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名著电子书 > 论衡全译 >

第76章

论衡全译-第76章

小说: 论衡全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4)以上事参见《论语·先进》。

  (5)让:责备。

  (6)难:不可。

  【译文】

  人五十岁作父亲,作父亲而不知道君主的功德,拿什么来教育子女呢?

  太平社会,家家是君子,人人懂礼义,父亲不会丧失礼义,子女不会舍弃德行。有德行的人有识别能力,能识别君主的莫过于臣子,贤臣最能理解君主,能理解君主,所以能治理老百姓。如今他们不曾知道尧的功德,怎么能被封官呢?五十岁还在路上玩击壤的游戏,跟小孩和未成年的人混在一起,算什么贤者呢?子路要子羔做郈的长官,孔子认为不行,因为他没有学好,无知识。玩击壤的人没有知识,怎么能做官呢?称赞尧的功德浩大无边而没有人说得出来,那么就不能说尧的百姓能挨家挨户被封官;要说贤者能挨家挨户被封官,就不能议论和指责玩击壤的人愚昧而不知道怎样来称赞尧的功德。既然有“击壤者”这样愚昧的人存在就不能说挨家挨户被封官,要是挨家挨户被封官就不能说尧舜功德浩大无边得没有人能说得出来,看来这二者都是夸张。夸张之所以产生,都是为了要赞美尧的功德。

  【原文】

  27·15《尚书》曰(1):“祖伊谏纣曰(2):‘今我民罔不欲丧。’”罔,无也,我天下民无不欲王亡者。夫言欲王之亡,可也;言无不,增之也。

  【注释】

  (1)《尚书》:指《尚书·西伯戡黎》。

  (2)祖伊:商王祖乙的后代,商纣王的贤臣。祖伊谏纣:西伯周文王打败了商的属国黎以后,纣王的贤臣祖伊惊慌失措,赶紧跑去禀报纣王。直言不讳地指出纣王荒淫无度已遭到天怒人怨,情势危急,殷命将终,要纣王勤勉政事,为国家命运着想。

  【译文】

  《尚书·西伯戡黎》说:“祖伊进谏纣王说:‘现在我们的百姓没有一个不希望你灭亡的。’”罔,是无的意思,祖伊是说我们天下的百姓没有一个不希望纣王灭亡的。说希望纣王灭亡,是可能的;说没有一个不希望,则是夸大。

  【原文】

  27·16纣虽恶,民臣蒙恩者非一,而祖伊增语,欲以惧纣也。故曰:语不益,心不惕(1);心不惕,行不易。增其语,欲以惧之,冀其警悟也。

  【注释】

  (1)惕:提心吊胆。

  【译文】

  纣王即使罪大恶极,老百姓和大臣们蒙受他恩惠的不止一个,而祖伊夸张的话,是想用这话让纣王有所畏惧。所以说:说话不夸大,人心不会惧怕;人心不惧怕,德行不会改变。把话夸大,是想用它使人畏惧,希望它能使人警戒觉悟。

  【原文】

  27·17苏秦说齐王曰(1):“临菑之中(2),车毂击(3),人肩磨(4),举袖成幕,连衽成帷(5),挥汗成雨(6)。”齐虽炽盛(7),不能如此。苏秦增语,激齐王也(8)。祖伊之谏纣,犹苏秦之说齐王也。贤圣增文,外有所为,内未必然。何以明之?夫《武成》之篇,言武王伐纣,血流浮杵(9),助战者多,故至血流如此。皆欲纣之亡也,土崩瓦解,安肯战乎?然祖伊之言“民无不欲”,如苏秦增语。《武成》言血流浮杵,亦太过焉。死者血流,安能浮杵?案武王伐纣于牧之野,河北地高,壤靡不干燥,兵顿血流,辄燥入土,安得杵浮(10)?且周、殷士卒,皆赍盛粮(11),或作干粮(12),无杵臼之事,安得杵而浮之?言血流杵(13),欲言诛纣,惟兵顿士伤(14),故至浮杵。

  【注释】

  (1)齐王:指齐宣王。

  (2)临菑(9资):齐国国都,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东北。因城临菑水而得名。

  (3)毂(g(股):车轮中心的圆木,中有圆孔可以插轴。泛指车轮。击:接触,相碰。

  (4)磨:相摩擦。

  (5)衽(r8n认):衣襟。帷:围帐。挂在上面的叫幕,把四周围起来的称帷。(6)引文参见《战国策·齐策》。

  (7)炽(ch@斥):强盛。

  (8)激齐王:据《战国策·齐策》记载,苏秦在齐宣王面前极力称赞齐国国富民强,想激励他与秦国抗衡。

  (9)参见古文《尚书·武成》。

  (10)杵浮:疑“浮杵”之误倒。章录杨校宋本作“浮杵”,可证。

  (11)赍(j9基):携带。盛:充足。

  (12)或作干粮:语与上文雷同,故疑宋人校语,误入正文。

  (13)疑“杵”上夺一“浮”字。上有“血流浮杵”,“《武成》言血流浮杵”,可证。

  (14)惟:因为。顿:倒下。

  【译文】

  苏秦以齐宣王说:“临菑城中,车碰车,人挤人,抬起衣袖能成幕,连起衣襟能成帷,挥洒汗水能成雨。”齐国即使繁荣昌盛,也不会如此。苏秦夸张的话,是在激励齐宣王。祖伊进谏纣王,就像苏秦说服齐宣王一样。圣贤夸张文辞,对外有目的,内心未必这样。怎么知道呢?《尚书·武成》说周武王讨伐纣王,鲜血流得能漂起杵来,可见帮助纣王作战的人很多,所以流血如此之多。如果老百姓都希望纣王灭亡,军队会土崩瓦解,怎么肯作战呢?然而祖伊说“老百姓没有一个不想纣灭亡的”,这就像苏秦夸张的话一样。《尚书·武成》说血流得能漂起杵来,也太过分了。战死者流的血,怎么能漂起杵来呢?考察周武王是在牧野讨伐纣的,黄河以北地势高,土壤都很干燥,士兵被砍伤血流出来,就会渗入干燥的土里,怎么能漂起杵来呢?何况周与殷的士兵,都带足了粮食,不可能有用杵臼的事,怎么会有杵漂起来呢?说血流得把杵漂起来,是想说讨伐纣的时候,由于士兵死伤的很多,以至到了能把杵漂起来的地步。

  【原文】

  27·18《春秋·庄公七年》(1):“夏四月辛卯(2),夜中恒星不见,星霣如雨(3)。”《公羊传》曰(4):“如雨者何?非雨也。非雨则曷为谓之如雨?不修《春秋》曰(5):如雨星不及地尺而复(6)。君子修之,星霣如雨。”不修《春秋》者,未修《春秋》时鲁史记,曰“雨星不及地尺如复(7)。”君子者,谓孔子也。孔子修之,“星霣如雨”。如雨者,如雨状也。山气为云,上不及天,下而为云(8)。雨星,星陨不及地,上复在天(9),故曰如雨,孔子正言也。夫星霣或时至地,或时不能(10),尺丈之数,唯审也。史记言尺(11),亦以太甚矣。夫地有楼台山陵,安得言尺?孔子言如雨,得其实矣。孔子作《春秋》,故正言如雨。如孔子不作,“不及地尺”之文,遂传至今。

  【注释】

  (1)庄公:指鲁庄公。庄公七年:即公元前687年。

  (2)四月辛卯:据王韬《春秋朔闰表》为周历四月初五日。

  (3)霣(y(n陨):通“陨”,坠落。

  (4)《公羊传》:又称《春秋公羊传》、《公羊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一部阐释《春秋》大义的著作。相传为战国初齐人公羊高撰。

  (5)不修《春秋》:指没有经孔子改订过的《春秋》,即鲁国原来的编年史。

  (6)如:疑是衍文。下文“雨星不及地尺如复”,可证。复:恢复。这里是回升的意思。

  (7)如:而。

  (8)云:疑作“雨”。本书《感虚篇》有:“夫云出于丘山,降散则为雨矣”,与此同意,可证。

  (9)在:表动作涉及的处所。

  (10)能:及,到。

  (11)史记:这里指未经孔子改订的鲁国编年史。

  【译文】

  《春秋·庄公七年》:“夏四月初五,晚上不见恒星,星星像雨一样落下来。”《公羊传》说:“像雨一样的东西是什么?不是雨。不是雨却为什么说它像雨一样呢?没有修订过的《春秋》说:星星像雨一样落下来,在不到地面一尺时,就回升上去。君子把它修订成,星星像雨一样落下来。”没有修订过的《春秋》,指没有修订《春秋》时鲁国史官的记载,上面说“星星像雨一样落下来,在不到地面一尺时,就回升上去”。君子,讲的是孔子。孔子把它修订成,“星星像雨一样落下来”。像雨一样的意思,是像下雨的样子一样,山里的气形成云,上升未到天,就降下来成为雨。星星像雨般落下来,它们落下还没到地上,又回升上夭,所以说像雨一样。这是孔子订正了的说法。其实,星星落下来有时到了地上,有时又没有到地上,离地几尺几丈,很难考查清楚。鲁国史官记载说“一尺”,也太过分了。地上有楼台和高山丘陵,怎么能一概说是离地一尺呢?孔子说像下雨一样,符合实际。孔子写《春秋》,于是订正说像下雨一样。如果孔子不写《春秋》,“星星像雨一样落下来,不到离地一尺”的文辞,就会流传到今天。

  【原文】

  27·19光武皇帝之时(1),郎中汝南贲光上书(2),言孝文皇帝时居明光宫(3),天下断狱三人(4)。颂美文帝,陈其效实(5)。光武皇帝曰:“孝文时不居明光宫,断狱不三人。”积善修德,美名流之,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夫贲光上书于汉,汉为今世,增益功美,犹过其实,况上古帝王久远,贤人从后褒述,失实离本,独已多矣。不遭光武论(6),千世之后,孝文之事载在经艺之上,人不知其增,居明光宫,断狱三人,而遂为实事也。

  【注释】

  (1)光武皇帝:指汉光武帝刘秀。

  (2)郎中:宫廷侍卫官。汝南:郡名。汉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置。治所在上蔡(今河南省上蔡西南)。辖境相当今河南省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省茨河、西肥河以西、淮河以北地区。贲光:人名,事迹难考。

  (3)孝文皇帝:指汉文帝。明光宫:汉代宫殿名。汉武帝置。一在北宫,南与长乐宫相连。一在甘泉宫,为武帝求仙而建。

  (4)断狱:审理和判决罪案。

  (5)效实:这里指功绩。

  (6)论:这里作驳斥讲。

  【译文】

  汉光武皇帝的时候,郎中汝南人贲光上书,说汉文帝时住在明光宫,整个国家只判了三个人的刑。这是在称颂赞美汉文帝,陈述他的功绩。光武皇帝说:“孝文的时候不住明光宫,全国判刑也不只三个人。”积善事修德行,美名传扬,这是因为君子讨厌处在众人所指的地位。贲光上书在汉朝,汉朝就是当代,夸讲功德称颂美名,尚且超过事实,何况上古的帝王离现在久远,都是贤人从后代对他们进行赞扬陈述,不符合实际脱离本来情况的,当然就更多了。要是不遭到光武皇帝的驳斥,若干代之后,汉文帝居明光宫,天下断狱三人的事记载在儒家的经典上,人们不知道它是被夸张的,那么汉文帝住在明光宫,全国只有三人被判刑的事,就终于会成为真实事情了。 


问孔篇第二八
  【题解】

  这是一篇非难孔子的论文,故篇名定为《问孔》。

  东汉时,儒家思想进一步被神化,孔子被捧为圣人、神人。社会上“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王充虽认为孔子博学多识,道德高尚,却又认为“贤圣之言,上下多相违,其文,前后多相伐”,并不是无可非议之处,于是不顾朝野上下盲目崇孔的风气,对孔子进行问难。“追难孔子,何伤于义?”“伐孔子之说,何逆于理?”他提出在学习中要善于追根问底的主张。认为为弄清问题要敢于不同意老师的意见,敢于“距(拒)师”,敢于说出圣人没有说过的话,“非必须圣人教告乃敢言也。”

  文中王充所举事例和非议,虽有不尽妥之处,其精神是很宝贵的。圣人是人,不是神,这种态度至今仍有积极意义,值得继承和发扬。

  【原文】

  28·1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1),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夫贤圣下笔造文,用意详审,尚未可谓尽得实,况仓卒吐言(2),安能皆是?不能皆是,时人不知难;或是,而意沉难见(3),时人不知问。案贤圣之言,上下多相违;其文,前后多相伐者(4),世之学者,不能知也。

  【注释】

  (1)是:肯定。这里是推崇的意思。

  (2)卒(c)猝):同“猝”。仓卒吐言:这里指《论语》,因为《论语》主要记录了孔子平常跟学生的谈话,所以王充说是“仓卒吐言”。

  (3)沉:深沉,隐晦。见:同“现”。

  (4)伐:攻击。这里是抵触。矛盾的意思。

  【译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