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耽美电子书 > 三天读懂博弈学 >

第3章

三天读懂博弈学-第3章

小说: 三天读懂博弈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应用使人们对经济运行过程的理解更贴近现实等等。但对于大多数读者、尤其是对经济学、数学不太懂的读者而言,学习博弈论的好处在于,它能教会你“策略化思维”。
  让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
  公元前203年,已是楚汉相争的第三个年头,两军在广武对峙。当时项羽粮少,欲求速胜,于是隔着广武涧冲着刘邦喊话:“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为吾两人矣。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勿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也就是说,天下战乱纷扰了这么多年,都是因为我们两个人的缘故。现在咱俩“单挑”以决胜负,免得让天下无辜的百姓跟着咱们受苦。面对项羽的挑战,刘邦是如何应答的呢?“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就是说我跟你比的是策略,而不是跟你比谁的武功更高力气更大。
  比起项羽,刘邦显然更具有策略性思维,也就是说,刘邦的想法更符合博弈论的道理。因为虽然现实生活中的很多对抗局势,其胜负主要取决于身体素质或者运动技能,比如百米赛跑、跳高比赛、公平决斗等,要在这些对抗局势中获胜,你只需要锻炼身体技能就可以了。这样的对抗局势虽然也可纳入博弈论的研究范畴,但是这些绝非博弈论研究者最感兴趣的话题。在更多的对抗局势中,其胜负很大程度甚至完全依赖于谋略技能。比如一场战争的胜负,往往取决于双方的战略和战术,而不是哪一方的统帅体力更好,武功更高。要在这样的对抗局势中获胜,你需要锻炼的是谋略技能,也就是上文刘邦所说的“吾宁斗智,不能斗力”。众所周知,楚汉相争的结局是刘邦赢得了天下,而项羽兵败自刎而死。“斗智”才是博弈论研究者深深感兴趣的,同时也是我们学习博弈论能够有所收获的。 。。

第1章 博弈论:你们都是大傻瓜,我是天下大赢家(6)
在人生的竞技场中,渴望成功是每个人的天性。所以,人们一直努力磨砺竞争的技巧,并希望寻找到成功的法则。虽然事实上没有什么法则可以确保人们绝对成功——就像世界上从来不存在真正的“常胜将军”一样,但是竞争的技巧的确是可以通过磨砺而来,也可以从学习中掌握。它虽然不能使一个人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但是却可以改善一个人在竞争中的处境,增加获得成功的机会——即使是失败,人们也力求将失败的损失减到最小,这也是为什么人们更愿意接受损兵折将的结果,而不愿看到一败涂地的局面。而学习博弈论——即学习策略性的思维之道,恰恰可以满足人们获取成功、避免失败的心理要求。也就是说,博弈论将提供必要的知识工具,让你在所参与的博弈中使你的利益最大化。
  ■利已未必非得损人:零和博弈与非零和博弈
  我们每人都玩过扑克牌,现在就请大家玩一下扑克牌对色游戏。A、B两个参与者,每人从自己的扑克牌中抽一张出来,一起翻开。如果颜色相同,A输给B一元钱,如果颜色不同,则A赢B一元钱。为了确定起见,我们把“大王”和“小王”从扑克牌取出,以确保一副扑克牌中只有红和黑两种颜色。所以,每个参与人的策略都只有两个:一是出红,一是出黑。
  在这个游戏中,如果赢得一元钱用1来表示,输掉一元钱用…1表示,那么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可能出现的结果:A出红B也出红,颜色相同,A输掉一元钱,得—1,B赢得1元钱,得1;A出红B出黑,颜色不同,A赢1元钱,得1,B输掉一元钱,得—1;A出黑B出红,颜色不同,A得1,B得—1,A出黑B也出黑,颜色相同,A得—1,B得1。
  我们发现,在这个博弈中,每一对局之下博弈的结果不外乎A输一元钱B赢一元钱,或者A赢一元钱B输一元钱,每一对局之下两人支付的和总是保持为零,我们把这样的博弈称为“零和博弈”。
  有一个流传颇广的经济学家吃屎的笑话可以说就是零和博弈的翻版,笑话内容是这样的:两个经济学家甲和乙,二人在路上走,发现一坨狗屎。甲对乙说:你把它吃了,我给你100万。乙一听,这么容易就赚100万,臭就臭点吧,大不了拿了钱去洗胃,于是就把屎吃了。
  二人继续走,心里都有点不平衡,甲白白损失了100万,什么也没捞着。乙虽说赚了100万,但是吃了坨屎心里也堵得慌。偏巧这时二人又发现一坨屎,乙终于找到了平衡,对甲说:你把它吃了,我也给你100万。甲一想损失的100万能赚回来,吃坨屎算什么,乙不是也吃了吗?于是也把屎吃了。
  走着走着,乙经济学家忽然缓过神来了,对甲说不对啊,我们谁也没有挣到钱,却吃了两坨狗屎……甲也缓过神了,思考了一会儿说:可是,我们创造了200万的GDP啊!
  用这个笑话解读GDP显然有些牵强,实际上这是一个零和博弈的范本。我们可以看到,在零和博弈中,当发生输赢时,几次博弈下来如果双方输赢情况相等,则财富在双方间不发生转移。
  下面让我们用电影《美丽心灵》中的一个情节来继续解读零和博弈:烈日炎炎的一个下午,约翰?纳什教授给二十几个学生上课,教室窗外的楼下有几个工人正施工,机器的响声成了刺耳的噪音,于是纳什走到窗前狠狠地把窗户关上。马上有同学提出意见:“教授,请别关窗子,实在太热了!”而纳什教授一脸严肃地回答说:“课堂的安静比你舒不舒服重要得多!”然后转过身一边嘴里叨叨着“给你们来上课,在我看来不但耽误了你们的时间,也耽误了我的宝贵时间……”,一边在黑板上写着数学公式。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1章 博弈论:你们都是大傻瓜,我是天下大赢家(7)
我们可以发现,这个博弈中的收益情况是这样的:保持教室安静,教授得1,而同学们就得忍受室内的高温,得…1;如果开窗子,同学们因教室里凉快而感到了舒服,得1,而教授会因为噪音无法正常讲课,得…1。无论开窗还是不开窗,教授与学生所得的总和为0。博弈进行到这里,我们基本能够确定这是一个典型的零和博弈。从这个博弈模型中我们可以发现,在零和博弈中,而且由于任何一方的所得都是其他参与人的所失,所以零和博弈是利益对抗程度非常高的博弈。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你要想得到好处,不一定非得损害他人的利益,也就是说,利已并不一定非得损人。尤其是在商业中,我们知道只有合作才可以得到双赢的结果,不但你得到好处,你的对手也得到好处。比如双方通过友好协商达成一个交易,买方也赚钱,卖方也赚钱,财富就创造出来了。这种情况就可以被称为与零和博弈相对应的非零和博弈。
  所谓非零和博弈,是既有对抗又有合作的博弈,各参与者的目标不完全对立,对局表现为各种各样的情况。在非零和博弈中,一个局中人的所得并不一定意味着其他局中人要遭受同样数量的损失。也就是说,博弈参与者之间不存在“你之得即我之失”这样一种简单的关系。其中隐含的一个意思是,参与者这间可能存在某种共同的利益,蕴涵博弈参与才“双赢”或者“多赢”这一博弈论中非常重要的理念。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接着来看电影《美丽心灵》情节的发展:正当教授一边自语一边在黑板上写公式之际,一位叫阿丽莎的漂亮女同学(这位女同学后来成了纳什的妻子)走到窗边打开了窗子,电影中纳什用责备的眼神看着阿丽莎:“小姐……”而阿丽莎对窗外的工人说道:“打扰一下,嗨!我们有点小小的问题,关上窗户,这里会很热;开着,却又太吵。我想能不能请你们先修别的地方,大约45分钟就好了。”正在干活的工人愉快地说:“没问题!”又回头对自己的伙伴们说:“伙计们,让我们先休息一下吧!”阿丽莎回过头来快活地看着纳什教授,纳什教授也微笑地看着阿丽莎,既像是讲课,又像是在评论她的做法似地对同学们说:“你们会发现在多变性的微积分中,往往一个难题会有多种解答。”
  而阿丽莎对“开窗难题”的解答,使得原本的一个零和博弈变成了另外一种结果:同学们既不必忍受室内的高温,教授也可以在安静的环境中讲课,结果不再是0,而成了+2。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看似无法调和的矛盾,其实并不一定是你死我活的僵局,那些看似零和或者是负和的问题,也会因为参与者的巧妙设计而转为正和博弈。正如上文中纳什教授所说:“多变性的微积分中,往往一个难题会有多种解答。”这一点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上都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
  ■谁说数学很差就不能学习博弈论?
  博弈论从属于数学,因此,如果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对于学习博弈论来说无疑将会有非常大的帮助。那么数学基础是否是学习博弈论的必要条件呢?数学差的人,是否就无法学习或掌握博弈论了吗?
  诚然,博弈的标准表达,是函数形式和集合论形式的表达,对于不精通数学的人来说,这简直就如同天书。现料中很多朋友也一定有这样的认识,即博弈论是一门很专业性很强的高深学问,一般人很难掌握。但对博弈精髓有所了解的人却说:“我们中国人研究其他学问难说,但研究博弈论是有优势的。”为什么这样说呢?从积极的方面来说,是因为中国古代有很多这方面的著述与实践,春秋争霸,战国争雄,我们更多地看到的是谋士之间的角逐;而一部《三国演义》,在今天看来就是一部绝好的博弈论教材。其他无论是兵书如《孙子兵法》、《三十六计》,还是现代流行的所谓“商战策略”、“公共关系”以及所谓“厚黑学”都是关于如何赢得与人交往的胜利的,或者说如何获取成功的。前人在博弈论的研究方面,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遗产。远在博弈论出现的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们就已经在践行这些理论了。而从消极的方面说,我们中国人走关系、相互算计是出了名的,“事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从历代的格言、警句中就可以看到,中国人对博弈论有天生的了解。而中国很多“做人”的道理,道出了如何在人与人的博弈中获取成功,如在任何场合下都不要得罪人,“出头的椽子先烂”,等等。如此看来,数学基础非但不是学习博弈论的必要条件,甚至也不是充分条件。
  事实上,对博弈论的理论研究也并非全部信赖于数学技术。博弈论中有一个分支被称为非数理博弈论,其代表人物是托马斯?C。谢林。谢林关于博弈论的著作,只有在早年的时候用到—些公式和图表,在后来的绝大部分论著中都不用数学。他于1960年出版的《冲突的战略》一书中没有数学符号、没有希腊字母,但该书被公认为博弈论的经典之作、对博弈论的应用具有指导意义的首选读物。与其他博弈论学者以论文为主不同的是,谢林教授的写作以语言描述为主,很少采用令一般读者望而生畏的数学形式推导。他在使博弈论变得容易理解方面花了大量的心思,一改博弈论公理化论述的传统,而是从案例和故事出发,把博弈论介绍给经济学学子和其他领域的人们,并首创了以表格形式表达的博弈收益矩阵,使得博弈论能够更容易地为没有数学基础的人轻松地阅读与掌握。
  ⊙托马斯?C。谢林(Thomas  C。 Schelling)
  托马斯?C。谢林1921年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奥克兰市,曾就读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在哈佛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谢林在经济和战略行为方面有很多重要的著作,其中1960年出版的《冲突的战略》对博弈论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谢林的理论和思想不仅促进了博弈论的发展,还加速了它在整个社会领域的应用,从而形成了社会科学的经典理论,因此他被看作是非数理博弈理论领域的先驱。他还用博弈论分析了二战后东西方的冷战,阐述了先发制人核打击的危害性。谢林博弈论的一系列观点,对解决人类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人类与环境和谐相处,都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2005年,谢林与奥曼(Robert J。 Aumann)因在博弈论方面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对冲突与合作的了解,共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不懂数学,虽然不大可能掌握博弈论中的一些技术性的概念和方法,但这对于了解博弈论的思想精髓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无大碍。
   。 想看书来

第2章  囚徒困境:傻作精时精亦傻,输为赢处赢还输(1)
◆预备知识
  在博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