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耽美电子书 > 卢作孚(全三册) >

第17章

卢作孚(全三册)-第17章

小说: 卢作孚(全三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孟子玉这一命题,若是要你背的这篇书太冷僻,你会怨我出题太偏,更会怨我断案不公。便唐宋八大家,如何?”
  卢魁先有意模仿石举人的书呆子状:“学生遵命。只是,这唐宋八大家,数百年前,汪洋恣肆,论文,何止千篇?论字,何止万言?”
  孟子玉:“言之有理。”
  卢魁先:“因此,还请先生指定一家。”
  孟子玉:“这么大的口气?——这可是性命攸关的事情!”
  孟子玉望一眼刑场的横七八竖的尸体,默默摇头。我孟子玉是恨合川读书人,可是却只恨那一个合川读书人,终不能为了对那一人之怨恨,误了眼前如此年轻的一个合川读书人性命,便说:“哪一家,还是你自选吧。”
  一直强令自己保持冷静的卢魁先,当下听出孟子玉语气缓和了些。他打起精神,要领下这一题,为自己谋求一条生路,便微笑望着孟子玉,静听他的下文。
  孟子玉看这青年学生先前刀斧丛中,眼见人头一颗接一颗滚落脚跟前,虽震惊,却能面不改色。此时,面对自己陡然变脸,这学生仍能处变不惊。孟子玉心中那一段惜才之情又萌动了起来,便把话说得更缓更慢,好让这学生有个考虑选择的时间:“这苏老泉、苏东坡、一路倒数上去,欧阳修、柳宗元、韩愈……”
  卢魁先:“韩愈!”
  孟子玉:“韩文好哇!然则,仅《古文观止》便选了二十四篇,你选哪一篇?”
  “此情此境……”
  “此时此地——”孟子玉目光随着卢魁先环视刑场,“你便背诵一篇韩愈祭文如何?”
  “请孟先生命题。”
  “《柳子厚墓志铭》《祭鳄鱼文》,还有……”
  卢魁先眼睛一亮:“《祭十二郎》!”
  孟子玉一愣:“《祭十二郎》?”
  张铁关立身孟子玉身后,闷声道:“唔?”
  卢魁先:“是。”
  孟子玉:“此悲之至也!”
  卢魁先望着遍野横尸:“悲从中来。”
  孟子玉:“此痛之极也!”
  卢魁先:“痛不欲生。”
  孟子玉审视卢魁先:“韩愈便是祭文,亦多浩荡昂藏之作,《祭鳄鱼文》更见诙谐机趣,今日里,你——却为何独选《祭十二郎》?”
  “……”卢魁先被问得头一次不知如何作答。
  “唔?”大足举人却句句紧逼,“看你胸中郁结一愤懑难散之气,眼中流露一股伤悲欲祭之情……”孟子玉说着,突然打住,目光从卢魁先脸上,导引似的向眼前刑场游移,盯住了那个刚倒毙的右袖空空的革命党人尸身。
  好厉害的角色!卢魁先暗自倒抽一口冷气。眼前这位大足举人,居然于不动声色之间,早就觑破自己与石二刻意隐瞒的关系。得亏这双明察秋毫的眼睛不是生在那个胡军团长脸上。卢魁先打量张铁关,张铁关正揭了帽子,摸着光头,饶有兴趣却听不大懂。卢魁先迅速重新判断对方,发现孟子玉说这话时声音明显压低,只容卢魁先听见,这位举人是在防谁呢?此时此地,当然是防张铁关。他防张铁关,当然是帮我。我岂可再防范于他?卢魁先避开张铁关的目光,向孟子玉微微一点头,默认其判断是正确的。卢魁先早已看出这位大足举人有与自己的老师合川举人一样的秉性,老一辈读书人的共性——喜欢坚持自己对人事的判断,更喜欢得到他人的认同。卢魁先心知,此时此地若是再要向孟子玉隐瞒自己与石二的关系,眼前刚出现的一线生机就将彻底堵死。 。。

祭石(九)(2)
卢魁先点头,动作虽小,孟子玉却看得分明。此情此境,这青年敢向自己坦白承认与刚被处决的“革命党”的关系,足见其天性憨厚老实,而他那双眼中更流露出对自己的信任。孟子玉不由得心头一热。这一热,乃古道热肠之热也!孟子玉发现自己在如此冷酷的世道中内心还幸存着这古道热肠,生出一丝*,由*而自得,由自得而自信,由自信而暗下决心,今日便有危及身家性命之险,也要出手搭救这青年一把!
  “似此,你还是拿定主意要当场背诵《祭十二郎》?”孟子玉看似随意地一问,卢魁先一听全明白其中深意。好一个“似此”,大足举人语言功底绝不在合川举人之下。就这两字,当着张铁关与刑场全体人众之面,大足举人不动声色便向卢魁先传达明白了他内心的担忧——此时此地此情此境,你若背诵韩愈此文,是有暴露自己与倒在刑场上这个“革命党”之间同志关系的风险的!
  这位前辈心思之缜密,虑事之全面。卢魁先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的选题,是不是一时冲动,意气用事?这一静下来,卢魁先又想起一件事,五年前自己赴省求学,肩上那挑担子的一头,确实装了韩昌黎文集,其中《祭十二郎文》到了省城后,也曾诵读过,可是,自从投身革命,哪还有时间读古文?今日生死场上,自己认了考题要背的这么长一篇祭文,当真能背诵得下来么?心头一紧,卢魁先连开篇第一句都想不起来了,若不能赶紧排开杂念,平静心态,岂不是当场送了自家性命?
  今日刑场,头一回出现片刻的宁静,像狂风过后的龙水湖。
  孟子玉默默肃立一边,眯缝着眼睛,似在养神,其实却暗暗窥视着面前的青年。后生啊,考你背书之前,我孟子玉对你的考试早已开始——你是另选一篇书来背,先保住你一条小命呢?抑或冒着掉脑袋的危险,偏要背这一篇来祭奠你的革命同志?若是前者,我还救得你一命,若是后者,万一出了差错,休怪我孟子玉撒手不管!
  “撒手!”众人身后,突然一声叫唤,回头看时,只见刚才被押下“收监候审”的那秀气女子,不知几时挣脱束缚,发疯般飞跑向刑场。
  “小贱人!”张铁关将手头盖碗茶猛地掷地,转眼间已拔枪在手,对准女子。
  那女子一个踉跄,陡然站定。
  “敢再向前一步,你这偷情的相好,就是你的下场!”张铁关一脚踏在那断头汉子尸身上,汉子被斩断的颈项中,冒出一股尚未冷却的鲜血,溅了他一脸,他也不去擦拭。
  那女子默默地听完张铁关的话,居然冲张铁关嫣然一笑。
  “这就对了,要听话。”张铁关右手食指从扳机圈中退出,手心一空,枪口自然下坠向地,他顺势将枪插回套中,接下来却更加吃惊——女子居然笑容可掬,正对着他,三寸金莲在绣花裤筒中微微起伏,人便像神话中踏波而行的莲花仙子,缓缓悠悠地向张铁关逼近。
  孟子玉扭过头去,目光一路追随这女子。这哪里像刚陪过杀场的弱女子?分明是川戏台子上莺莺小姐月夜里幽会张生。
  

祭石(十)
女子娇喘吁吁来到张铁关面前,张铁关手头的枪口重新抬了起来,认准女子那一对天生就能勾了男人魂魄的*,笑道:“再上前,你这对宝贝可就要堵住我枪口了。”
  “那就拜托军爷成全。”女子笑盈盈地像在跟张铁关摆闲龙门阵,她的胸衣在先前撕扯中早已破裂,此时她一颠一颠地晃荡着,一任洁白如雪的*暴露着。她索性拿*堵住张铁关枪头。见张铁关呆若木鸡,女子抿嘴一笑:“军爷,你不是要叫我与这偷情的相好同一下场么?小贱人这厢等着您下手呢。”
  她笑望着张铁关。张铁关此时哪还有心情扣那扳机?可是,此时不开枪,往后哪还有脸再带这一团兵上阵打仗?正进退两难间,女子硬生生跪在张铁关脚下,伸双臂抱住张铁关踏在无头汉子胸口上的那条腿。
  “还以为今日亲眼得见一贞烈女子,谁料想不过是一朵水性杨花!”孟子玉低叹。
  “起来说话!”张铁关这下找到了下台的梯坎。
  “军爷,求您一件事。”
  “讲!”
  “还是那件事。”
  “哪件事,本团座差点记性!”
  “我与他那件事,”女子像哄着婴儿睡觉一般,轻拍张铁关脚下的无头汉子,甜蜜蜜地笑着,“我与我的哥,发不同青心同热,生不同衾,但求死同穴!”
  说罢,奋力将张铁关那条腿推开,扑倒在无头汉子身上,抚尸大哭:“我的哥,我生是你的人,死是你的鬼……”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孟子玉耸然动容,无声一叹。这一叹,同时也从卢魁先心头叹出。连一个弱女子都敢在生死场上,以性命殉自己的所爱,我堂堂男子,还怕什么!
  “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孟子玉耳边响起诵书声。
  “你!”孟子玉猛回头,望着眼前青年学生,这样要坏事,当真背诵《祭十二郎》!
  “呜呼!”那青年直面孟子玉,对其劝阻听而不闻视而不见,顾自朗声背诵,“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
  这学生哪里是在背书?分明是置眼前生死于度外祭奠先死同志!孟子玉再要阻拦,已来不及,孟子玉担心地觑一眼那边张铁关,为这学生捏了一把汗。
  “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抑扬顿挫,浩荡千里!从来听学生背诵古文,未见有人能将一篇古文背得来似这般见真情得真谛的!孟子玉心一横,他已将这学生相中,连舍命将其从胡军刀下救下再将其收下作自家传人的心都有。孔子的弟子曾子收孔子的孙子子思为弟子,子思……而到我本家祖先之孟子,于是《论语》而《大学》而《中庸》而《孟子》,成就至圣亚圣一脉相传至今之名教道统!今日我孟子玉也收下这学生作关门弟子,让这道统不致在我辈手上断裂。这么好的学生,如今打着灯笼也找不着哇。这么好的学生,怎么就不出在我大足,偏偏出在合川?孟子玉心中正连连赞叹,突然一惊,差点失声叫出:“且慢!”
  这么好的学生,既然出在合川,还能出自何人?
  石不遇,你好福气。天啦,为何挑女人挑学生都让他石不遇占尽先机!一股恶气涌上胸口,孟子玉再也克制不住,心潮乱涌。想当年,足蹬妈妈亲手打的草鞋,孟子玉走出孟家湾,那天清晨,头一个走进合川城东门,本打算头一个走进瑞山书院门,却不料,有人抢先一步,已经端坐讲堂头一排,便是石不遇。此后经年,二人师出同门,却各擅胜场。石不遇国文考第一,孟子玉必定算学夺魁首。石不遇书法一枝独秀,孟子玉词赋无从可比。一年又一年,在书院时,两个生员便被合川士绅誉为“双峰并峙”。英才惜英才,二人遂成莫逆之交。出师后,二人月月都要上“醉八仙”酒楼,在合川士绅的月会上相聚一次,一上席,二话不说——“门前清”!所谓“门前清”者,不是打麻雀牌,是饮酒。各自将预先摆放在自家座位前桌面上的一瓶茅台老酒喝干,再说二话。同席诸公,大多门前未清,人便不见——滑倒桌下矣。唯有他石不遇与我,面不改色,还能满桌面一瓶接一瓶将诸公未尽之醇醪饮得瓶瓶见底,相顾仰天大笑,我便即席赋诗,你便铺纸命笔,当场写下,人称“双绝”,于是早已守候在旁的合川富豪们争相竞标,换了大锭大锭的银子,足够挡那一桌酒钱。好痛快的朋友,好痛快的拼酒!酒能酣畅朋友,朋友之情却难逃往往紧随“酒”后的那一个“色”字之害。那是后话,你石不遇早在那绝*子出现在你我二人当中时,便已一而再,再而三,大大伤害我孟子玉的面子……
  

祭石(十一)
孟家湾有两道河,从山中涌出,在孟子玉祖宅前作人字交汇成一条大河。两河隔得山里人出门难。最难的是女子,春光明媚,要过河上孟家场进合川城赶个场扯几尺花布缝件新衣都没门——到了河边,只有请碰巧过河的男人背。男女授受不亲,前胸贴后背地那么背着,着实不雅。于是只好叫女子作跪姿,男人向背后反伸双臂,翻起双掌,托起女子小腿,这样硬生生的膝盖头顶着光生生的脊梁骨,接触面积减少到极限。这还是读过书的孟子玉想出来的主意,却解决了女子过河的大问题。更大的问题是一发端阳水,小河成了大河,男人女人都无从过。孟子玉便做主,带乡民进山砍了大树,架起两座桥。这一日两桥同时落成,乡民摆了酒,请来孟子玉和石不遇,同来助兴的还有顾东盛、宁平生。“门前清”之后,便有好事者挑唆,请两个“读了书的人”为两桥命名,还规定“两个桥取一个名”,孟子玉与石不遇当下明白,明摆着士绅乡民要怂恿他二人在两桥前分个高下。孟子玉自谓诗词赋上功底不输于石不遇,当场便领了这考题。谁知这单桥名字好取,双桥同取一名却难。孟子玉虽面带微笑,其实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