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穿越电子书 > (少包)当雍正穿成包拯 >

第52章

(少包)当雍正穿成包拯-第52章

小说: (少包)当雍正穿成包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今听了总管说的后果,哪里还敢再说这些浑话,赶忙告罪一番,便都各自散去了。




70

70、第六十七章 。。。 
 
 
  陪着康熙用完了午膳,雍正便去接沈氏了。
  
  因着一大早就打发了人去将军府说了一声,所以沈氏是早就收拾好了东西,在等着了。
  
  在将军府听了整件案子之后,本就有些担忧自家儿子的沈氏,更是心有戚戚然。
  
  沈氏深觉自己实在不该再这么纵着雍正了。
  
  雍正本有两个兄弟,一个包莹,一个包颖,都是命薄的,早早便去了。所以,对着雍正,沈氏但凡是能力所及,必是有求必应的。
  
  但……若是他早就成亲生子了,便是真有个万一,也有个血脉,不至于就这么断了包家的根。
  
  想起自己丈夫死前给雍正定下的娃娃亲,沈氏算了算,那董家小姐现在应该也有十六岁了,是该去董家提亲的时候了。
  
  当年雍正说要先立业,再成家。沈氏虽然颇有微词,想着娶个儿媳妇过来帮衬着,可是还是从了雍正的意思。
  
  而今业已成了,要让雍正成家,却也不会再推托了吧!
  
  回了包府,沈氏也等不及了,便与雍正一说。
  
  雍正虽然与胤礽两情相悦,可是男儿本就该传宗接代,是以,并未有所抵触。更何况这门亲事还是包令仪生前为其定下的,只这一个孝字,雍正便要从之。
  
  沈氏一见雍正答应了,也不愿等明日,只叫包明赶紧去找汴京城内最有名的媒婆。
  
  在等媒婆的这段时间,沈氏也不闲着。
  
  好还要准备给媒婆的礼物,给董大人一家的礼物。
  
  ★☆★☆★☆★☆★☆偶是分割线★☆★☆★☆★☆★☆
  
  吏部侍郎董浩的家中,今日迎来了一桩大喜事。
  
  正是那户部尚书包家前来提亲。
  
  董浩,字致书,与包拯之父包令仪本是同乡,又是同年,同朝为官多年,关系很好。也因为关系很好,董致书曾与包令仪口头上为两家的儿女定下了亲事。
  
  可惜的是,在两家交换定亲的信物之前,包令仪的母亲去世,包令仪便请辞回乡丁忧去了。只是那包令仪向来侍母至孝,包老夫人这一去,包令仪便因为哀毁过礼,得了急病。
  
  包令仪这一病,董致书倒不好急着提这交换信物一事。本想着,待包令仪病好之后再行计较的,没曾想这包令仪的病竟是来势汹汹,缠绵病榻不过三五日,终究是去了。
  
  这样一来,董致书倒有些庆幸起董包两家虽然口头上应了,却没来得及交换信物。只有口头承诺的话,无凭无据,就不能证明董致书同意了自家女儿嫁到包家去。
  
  董致书在与包令仪说亲之前,自然是见过包拯的。虽然那时候的包拯看着确实不错,但是如今他生父已死,没人教导,以后的前途尚未可知。
  
  若包拯是个上进的倒也罢了,凭着自己这个做岳父的在官场上这么多年,经营的关系,为其谋划一二也是可以的。
  
  可若包拯是个不思进取的,女儿嫁过去,那便是害了自家女儿。
  
  董致书还是很喜欢自己这个嫡女的,但他也有自己的儿子,不可能为了一个女婿而费尽思量。即使那是他的嫡女。
  
  而那包令仪的夫人沈氏,也不知是不知道自家夫君与董致书的口头约定,为两家孩子定亲的事。或是因为沈氏是个聪明,不愿让董家为难,更不愿自取其辱,便没有与董家提及之前约定的交换信物一事,便带着包拯,扶着包令仪的灵枢回了庐州老家。
  
  因着包家唯一的男丁尚小,董致书也不可能与他通信,更不能与沈氏通信问安。毕竟瓜田李下的,有些事情很是说不清楚。
  
  寡妇门前是非多啊!
  
  但董致书还是与包令仪有份情谊在的,偶尔也会托人打听一下那包家小公子的事情。
  
  只听说那包家小公子虽然性子冷了些,却也是个厉害的。
  
  随后,包拯的种种被董致中听在耳里,便有了一点小心思。
  
  那包拯年纪虽小,却是个有主意的,还能从一干如同柴狼虎豹般的亲戚的手上,守住包家的产业,实在是难得的!
  
  既然包拯是个肯上进的,或许自家女儿嫁给他并不算委屈吃亏?
  
  只是,董致书也不能无缘无故的便跑去庐州,跟包拯说:“我跟你父亲当年给你和我女儿定了亲。”吧!
  
  毕竟十几年没有联系了,彼此之间又没有信物,谁信呢。
  
  董致书也不确定沈氏有没有跟包拯说过这件事。
  
  所以,即使董致书如今是吏部侍郎,也不能厚着脸皮开这个口啊!
  
  董致书思前想后,终于决定先给包家一点小恩惠,然后再提出当年的婚约。
  
  毕竟当年董致书就这么眼睁睁的看着沈氏带着儿子回家,对着这对孤儿寡母的,提都没提两孩子定亲的事情。
  
  这做法,无论在什么时候来看,都有些不厚道的。
  
  那包拯果然是个出息的,童生、秀才、举人都是一考便中,董致中没有操作的余地。
  
  董致书便决定,等包拯来京城考进士科时,为其走动一番,拉拉萨市人情,争取以后让包拯有个好的职位,这样,总是有恩了吧。
  
  董致书想来,那包拯虽然会考试,但人情走动对这个尚十八岁的年轻人来说,必是不够圆滑的。
  
  没曾想,那包拯的运气也好,在考进士之前,竟然破了高丽太子被杀一案,因此认识了八贤王,随后又与飞星将军庞统一见如故,在进京赶考之时,竟是直接就住进了将军府。
  
  董致书有些郁闷了!
  
  本来还想着,等包拯进京赶考的时候,邀其住在董府,也算是给女儿和她的未来夫君培养感情的,如今这打算却是落空了。
  
  该怎么办呢?
  
  早知如此,当初就该点靠上去的。毕竟当时雍正还是前途未卜,没什么势力可言,那时靠上去,还可以说是雪中送炭。
  
  而现在靠过去,却是有一种锦上添花的感觉,却是说什么都迟了。
  
  世人总会记得雪中送炭的那个人,却不会记得众多锦上添花的人。
  
  现在的包拯可是前途无量,得庞将军和八贤王看重,又因为庞将军的引荐的缘故,颇得官家的青眼,董致书已是望尘莫及。
  
  随后,包拯中了状元,成了从二品的户部尚书,比董致书这个从四品的吏部侍郎的官职还高。
  
  这时,董致书可谓是彻底死了当包拯的老丈人的心了。
  
  可就当董致书断了念头的时候,包家竟然找了媒婆来提亲了!
  
  这可当真是喜从天降!
  
  董致书也不由得对当年一事,越发的羞愧起来。
  
  自己当年嫌弃包拯没有长辈扶持,前途未卜,便装作定亲一事没有发生。
  
  而如今,包拯已经是户部尚书,比董致书的职位都高,又是个前程似锦的,很该有个位高权重的岳家。
  
  可包拯没有,反而还是遵从当年包令仪与董致书的口头之约,来董家提亲了。
  
  要知道,没有信物,没有证人,便是包拯另娶别家,董致书也没旁的话说的。
  
  索性包拯有情有义,又重承诺。不然,女儿哪里能高攀,嫁得到那么好的人家。
  
  虽然两家口头上早就约好了亲事,可是信物未交换,八字也还没合,那这些过程还是应该过一遍的。
  
  董致书兴冲冲的拿了自家女儿的八字,与媒婆送来的,雍正的八字给了算命先生一算,自然是极合的来的。
  
  如此一来,董致书对着要交换的信物更是挑得越发慎重了起来。
  
  董致书是朝庭命官,自然知道雍正颇得皇帝信任,宫中甚至常常赏些古董玩物之类的进包府。
  
  董致书想着,平常的东西是肯定不行的,雍正但凡有些眼光,必是看不上眼那些寻常的物件,那……该送些什么好呢?
  
  董致书把玩着,与包令仪说亲时,自己曾经想用来做信物的蝙蝠状的蓝田玉佩,感到深深的为难了!
  
  董家小姐董欣兰已经是二八芳龄了。
  
  平常人家十六岁便是出嫁的年纪了,而董欣兰却连亲都还未说。
  
  董欣兰是个姑娘家,自是不好问这些事情。虽然对此有些着急,但想着父母必不会害了自己,便只听从父母的安排便是了。
  
  直到今日,户部尚书家的人来提亲,董欣兰方才从自家父亲口中得知,自己小时候便被说亲给了这包府的小公子了。
  
  那包拯,董欣兰虽然是个闺阁女子,却也是对他的名声略有耳闻的。
  
  包拯不过才十八岁的年纪,便是常常的状元郎了。曾经抓获害死高丽太子的凶手,又得皇帝青眼有加,初做官便是那从二品的户部尚书。
  
  虽听说那包拯长相略黑,但五官还算是端正。可董欣兰却是不在意的这些外表的。
  
  便是那包拯长得不怎么样,董欣兰也是会高高兴兴的嫁到包府。
  
  毕竟,找夫君最重要的从来不是外貌,而是那一身的才华。
  
  要不然,那古人怎么会说郎才女貌,而不是女才郎貌呢。由这点便可知,世人在意并注重的男人的,从来都是才华。
  
  董欣兰一边高兴,另一边却是疑惑。
  
  为何自己从来不知道自己竟然已经订过亲?毕竟这是自己的终身大事,自己又是董家唯一的嫡女,在此之前,父母不可能一丝口风都不露的。
  
  董欣兰忙让自己的婢女们去打听一下。虽然大家报过来的都是些一段段的,但董欣兰是个聪明人,马上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总结一下,便是父亲嫌弃了这桩婚事,这才只字不提。偏偏父亲又没坏到极点,这才不敢在包家公子成亲之前,给自己说亲。
  
  而那包家公子是个仁义的,做了大官后却不嫌弃自己,还是愿意娶自己为妻。
  
  董欣兰对包拯的印象更好了! 

作者有话要说:谢谢yinzhenmoon扔的地雷~
亲一个~~~

今天去看了医生,医生说我得了鼻炎。我查了一下,说是鼻炎会导致头晕脑胀、精神恍惚,注意不集中等等。最重要的还会记忆力减退及影响到咽喉、眼睛和耳朵。
怪不得我这段时间一直不得劲,老是忘东忘西的。
本来还在想,我还没老,怎么就得了老人痴呆了呢。而且耳朵的听力也有点不行了。
现在才知道,原来是鼻炎闹的。




71

71、第六十八章 。。。 
 
 
  雍正与董家小姐订亲一事,自然不可能瞒过康熙的。
  
  不说包家的众多仆从婢女中,有许多是康熙的人。单说那包明帮雍正备礼去董家使不可能不知道其中缘由。知道了缘由,便不可能不把这件大事报与康熙的。
  
  康熙自然不可能反对,而且还帮着叫人去探探那董家小姐的性子和手段。
  
  所谓妻贤夫祝少,可不要娶个性子暴烈,喜性嫉妒,或者制不住家人的姑娘过来,给老四惹祸。
  
  倒不是说康熙不吃醋什么的,而是康熙也是男人,自然知道一个男人,不可能只顾着儿女情长,更要有责任感。
  
  由于康熙一面把雍正当儿子,一面又把他当情人,所以对雍正的事情自然是格外上心的很,很是不愿让个女人把持住雍正。
  
  但如今的雍正,是包家唯一的血脉,那雍正便有这个责任为包家传宗接代,不让包家的血脉就此断绝。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雍正已经十八岁了,是该娶亲的时候了。
  
  说起来,前世雍正大婚时才十三岁,如今一比,倒是晚了许多。
  
  得知那董家小姐性子好,管家的手段也不错,康熙便放心了。
  
  沈氏年纪大了,娶个媳妇回来帮衬着,也省得雍正为后宅劳神。
  
  康熙想着,虽然老四家中尚算富裕,但与前世相比却是算不上什么,便想为他操持一二,便吩咐着陈林和贵喜去自己的私库里寻上好些东西,打算让包明下回来的时候,顺道带回去。
  
  添加在聘礼里,也算是老四的脸面了。
  
  再说说雍正,听媒婆回报说董致书已经同意了婚事,便要打点一番亲去见求见一番,顺便送上交换的信物才好。
  
  本来这事应该是因自家长辈去的,可惜包家的亲戚都在庐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