Australia的意思是“南方大陆”。以后的几十年,又有其他一些荷兰人来到这里。
荷兰人虽然发现了这块大陆,但对它评价很低,认为这是一块荒凉贫瘠的土地,又没有黄金,没有开发的价值。荷兰人没有进一步的考察或者占领,基本上放弃了这块大陆。而且,荷兰人对这块大陆的描述让欧洲人在很长时间对这里不再有兴趣。第一波殖民潮和澳大利亚无关。
荷兰人之后,英国人来到了这里。当时,英国人正在全世界和法国人争夺。两国在许多地方彼此争斗。在北美,法国人被英国人打败,失去了大片殖民地。法国人转而在太平洋方面加紧探索。看到法国人的行动,英国人也加快了步伐。1768年,库克船长率领一艘探险船启航出发,前往南太平洋。
在库克船长率领的这批人中,有好几个后来在澳大利亚的历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人。库克船长自己的作用则最大,被称为“澳大利亚之父”。
库克船长的功劳是,他把澳大利亚描绘成土肥草茂的地方,推翻了荷兰人的悲观论调。而且,他的结论建立在大量实地考察的基础上,记录很详实,可信度很高。
库克船长考察之后没多久,北美就打起来了。英国人一向有把罪犯送到海外的习惯。美国独立以前,北美是英国人流放罪犯的主要地方。美洲人对这种做法很不满,深恶痛绝,但是没办法,英国是宗主国,她说了算。
美国独立以后,首先就把这事给办了,不再接受来自英国的罪犯。英国人没办法,只好在泰晤士河上弄了一批废船,用来关押罪犯。时间一长,罪犯越来越多,逐渐人满为患,据说最多时有十万之众。社会日益感到不安。好几万凶徒被关在不远处河上的废船里,的确没法让人放心。
英国政府开始着急,寻找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这时,一个参加了库克船长探险的人提出,可以把罪犯送到遥远的澳大利亚去。英国政府犹犹豫豫,一时拿不定主意。决定还是在其他方向先试试再说。
先是打算把罪犯卖给美国南方的种植园,没卖成。后来又有人建议把罪犯送到非洲西南部的冈比亚。试着送去了一批,不行,气候太恶劣,被送去的人死去大半。本来是流放,这一来变成死刑了。议员们纷纷抨击政府残忍。政府无言以对。这时,有人就又想起了澳大利亚。另一个参加了库克探险的人给国务大臣悉尼写了封信,主张发展澳大利亚这块殖民地。
对,就是这个悉尼,那个城市的名字就取自他的名字。国务大臣看到了信,很重视,研究后作出了决定,就是澳大利亚,把罪犯送到那里去。
当然,国务大臣悉尼并没有预料到澳大利亚的美好未来。他这样打算,只是因为在他看来,把澳大利亚当作罪犯流放地,经济等各方面都比较合算。
1787年,第一艘运送罪犯的船离开英国,驶向澳大利亚。第二年初,到达了澳大利亚。在今天的悉尼上岸,并给这个地方起了这个名字。
这次航行,英国方面并不是特别重视。船上的人基本上只是罪犯和看守,没有太多的技术人员,上岸以后发现情况不是那么原来设想的那么轻松,需要进行不少建设,可又找不到会干活儿的人,结果,大家陷入困境之中。怎么养活这帮人呢?
当代中国(41)
罪犯往往都是游手好闲之徒,很少有人能做工匠。而且,没有严厉监督,这帮人是不肯干活的。造个房子都耗时费力。永久营地18个月以后才建起来。由于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