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耽美电子书 > 仁慈的吸引力 >

第1章

仁慈的吸引力-第1章

小说: 仁慈的吸引力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引言(1)
仁慈—— 一种立场,一种生活方式
  老太太连东西都懒得吃了。在世上孤零零的,她觉得所有的人都忘了她。她万念俱灰,连吞咽都困难。光是想到咀嚼食物就让她无法忍受。她把自己锁在无声的悲伤里,一心等待死亡。
  这时候,蜜黎娜闯了进来。蜜黎娜是我的姨妈,每天下午她都会四处巡视,照顾无家的游民,敬老院里被遗忘的老人、被忽视的孩童、被社会放逐、适应不良的边缘人,垂死挣扎的病人。她会想办法让他们开心起来。
  蜜黎娜遇到了那位不再吃东西的老太太。她对她说话,想引她开口。老太太用微弱的声音说起她的儿女,说他们太忙无法照顾她,现在更是不来看她了。她没有病,她只是因为吃不下,所以没有力气,又因为没有力气才吃不下东西。
  蜜黎娜建议:“要不要来点冰淇淋?”很怪的点子,要一个奄奄一息的人吃冰淇淋。可是这点子奏效了。随着一匙匙冰淇淋下口,虽然极缓慢,老太太的气色、声音和活力都恢复了不少。
  就这么简单,有如神来之笔:给无法进食的人容易入口的美味,很快就能让她精神一振。不过,这个解释只是片面的。蜜黎娜会想到用冰淇淋的办法,是因为她把老太太放在心上。因为她看得出来,老太太需要的不只是食物,而是关怀和关注;这和我们所有的人需要的没有两样,一如我们需要氧气。老太太在吃到冰淇淋之前,先感受到了被理解的温暖,而让她的脸色恢复红润的不单是食物,更重要的,是一个简单的仁慈举动。
  仁慈?或许我们想到这个主题都会觉得荒谬。我们的世界还有暴力、战争、恐怖主义和毁灭。然而,生命之所以继续,正是因为我们以仁慈对待彼此。我们只是不以为意,没有替它大肆宣扬而已。明天没有一家报纸会刊载某个母亲为孩子在床边讲故事、某个父亲替家人准备早餐、某个人专心倾听别人说话、某个朋友替我们加油打气、某个陌生人帮忙提手提箱……可是如果我们仔细想想,会发现日常生活当中,仁慈处处可见。我们很多人都是仁慈的,只是连自己都不知道。我们做仁慈的事情,纯粹是因为那是对的。
  我的邻居尼可拉一向忙碌,可是他绝不错过任何帮助人的机会。每当我或妻子、孩子必须从我们位于乡下的家前往机场时,他立刻说要送我们去。之后他会替我们把车开回家,在车库停好,如果我们要离家很久,他还会为我们取出电池。等我们归来,他会到机场接我们——不管是酷暑难当还是天寒地冻,他一定到。
  他为什么要这么做?是什么驱使他花掉半天的工夫、不分昼夜地帮我们这个忙?他大可选择其他更紧急或更有趣的事情去做。他大可把我们载到最近的火车站就好。可是他不,永远是服务到家。只要能力所及,他总会想办法伸出援手。
  这就是纯粹、不涉及利害关系的仁慈。这样的事听来或许特别,却绝非特例。恰恰相反,它包含了诸多人际互动的因子。盗窃、谋杀我们时有耳闻,可是幸亏有尼可拉这样的人,世界才能继续转动。我们生活的经纬是由关怀、同情心、互相服务这些纤维编织而成的。这些特质深植在日常事务当中,我们因此不曾留意。
  接受仁慈对我们的益处,请你回想一桩别人曾经对你做过的仁慈举动。它可大可小:一个为你指点车站方向的路人,或是一个为了让你免于成为波臣而纵身投入河中的陌生人。这件事对你可有什么影响?这样的影响大多是有益的,因为如果有人在我们亟须帮助的时候伸出援手,我们会感到如释重负。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心声被听到,喜欢得到温暖友善的对待,喜欢被了解、被呵护。仁慈,让我们的生命得到了救赎。 。。

引言(2)
这种关系的另一面也有同样的效果;施予仁慈和接受仁慈一样,对我们的好处不分轩轾。如果你接受我在本书所勾勒的广义的仁慈定义,你大可拍着胸脯保证,因为科学研究证实过,仁慈的人比较健康长寿,比较受人欢迎、生产力较高、事业较为成功,也比较快乐。换句话说,仁慈的人比较强健,势必要比欠缺这种特质的人更有趣,也更能拥有完美的人生。仁慈的人等于有更好的装备,去面对人生的诡谲莫测和惊涛骇浪。
  不过,我已经听到有人驳斥的声音:如果是为了自己的快乐和长寿而以仁慈待人,那么我们岂不是扭曲了仁慈的本质?如果仁慈流于心机的计算、自我利益的考虑,它就不再是仁慈。一点也不错。仁慈本身就是它的目的,不能出于其他任何动机。仁慈真正的好处就是居心仁慈。仁慈为我们的生命带来意义和价值,带领我们超越烦恼和争斗,让我们对自己满意,重要性或许更甚于其他生命要素。
  就某种意义而言,所有显示仁慈好处的科学研究都是无用的——这些研究并不是有用的诱因,因为仁慈唯一的诱因就是伸出援手的渴望、慷慨助人、关注别人生活而得到的乐趣,除此之外别无其他。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些研究还具有非凡的重要性:有助于我们了解自己。如果体贴关怀、富于同情心、开放心胸接纳他人的人比较健康,这就表示我们的仁慈是与生俱来。进一步说,任由敌意滋生或是抱恨终生,我们不可能达到最好的境界。而如果我们忽视或压抑这些正面的特质,很可能既伤人也伤己。一如精神学者亚柏多·艾柏提(Alberto Alberti)所说,没有表达出来的爱会变成恨,没有尽情享受的喜悦会变成压抑。是的,上苍造人的时候,已经为我们设计了一颗仁慈的心。
  科学研究是了解自己的有用工具,不过并不是唯一具有决定性的工具。随年龄而增长的智慧、伟大的艺术成就、自我独立的直觉,都有助于我们了解自己。我们后面会看到,仁慈具有种种不同的面向,它可以变成一场卓越的心灵升华,彻底改变我们的思考模式和生活方式,让我们加快个人和心灵的成长。诸多关于性灵的传统思维都将仁慈和利他思想看做是救赎或解脱的关键。例如,佛陀曾经列举仁慈的好处,沙伦·萨兹柏(Sharon Salzberg)曾于她优美的著作《爱上仁慈》(Loving Kindness)中引述如下:如果你仁慈——
  一、你会安然入睡。
  二、你会容易苏醒。
  三、你会有甜美的梦。
  四、你会受人爱戴。
  五、天神(神明)和动物都会爱你。
  六、天神会保佑你。
  七、外在的危险(毒药、武器、烈火)不能伤害你。
  八、你会容光焕发。
  九、你会心境澄明。
  十、临死之际一无所惑。
  十一、你会重生于极乐世界。
  在伟大的诗人眼里,爱护天地万物、与所有的生灵和谐共存乃生命的精髓,也是人生最大的胜利。例如,但丁在《神曲》中历经了地狱和炼狱之旅,在目睹各种人性的扭曲和不快乐之后,他升入天堂,趋近旅程的终点。在那朵神秘的玫瑰花当中,他看到一位“含笑的美女”——那就是圣母,女性的原形。根据某些译者的阐释,整部《神曲》其实是一趟发现之旅,是一个男人和他阴柔面及失去的灵魂重新聚合的过程,而这里的灵魂指的就是这个人的心,以及感受和爱人的能力。 。 想看书来

引言(3)
殊途同归的是,德国剧作家歌德在他毕生呕心沥血的巨作《浮士德》中得到了同样的结论。根据浮士德和魔鬼订下的契约,他必须在一生中找到某个让自己的生存富有意义的时刻,否则就得永远成为魔鬼的俘虏。他在感官享受的极致、钱财权势的狂喜、科学知识的大梦中孜孜寻找快乐,可是一无所获。最后,当他似乎丧失了一切,洋洋自得的魔鬼前来索取胜利时,他却在永恒的女性特质中找到了生命的完满——爱、柔情和温暖。
  且让我们回到现实。现在各位应该很清楚,我说的是真正的仁慈。上苍让我们免于虚伪——出于自利的礼貌、工于心计的慷慨、流于浮面的礼数——也让我们不至沦于违反自我意愿的仁慈。如果某个人帮我们的忙只是出于罪恶感的驱使,还有什么事比这个更尴尬?心理分析学界也提到了另一种仁慈:暗藏着愤怒的仁慈,亦一种“反向作用”(reaction formation)。想到自己满心愤怒,我们就不免心烦意乱,因此我们在潜意识里就压抑这个阴暗面,刻意孜孜行善。可是,这是一种虚假、不自然的仁慈,和我们心底真正在乎的毫无关联。另外,脆弱有时候会以仁善的面目现身:你心里很想说不,却每每点头答应;因为想讨好别人,所以随波逐流;因为害怕得罪人,所以节节退让。一个太过懦弱、凡事唯唯诺诺的人,到头来会落得全盘皆输。
  所以,让我们扬弃所有这样的仁慈。我的重点是:真正的仁善是一种强韧、真诚、温暖的自然状态。它是好几种不同特质的交互作用,例如温暖、信任、耐心、忠诚、感恩,不止一端。本书各章就是以每一种特质的角度来谈仁慈的,就像同一个音乐主题有不同的版本变化。这些特质缺一不可,否则仁慈既不真诚,也欠缺信服力。反过来说,如果我们用心培养、发扬光大,每一种特质都足以促成心灵的改革,大大改变我们的生活。而这些特质一旦携手合作,行动会更有效,成果也更丰厚。从这个观点来看,仁慈不啻是心理健康的同义词。
  仁慈和源出于它的各种特质好处多多,不一而足。为什么心存感恩的人做事较有效率?为什么有归属感的人比较不会垂头丧气?为什么为别人着想的人较为健康,信任别人的人比较长寿?为什么你微笑的时候别人会认为你比较漂亮?为什么养宠物有益身心?为什么常跟别人聊天的老人较少罹患阿兹海默症?为什么受到较多爱与关怀的孩童比较健康也比较聪明?因为这些态度和行为都关乎仁慈,能让我们更接近人生的目的和本质。它的道理其实基本之至:人我的关系越融洽,我们就越快乐。
  我们后面会看到,仁慈有许多不同的表现,可是它的精髓却简单至极。我们会发现,仁慈是一种无须太费力的处世之道。它是至为经济实惠的态度,因为它省去了我们浪费在猜疑、忧虑、愤恨、钩心斗角或是无谓设防上的大量精力。这种态度是减法,将不必要的东西剥减殆尽,我们便能回归到简简单单的本来面目。
  仁慈关乎我们身上最柔软、最亲密的一面。它是我们的本性之一,可是这个层面往往没有充分表露——尤其是我们文化中的男性,女性亦然。这是因为我们害怕自己脆弱的一面一旦曝光,会受苦受罪——我们会遭到攻讦、嘲笑或耍弄。可是我们后面会看到,我们之所以受苦受罪,反而是因为不将仁慈表露于外。事实上,只要我们触及了这个柔软的核心,整个感情世界会变得生气蓬勃,无数的可能性也随之开启。

引言(4)
只是,这个工作不见得容易。我们有时置身的状况常是败事有余,这是因为人类自身处于一种“全球冷化”当中。人际关系越来越冷漠,人与人的交流有如急就章,仿佛事不关己。利润、效率之类的价值观重要性日益升高,人情温暖和实体接触因而被牺牲。亲情和友情受到磨难,越来越难持久。全球冷化处处有迹可寻,尤其当它化身为日常生活的小灾小厄而影响到我们的时候,更是明显可见。
  你打电话要找个人谈话,结果听到的是语音录音,告诉你一大串选项。你停了车,发现停车场的服务员已经变成计费码表。你等朋友写信来,结果收到了电子邮件。你深深喜爱的农场不见了,水泥建筑取而代之。你注意到,老年人得到的照顾和尊重今不如昔。你的医生不听你说话也不看你,只专心看检验结果。小孩子不再到后院玩球,只在电动游戏的虚拟世界里活动筋骨。另一方面,寻常生活的人情味日益减少,人情温暖被当成了商品贩售:家庭手工冰淇淋、古法烘焙的面包、老奶奶擀制的面条、仿佛让你回到子宫的汽车、让你有如当面对话的电话。
  人类的感情不可能恒久不变;它的主调和重点会随着世纪的变迁而异。现在,我们不妨来谈谈情感的历史。我相信我们正经历一场心灵的冰河时期,这个时期大约始于工业时代,一直持续到如今的后工业年代。冰河时期的导因不一而足:新的生活情境和工作形态,科技的日新月异,大家庭的衰落,将人们从出生地连根拔起的大批移民潮,价值观的薄弱,现代世界的分崩离析和浮浅化,快马加鞭的生活步调。
  别误会我,我并不是怀古恋旧。恰恰相反,我认为我们居住在一个很不平凡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