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都市电子书 > 男人是野生动物 女人是筑巢动物 >

第2章

男人是野生动物 女人是筑巢动物-第2章

小说: 男人是野生动物 女人是筑巢动物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是男性首要的人生目标。这跟自然界中绝大多数野生动物都会为争夺食物和地盘而彼此厮杀大同小异。所以,男人是野生动物。
  其次,男人都向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这点男人很像狼这种野生动物:既有狼子野心,又很孤高傲世;既喜欢追逐猎物,又乐于漂泊游荡。
  男人在年轻的时候就跟野狼一样,不喜欢被固定拴在一个地方,喜欢不停地追求新的东西,喜欢冒险而刺激的人生。所谓“好男儿志在四方”,除非遇到一个他心仪已久的女人,他才会走进“动物园”(就是男人眼中的家),心甘情愿被她“圈养”起来。男人骨子里都是独行侠,总想在被钢筋水泥包围的都市丛林中,一骑快马绝尘而去。
  男人也会筑巢,但男人筑巢是为了求偶,为了传宗接代(自古有“筑巢引凤”之说)。男人一旦筑好巢就像西天取经的唐僧,要继续上路。事业才是男人最重要的擎天柱,男人可以缺了婚姻,但不能没了事业,男人永远把追逐事业当成人生的最高目标。
  在美国2008年公映的影片《遗愿清单》中,三获奥斯卡影帝的美国老牌影星杰克?尼科尔森扮演一位行将就木的大企业家,当他躺在病榻上回望自己的一生时,不由得感慨:“我一生结了四次婚,都以失败告终。如果说我一生最重要的婚姻,恐怕就是我的这份事业了。”
  第三,男人在性方面极易冲动,在恋爱的初级阶段习惯于主动出击,有好奇心有征服欲,似乎不达目的绝不罢休!这也跟自然界里的野生动物求偶时的疯狂举措如出一辙。
  男人在感情方面经常左顾右盼游移不定,总是朝三暮四见异思迁,这也承袭了绝大多数野生动物的基因,后者在选择性伴侣时往往只图一时*,不计任何后果。难怪有的小说家会戏言,要把男人首先看成动物,其次才是人。更有情感专家调侃,男人是种尚未进化好的动物。我们有时候会把滥情的男人称为“衣冠禽兽”甚至干脆斥之为“禽兽不如”,就是因为男人身上的*显然更接近于自然界里尚未驯化的野生动物。男人就是这样,外部特征虽已进化得“人模狗样”,其内心却仍是*未泯、野性未驯。
  所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背叛感情伤害女人的绝大多数是男人,社会上的坏人、恶人、歹人、奸人中男性占了绝大多数,犯罪率也是男性罪犯居多。而且挑动战争的罪魁祸首,清一色全是男人!
  任何人身上都存在着二元属性,既有社会属性又有自然属性。一个人的社会属性包括他的权势地位、经济来源、社会关系、人际交往等等。而人的本能、欲望以及潜意识、下意识则毫无疑问隶属于他的自然属性,又叫动物属性。对于男人这种野生动物来讲,以上三点是他的自然属性,但男人的社会属性则是要建功立业、结婚生子、赡养妻儿。男人在外生存打拼,必须融入主流社会,接受法律的约束和道德的监督。哪怕是野生动物也要安个窝,婚姻就是一个男人获得社会主流价值观认可的重要坐标。所以我们常常要求一个好男人要有责任感、守承诺、讲信誉,实际上这就是对一个男人作为社会人的要求,是属于男人的社会属性。
  上个世纪初,伟大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也曾提出过“本我、自我、超我”的三种不同的概念。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是潜意识的结构部分,是所有本能的大本营,它与生俱来,为最原始的部分,遵循快乐原则;自我是理性的,是意识的结构部分,处于本我与外界之间,根据外部世界的需要来活动,遵循的是现实原则;超我则是道德化了的自我,是内在的道德检察官,为人格发展的最重要部分,它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这三个系统错综复杂,交互作用,从而产生各种行为和思想。本我要求自我满足其欲望,超我则要求自我将欲望压抑下去,自我则调和两方面,依照现实环境,采取适当措施。
  弗洛伊德认为,只有三个“我”和睦相处,保持平衡,人才会健康发展;而三者吵架的时候,人有时会怀疑“这一个我是不是我”?或者内心有不同的声音在对话:“做得?做不得?”或者内心因为欲望和道德的冲突而痛苦不堪,或者为自己某个突如其来的丑恶念头而惶恐。男人就是经常在本我、自我、超我三者之间来回游走,有时表现得很有责任感,有时又显得随心所欲不负责任,而其中关键在于他遇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女人。关于这点,详见本书第三章第五节《女人要学会用智慧留住男人的下半生》。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女人天生具有筑巢感
那为什么说女人是筑巢动物呢?
  其一、像小鸟一样构筑一个属于自己的巢穴,是女性的本能。
  都说女人天生就有筑巢感,给自己和家人搭建一个舒适的窝是绝大多数女性首要的生存法则。这在女孩子从小就爱玩过家家的游戏中可以看出端倪。家,对于女人来说,是她整个世界的中心,女人寻找爱情,无非也是给自己的后半生找一个家,好比是“在世界的中心呼唤爱”;虽说男女同工同酬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干得好的职业女性也比比皆是,但在大多数女性看来,嫁得好显然更为重要。
  如果说,男人的天性是闯荡世界,女人的天性则是守护家庭。大禹治水可以三过家门而不入,但没有一个女人会为了事业心安理得地抛家弃子。“我想有个家”是绝大多数女人最强烈的心声。一个温暖的家,一所舒适的房子,是女人最感安全的归宿。漂泊的女人最为无助,只有归宿感才是女人理想的彼岸。在《圣经》有关上帝造人的段落中,我们知道夏娃是来自亚当身上的一根肋骨,当她从亚当身上分离的那一刻,她就产生了分离焦虑,她就有了孤独感,她需要男人的怀抱,她也渴望男人的保护。
  虽然男女平等的口号喊了很多年,但在择偶这个关键的环节上,绝大多数女性依然崇尚男强女弱的婚恋模式。这是为什么?答案很简单,女人寻找男人,为的是寻找安全感,为的是有所依靠,这是女人的天性。早在远古时代,男人外出打猎,女人居家打理。如今走出家庭外出就业的妇女越来越多,但女人终究还是女人,骨子里还是摆脱不了对家庭的依赖和对男人的依靠。
  台湾著名男性心理研究专家蓝怀恩指出:“我们仿佛总是看到这样一幅画面,上面有两张面孔,一张男人的面孔,看着家门外;一张女人的面孔,看着男人的背影。”所以女人择偶,更看重男人的安全感、责任感以及男人的经济实力。男人只有具备这三条,才会给女人提供筑巢的精神后盾和经济基础。男人有归属感,那她爱这个男人,男人没有归宿感,那她还可以爱房子,因为属于自己的房子是永远可以值得依赖的。
  科学家发现,女人跟男人相比,更擅长手工操作。在要求良好配合的手工劳动中,女人比男人更出色,她们的速度更快,比如能迅速地将钉子插入木板上的孔中。这也是为什么女人在剪裁、编织上比男人更有天分,因为女人是筑巢动物。
  其次,相比男人在社会上的单打独斗,女人更看重彼此之间的亲密关系。
  从原始社会开始,“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分工就渐渐形成。男人在外面的世界打拼,养家糊口;女人则是内当家,操持家务兼生儿育女。男人在外,生存竞争异常激烈,所以更看重个人的能力,即便需要应付人际关系也多是利益的使然;女人在家,上有老下有小,婆媳、姑嫂、妯娌关系都要处理得当,因此更需要投入感情。中国人自古强调“家和万事兴”,所谓“和”指的就是一家老小亲密的感情关系。
  女人一生唯情最重,也是因为女人不仅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后还要抚育后代,投入的生理成本、心理成本乃至经济成本都是男性无法想象的。她必须专心致志心无旁骛才能培养出身体最健康、心理最健全的下一代,结婚对她们意味着构筑爱巢,意味着和最爱的那个男人白头到老。相比男人,女人对家庭和亲子关系更难以割舍。这也是为什么女人在感情上总是要显得比男人更专一更重情的原因所在。
  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中女主人公拉拉跟她的心上人尤里(也就是日瓦戈医生)有句经典的道白:“上帝赋予你翅膀,好让你在云端翱翔,可我是个女人,只能紧贴地面,用翅膀遮住雏雀,使他不受伤害。”所以有人说,女人天生有母性,具有很强的自我牺牲精神,这种母性和牺牲精神怎么来的?就是来自女性的筑巢本能。
  当然,跟男人一样,女人既有自然属性也有社会属性。如果说筑巢持家是女人的自然属性,那么外出工作经济独立则是女人的社会属性。女人作为筑巢动物并不等于丢掉工作、只做个在家伺候男人的家庭妇女,而是在守护家庭的同时保持一定的经济独立,只有经济独立了,才谈得上精神独立,才可以成为一个不依附于任何男人的独立、自信而有魅力的女人,这样你才能够长久地吸引男人,这样男人才不敢小觑你,你才不会在男人变心后痛不欲生六神无主,所以女人找份好工作也是为了更好地筑巢。一个在经济上一无所有、人格上只会依附(不是依赖)在男人身上的“弱女子”,和一个经济上自给自足、人格上坚强独立的现代女性,男人显然更会被后者所吸引,关于这个问题,我会在本书的第四章进一步探讨。
  

男女情爱心理的三大基本差异
倘若具体分析,我认为,男女之间在情爱心理方面至少存在以下三种基本差异:
  一是在情感的表达方面,主动性和被动性的差异。
  显然,男人相对主动,女人相对被动。如果把情场比喻成角斗场,男人这种野生动物习惯于主动出击,像个角斗士,女人则处于被动的位置,喜欢守株待兔。当然,女人不应该总是消极等待,而是应该在被动中寻找主动,掌握一定的主动权,所以真正聪明的女人应该做个助产士,具体内容详见本书的第一章。
  二是在情感的选择方面,多样性和专一性的差异。
  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曾说:“男人总是在外打拼,受到的诱惑较多,多重性关系似乎在所难免,女人在家操持家务,与外界相对隔绝,感情自然专一。”自古以来,痴情女子负心汉的悲剧总在不停地上演,原因何在?一是男人这种野生动物的生理结构使然,二是一夫多妻这种腐朽的男权思想也在助纣为虐。那么,善良而痴情的女人们如何保护自己,具体内容详见第三章。
  三是在情感的交流和相处方面,独立性和依赖性的差异。
  前面提到,男人是野生动物,喜欢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哪怕结了婚,也依然本性难改。相反,如果一个男人对亲人过于依恋甚至依赖,容易被扣上“性格太软弱”“不太像个男人”的帽子;而女人作为筑巢动物,对家和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关系有着天然的迷恋,所以在感情上天生对亲人有着深深的依赖(不是依附,前者指的是情感寄托,后者则指的是丧失自我,无论在经济上还是精神上都围在男人身边,毫无独立性可言)感。小时候依赖父母,结婚后依赖丈夫,老来依赖孩子。哪怕女性在经济上再独立再强大,骨子里依然渴望被爱、被欣赏、被呵护。女人天生爱打扮、喜欢被赞美,找老公总倾向于找一个比自己强的男人,都是这种依赖心理的外化表现。关于这部分内容,可参见第五章。
  也许有些女权主义者会不以为然,现在都是男女平等的时代了,男人能做到的,我们女人一样可以做到。你老在放大男女之间的种种差异,强调男人以事业为重,女人却把回归家庭看成第一位,是不是还在鼓吹“男主外女主内”那套腐朽的男权思想?
  在这里我必须说明一点,我这人并不男权。在中国横行了五千年的男权思想歧视女性,摧残了多少妇女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多少人间悲剧,我是深恶痛绝的。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在西方风起云涌的女权运动,使妇女的地位有了大幅度提高,有很大的历史功绩,但也有矫枉过正之处。比如有的女人处处跟男人试比高,总是幻想把男人压在脚下,甚至不分青红皂白,把所有男人都当成“假想敌”,恋爱婚姻中一遇到小事,就要跟男人斗争到底,动不动就收拾男人报复男人;有的女人不了解男人独特的生理结构和思维心理,动不动就说“男人没一个好东西”,其结果是男女之间的战争依然硝烟弥漫,夫妻之间的矛盾,彼此之间的争吵与日俱增,离婚率更是水涨船高。很多“三高女性”(高学历、高收入、高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