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名著电子书 > 读遍红楼 >

第7章

读遍红楼-第7章

小说: 读遍红楼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我们应该如何阅读古典小说,如何历史的评判古典小说中的人物的典型意义和它的审美价值? 

  (2)以往的中国古典小说的研究方法和评价标准是否存在着某种严重的倾向性的不足乃至缺点? 

  (3)中国古典小说研究者不仅有研究的责任,而且还有向大众普及的责任。那么,在向大众普及过程中是否存在着一个正确的阅读“导向”的问题? 

  当今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相互碰撞的时代,面对大众审美观和价值取向发生巨大变化的现实,如何使古典文学的阅读与研究成为这种多元文化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是时代的一种新挑战! 

  人们正在拭目以待! 

  2005年12月18日 

娇养太过,竞酿成个盗跖习性 

  ——夏金桂的结局给独生子女教育的警示 

  读《红楼梦》的人很少注意夏金桂这个人物的典型意义。其实仔细研究一下夏金桂的经历,乃至她的最后结局,对今日独生子女的教育有许多警示意义。 

  夏金桂出现在小说第79回,回目中点明“薛文龙悔娶河东狮”,与“贾迎春误嫁中山狼”恰好相对应。文龙即薛蟠的字,俗人取了雅字:河东狮指夏金桂,言其凶悍之意。这个故事的开头是贾宝玉与香菱在大观园小路上的一段对话引出的。据香菱说: 

  这门亲原是老亲,且又和我们是同在户部挂名行商,也是数一数二的大门户。前日说起来,你们两府都也知道的。合长安城中,上至王侯,下至买卖人,都称他家是“桂花夏家”。……他家本姓夏,非常的富贵。其余田地不用说,单有几十顷地独种桂花,凡这长安城里城外桂花局俱是他家的,连宫里一应陈设盆景亦是他家贡奉,因此才有这个浑号。如今大爷也没了,只有老奶奶带着一个亲生的姑娘过活,也并没有哥儿兄弟,可惜他竟一门尽绝了。 

  因为这段介绍是夏金桂的“家世”背景,尽管长了点,还是引录出来,供大家_起研究。 

  (1)夏金桂生于“富贵”之家。用今日时兴的话来说,夏家是京城花木公司的董事长、总裁一级的人物。 

  (2)特别重要的是在“户部挂名行商”,是“合长安城中,上至王侯,下至买卖人”都知其大名。“连宫里一应陈设盆景亦是他家贡奉”,说明夏家背靠“宫廷”,是有些来头的商人,而非一般“民办企业”。 

  (3)夏金桂是一个独生女。“如今太爷也没了”,“也并没有哥儿兄弟”,自然就是一位“合法”继承人了。倘若谁娶了这位“桂花”千金,那嫁妆“其余田地不用说”,“单有几十顷地独种桂花”就够生活几辈子了。家境式微的薛家最终娶了夏金桂而不是把已经进门的英莲“扶正”,恐怕也是希图夏家的财富,以便借鸡生蛋,再振薛家的雄风! 

  那么这位出生大富大贵家中的夏金桂又是何等样人物呢?同回有一段文字对她作了特写: 

  原来这夏家小姐今年方十七岁,生得亦颇有姿色,亦颇识得几个字。若论心中的丘壑经纬,颇步熙凤之后尘。 

  这段描述清楚地告诉人们如下事实:夏金桂并非是天生一个坏女儿,她“颇有姿色”又“识得几个字”,“心中的丘壑经纬,颇步熙凤之后尘”,说明她是一个有“姿色”(对于女孩来说颇为重要),又聪明,且有才干资质。倘若能够注意教育、加强培养的话,未来将会是一位很有前途的女强人,做一个女管家当是绰绰有余。如果嫁到薛家之后又能相夫教子,薛家说不定也会有一个“家道复初,兰桂齐芳”之日。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自从薛家娶来这位“桂花”千金之后,没有过上几天好日子,家倾宅乱,闹得“宁荣二宅之人,上上下下,无有不知,无有不叹者。”先是,夏金桂与随嫁的丫鬟宝蟾联手整治“才貌俱全”的香菱,百般凌辱,以除去心头患。其后又将自己的丫鬟“献”给呆霸王,想玩“借刀杀人”的招术。最终是杀人不成,自己喝下了那碗自行泡制的毒药害死了自己——这就是俗话所说的“害人不成先害己”。 

  至此人们不禁要问,一个好端端的女儿为什么会变成一个如此心狠手辣的女“盗跖”呢?《红楼梦》中给了我们答案。小说中写道: 

  只吃亏了一件,从小时父亲去世的早,又无同胞弟兄,寡母独守此女,娇养溺爱,不啻珍宝,凡女儿一举一动,彼母皆百依百随,因此未免娇养太过,竟酿成个盗跖的性气。爱自己尊若菩萨,窥他人秽如粪土,外具花柳之姿,内秉风雷之性。 

  “娇养太过”四个字道出了夏金桂走上“自绝”之路的根本原因。 

  “娇养”是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的共有之心,无可厚非。但是“太过”二字却是贻害无穷。古人云:“惯子如杀父”,也就是说“惯”的“太过”必然招致“杀父”之祸。当今已是一个以独生子女为主的社会阶段,随之而来的就是如何对独生子女进行教育的问题。近年来媒体上时常披露一些独生子女如同小皇帝、小公主,乃至成为小太阳。但是其中一部分孩子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吃名肴,穿名衣,出则小汽车,进则保姆侍候。甚至一些孩子上了大学、考了博士生还要父母陪读等等。更有甚者,自杀、犯罪队伍中不乏独生子女。这种种事实说明独生子女的教育方面存在着令人忧思的弊端。夏金桂虽然是《红楼梦》这部小说中的一个人物,但是她的家世、成长、结局,确实给我们以深刻的警示——即那些富有的家庭特别要注意“娇养太过”所带来的危害。 

  古今中外,富而不教或教而不育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病。《红楼梦》中以人量的篇幅、曲折的描写,解剖了以贾府为代表的世家大族富而不教,乃至放纵自己的子弟胡作非为,最后酿成家业后继无人,断送祖宗打下的“江山”,这个教训是十分深刻的。如果读者和教育家们能够从这一视角来解读《红楼梦》,我想一定从中总结出许多有益的启示。 

  教育教育,既贵教尤贵育! 

  2005年8月10日 

有此一说 

  ——贾府长房不济说铃 

  读《红楼梦》重在一个“品”字,愈“品”愈有味,这恐怕是喜欢读《红楼梦》的人的共同体验。从前我读《红楼梦》只是读,有选读也有通读,虽说也读过多遍,却因为缺少“品”,所以始终在故事层面上打转转,没有“解得其中味”。近年来时间从容,坐下来细“品”,如同喝一杯龙井茶那样“品”,结果感受真真是不一样,眼前有了亮点。一旦捕捉住那“亮点”追索下去,就有一种不同以往的感受——对人生、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 

  眼前的一个例子是在细“品”之后得到的,虽然是非军国要事,但却是《红楼梦》中的一件值得思考的故事——为什么贾府的长房都是那么不济?那不济的背后是否还隐藏点什么“内幕”? 

  先看文本。小说中宁荣二府,宁府是长房,荣府是二房,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说”得非常明白,一看《红楼梦》人物关系表就明白了。贾家的十八代祖宗追溯到东汉贾复,其后就断了“档”,即使“考证”出来,信的人也不多。从五代祖开始,贾源贾演是一母胞兄弟两个,以军功起家,封了宁荣二公,以下的子孙都是这二公繁殖出来的,分门立户,各掌一房。 

  据冷子兴说:宁公居长,生了四个儿子。宁公死后,贾代化袭了官,也养了两个儿子;长名贾敷,至八九岁上便死了,只剩了次子贾敬袭了官。宁府的长房从此断了香火,后继让了二房。 

  荣国公是二房,代善一代长子袭官,到了文字辈仍然是贾赦袭官,可这位赦爷在母亲面前失了宠,家政大权落在了次子贾政那一边,结果只好在女人身上下功夫,寻欢作乐。到了玉字辈,大长房是贾珍当政,这位珍爷不肯读书,只一味高乐不了,把宁国府竟翻了过来,也没人敢来管他。荣府那边,长子贾珠十四岁进学,不到二十岁就娶了妻生子,虽然一病死了,但还有接户口本的,没有灭绝。这么一排,贾府长房不济的事实就清楚地呈现出来了。 

  如果《红楼梦》真的是曹雪芹写的,读者不免要问曹雪芹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曹雪芹已死了二百四十多年,不可能回答,或者他活着也不见得愿意回答,原因是他在写小说,而不是写家谱。不过,这样的回答并不会真正解决读者心头的疑惑,原因是作家的爱憎终不会是无缘无故的。曹雪芹心目中的“长房”一定是出了什么事让他“耿耿于怀”,否则不会把“长房〃写得那么“绝情”! 

  我实在不敢再继续“品”下去,因为再“品”下去极可能成了一个“索隐派”,倘若被革命家一批斗,则要“遗臭万年”了! 

  尽管如此,我还是要冒着“遗臭万年”的风险将我所“品”的点滴告诉给读者: 

  (1) 从作家(不论他是否是曹雪芹)的家世看,曹振彦为曹家的五代祖,他有两个儿子,一是尔正(鼎),为长子;一是尔玉(即玺),为次子。虽然是“包衣下贱”,但都是受到皇帝的信任和重用。长子尔正,以武功擢用正白旗第五参领第三族鼓佐领,情同长房宁府和荣府长房贾赦,均以武荫之属封袭。二房尔玉(玺)则内用,职衔是“赠”工部尚书,如同贾政格外“赐”了个“主事”之衔。到了雍正朝,长房尔正子孙颇受皇上的待见,升官赐福,而尔玉一房正是大厦将倾,家亡人散。两房对照,似乎主子不同,“换了人间”。曹尔玉一支的败落,是否与尔正一支之间发生什么事故呢?如有几分道理的话,那么《红楼梦》中所写的贾府长房不济,极可能取材于曹家两支的明争暗斗。 

  (2) 清朝顺治定鼎北京,是为第一代。长子牛纽和次子福全因生母为庶妃,不在贵宠之列,故由三子玄烨继大位。第三代雍正帝是皇四子,出现了“夺嫡”之说,成了清史上的一大谜案。乾隆帝也是皇四子(后来升到了二子),长房们都靠边站了。这段历史是否也影响到了作家的创作呢? 

  不过,我比较来比较去,从文本里到文本之外,感觉《红楼梦》中的贾府与曹家的家世史确有几分相似之处。因此,作为创作素材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本文既不是“考”也不是“证”,只是一“猜”! 

  2004年10月5日 

茶道始于寺院 

  栊翠庵品茶寓意心解 

  在《茶香四溢满红楼》(见《红楼梦学刊》1994年第4期)一文中,我曾对《红楼梦》中的茶事描写进行了一番梳理和探讨,提出一些粗浅的认识。但是当时忽略了作者选择栊翠庵作为“品茶”地点的原因,没有从学术层面上给以阐释。其后再阅读《红楼梦》第41回,对这个问题恍有所悟,于是找来一些茶道的书阅读,以求解开自己心中的疑惑。此后我在多处《红楼梦》讲座中就这个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认识,得到不少同道的首肯,认为有必要谈一谈。 

  古代先民们最初是含茶嚼茶,用以驱毒和清口。“茶之饮,发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又有记载说:“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这说明中国人饮茶的历史很悠久。秦以后,历经西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饮茶渐成风气,至唐代陆羽《茶经》问世,饮茶之风已经出现兴旺之象。 

  唐代是中国饮茶史的里程碑。饮茶之风的兴盛为陆羽的《茶经》著述提供了充分的理论条件。因为自佛教传人之后,寺院的僧侣们出于戒律要求戒酒,于是以茶代酒、以茶代客,使饮茶的意境说与佛教提倡的精神——清雅、宁静、和谐、超脱、俭德结合在一起,进一步丰富了饮茶的理论内容。在这个大背景下,封演在《封氏闻见记·饮茶》中提出了“茶道”说。其原文云:“因鸿渐之论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茶道始于寺院,还可从日本的“茶道”传人历史和近世日本人的“茶道”寻踪中得到印证。据记载,日本的“茶道”始创者是唐代日本僧人圆仁。他在入唐学法后将中国茶树种子和“茶道”带回日本传播,故日本寺院从此以后建筑了“茶堂”、“茶寮”,以招待游人和香客。近世以来日本“茶道”专家亲赴中国各大名寺寻根求源,说明“茶道”与寺院的密切关系。 

  《红楼梦》中将“品茶”故事地点选在了出家人妙玉的居处栊翠庵,显然是作者的刻意安排。作者借此暗写妙玉的烹茶技艺,凸显这位槛外人知识的博洽与槛外人性格的洁癖。另一方面也寓示了“茶道”与寺院间的渊源关系,让读者从中领略一点有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