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解读-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女曰鸡鸣, 士曰昧旦(1)。 子兴视夜(2); 明星有烂(3)。将翱将翔,弋凫与雁(4)。
弋言加之(5),与子宜之(6)。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7); 莫不静好。
知子之来之(8); 杂佩以赠之(9)。 知子之顺之(10); 杂佩以问之(11)。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
【注释】
①昧:黑;旦:亮。昧旦:天快要亮的时候。
②兴:起。视夜:察看天色。
③明星:启明星。烂:明亮。
④翱翔(áo xiánɡ ):本形容鸟的飞翔。这里指人出去游逛。弋(yì):射。古人用绳子系在箭上射鸟称为“弋”。凫(fú),野鸭。
⑤言:语助词。加:射中。
⑥宜:烹调菜肴。
⑦御:弹奏。静好:美满和好。
⑧来:劳,勤勉。
⑨杂佩:女子佩带的装饰物。
⑩顺:柔顺,体贴。
⑾问:赠送。报:报答
【经典原意】
妻子说公鸡打鸣了,丈夫说天色还没亮。丈夫起床看看天色,启明星仍然在闪闪发亮。起来出去游逛一下,打些野鸭和大雁回来。
射中野鸭和大雁,为你烹调做成美餐。共享佳肴畅饮美酒,愿与你白头到老。弹琴鼓瑟,愿永远美满和好。
知到你勤劳勇敢,我把佩饰送给你。知道你心善体贴,我把佩饰赠给你。知道你对我恩爱,用佩玉报答你。
【当代阐释】
幸福不用寻找
夫妻之间的幸福生活是什么样子?
《女曰鸡鸣》描绘了一对爱人的幸福生活。早晨天刚蒙蒙亮,妻子说,天亮了。丈夫起床,收拾好工具出门打猎。女子则在家收拾家务,等忙活完了。在外的丈夫提着射中的野鸭和大雁笑呵呵地迈进了家门。妻子赶紧接过来,在厨房做出一顿丰盛的饭菜,倒上美酒。两人端坐桌前,举起酒杯,祝福两人能够白头偕老。妻子还体贴地问候丈夫累不累,将自己的佩饰挂在丈夫身上保佑他。
古代农业社会的恩爱幸福生活大体如此,或者是男耕女织,相敬如宾,举案齐眉,白头到老。
但幸福是一种感觉,它不取决于人们的生活状态,而取决于人的心态。知足者常乐就是这个道理。《女曰鸡鸣》中描写的幸福不在于他们怎样生活,就在于夫妻二人的怡然自乐。
有的夫妻甘于贫苦,有幸福。因为他们不再渴求,就会无欲则刚。
有的夫妻生活富足,亦有幸福。同样的前提,不可有太多欲念。
所以,幸福时刻就在我们身边。
需要指出,一个人的幸福加另一个人的幸福,并不等于两个人的幸福。夫妻之间的幸福是体贴、融洽、包容的和谐。丈夫喜欢下棋,他在小小棋盘中寻到幸福;妻子喜欢跳舞,她在曼妙舞姿中寻到自己的幸福。他们都自我满足在自己的小天地内,家庭的幸福又在哪呢?
【国学故事】
李清照与赵明诚: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一直被后人传为佳话,虽然他们的爱情总是游走在聚散离合之间。两人婚后,感情融洽,志趣相投,互相切磋诗词文章,共同研砥钟鼎碑石,经常会为彼此的新奇感悟和发现而欣喜若狂。每逢初一和十五,夫妻两人总要到都城开封的相国寺一带的市场上去寻访金石书画,然后倾囊买回家里。如此几年,积少成多,他们的书斋“归来堂”,单是钟鼎碑碣之文书就有两千卷之多。在赵明诚编纂《金石录》的时候,李清照给予丈夫全力支持,凭借广博的见识,出众的记忆力,每当丈夫对材料出处有所遗忘疑惑时,李清照总能很快说出出处。长此以往,夫妻之间就以谁说得准、说得快决胜负,确定饮茶先后,胜者往往举杯大笑,致使茶倾覆在衣衫上,反而喝不上。在那段日子里,他们相互鼓励,乐在其中。然而,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美好的时光总是不能长久,两人被迫分离。建炎三年六月,赵明诚离开李清照赶往建康上任。随着赵明诚离家日子的无限延伸,李清照相思之情日甚一日,终日多愁善感。她没有想到,丈夫这一去,竟是生与死的离别。建炎三年八月,赵明诚病重,李清照当天就乘船东下,日夜兼程,与相濡以沫的丈夫见了最后一面。他们夫妇诀别的情景,在李清照所做的《金石录后序》中有十分感人的描述:“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笔作诗,绝笔而终。”此后,直至客死他乡,李清照对爱人的追忆始终没有消褪。
【原文】
车邻
有车邻邻(1),有马白颠(2)。未见君子(3),寺人之令(4)。
阪有漆(5),隰有栗(6)。既见君子,并坐鼓瑟。今者不乐,逝者其耋(7)。
阪有桑,隰有杨。既见君子,并坐鼓簧。今者不乐,逝者其亡。
【注释】
① 邻邻:同辚辚,车行声。
② 白颠:白额,一种良马。
③ 君子:指其丈夫。
④ 寺人:官名。
⑤ 阪(bǎn):山坡。漆:漆树
⑥ 隰(xí):低湿的地方。
⑦ 逝:往。耋(dié):八十岁;此处泛指老人。
【经典原意】
大车辚辚地驶过,白额骏马拉着车子。没能看见丈夫,只因寺人没有传令。
高坡上有个漆树园,洼地里有片栗树林。见到了丈夫,坐在一起高兴地弹瑟。今天如果不及时行乐,时光消逝衰老随即而来。
高坡上有个桑树林,洼地里有片杨树林。已经见到了丈夫,坐在一起高兴地吹笙。今天如果不及时行乐,转眼之间就要面对死亡。
【当代阐释】
爱情是理解和体贴的别名
和谐的婚姻需要许多条件,物质的,精神的。但和谐的婚姻又是简单的,有时只需要一点点对方的理解与关心。
女子体会到时光飞逝的可怕,很快他们就会变老。找到丈夫寻求安慰,丈夫并没有因为妻子貌似可笑的念头而拒绝,他很体贴地和妻子在一起弹瑟吹笙,在音乐的柔和世界里抚平妻子的忧虑。
没有太多的条件,不需要太多的准备,这些就足够了。
宽容与理解在婚姻里是最好的黏合剂。每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夫妻之间也有抱怨、分歧,甚至吵架,那时被怨气冲昏了头脑的人们往往会犯下不可饶恕的错误。如果退一步呢,海阔天空。爱很多时候是因为宽容才被看见。《威尼斯商人》中台词说:“宽容就像天上的细雨滋润着大地。它赐福于宽容的人,也赐福于被宽容的人。”两个互相宽容的人往往也会被上天所宽容、赐福。
体贴不是煞有介事的,就像婚后平淡的生活,是细微的,不露声色的。就像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轰轰烈烈的爱的表达是属于年轻热恋时的方式;默默无闻细致入微的体贴关怀就是婚后两人爱的表达方式。
泰戈尔说:爱情是理解和体贴的别名。幸福的确不需要太多的条件。
【文化常识】
岁数的别称: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垂髫(tiá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豆蔻(kòu)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及笄(jī,古代盘头发或别住帽子用的簪子)指女子十五岁。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
花甲是六十岁。
古稀是七十岁。
耄(mào)耋(dié)指八九十岁。
期颐指一百岁。
【原文】
有狐
有狐绥绥(1);在彼淇梁(2)。心之忧矣,之子无裳。
有狐绥绥, 在彼淇厉(3)。 心之忧矣,之子无带。
有狐绥绥,在彼淇侧。心之忧矣,之子无服。
【注释】
①绥(suí)绥:独自慢吞吞地走。
②淇:河名。 梁:桥梁。
③厉:水边浅滩。
【经典原意】
一只狐狸踽踽独行,走在淇水的桥头上。心中真的为你担忧,担心你没有衣裳。
一只狐狸踽踽独行,走在淇水的浅滩上。心中真的为你担忧,担心你没有衣带。
一只狐狸踽踽独行,走在淇水的岸边。心中真的为你担忧,担心你没有衣衫。
【当代阐释】
密密缝织的衣服
有个恩爱体贴的妻子是几辈子修来的福分。
一只踽踽独行的狐狸,孤单地走在河边。凄凉的情绪透露出两人的分离。她思念自己的丈夫,渴望夫妻团圆;她担心自己的丈夫,担心他没有衣带、没有衣服,怕他冻着,也怕他饿着。一个典型温柔贤惠的妻子形象。
狐狸是女子的代指,娇小柔媚的妻子孤苦伶仃,少人关爱,少人照顾,却仍然在牵挂着远方的丈夫。我们很容易为之感动。不为别的,就因为那份忘我的挂念。
人性中都有自私的成分。爱情同样是自私的,它不允许他人染指、占有。但这种自私的心理只针对于爱情。爱情的自私并不否认人性的宽容。如同一个对待自己严格苛刻的人却会对他人充满包容一样。
爱情本身又是一种奉献,需要彼此的奉献。绵绵不绝的爱意,积极热心的问候关怀,无人处的默默祝福,都是一种奉献。
在爱中克服个人私念,投入全身心的精力、甚至生命,那便是一种崇高的爱。项羽垓下之围,四面楚歌,哀叹大势已去,唱出苍凉悲壮的《垓下歌》。随侍在侧的虞姬,怆然拔剑起舞,并以歌和之:“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歌罢自刎,以断项羽后顾之私情,激项羽奋战之斗志,希冀胜利突围,能保项羽一条性命。她为了项羽而自杀,也为了高于爱情的崇高目的而自杀。
平常人的生活不会经历如此大风大浪去鉴证爱情的无私。我们只需要在粗茶淡饭,点点琐碎上发现彼此的关怀与体贴,那就是无上的爱情了。
【国学故事】
月下老人:自古来流传这样一个古老的传说,唐朝韦固在一个月色皎洁的夜晚,遇到一位老人(即后来的月下老人),老人告诉他姻缘天定。韦固不解地问:我的妻子在哪里?老人说:现在只有三岁,城北卖菜陈氏的女孩子就是。韦固不相信,不过还是前去看一看,只见那个女孩子很丑,他就让奴仆用剑刺伤女孩子的眉心。十四年后,相州刺史王泰将养女嫁给韦固,王氏女子眉心总贴着花钿,韦固问其中缘由,王氏回答说:我是郡守的女儿,父亲死在任上,小时候乳母卖菜抚养我,被贼人刺伤,伤痕还在。韦固心里愧疚,后遂成为恩爱夫妻,白头偕老。缘订三生,夫妻是前世修来的缘分,是月下老人牵就红丝,绾就一世情缘,使有缘之人终成眷属。
【文化常识】
古人衣服:古人穿的短上衣叫“襦”。冬天则穿裘、袍等。 平民通常只能穿褐或布衣。上古没有棉花,布也是毛或麻制成的,但比褐要细一些,所以成为读书而未做官的人的常服,因此,“布衣”也就成了这些人的代称,后世又多指一般平民。古人穿的下衣主要有裳(cháng)、绔(kù)、裈(kūn)等。裳就是裙子,古代男子也穿裙子。裈与现在的裤子差不多。
【原文】
无衣
岂曰无衣?七兮(1)。不如子之衣(2),安且吉兮(3)?
岂曰无衣?六兮(4)。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5)?
【注释】
① 七:虚数;言衣之多。
② 子:第二人称的尊称、敬称;此指制衣的人。
③ 安:舒适。吉:美;善。
④ 六:均为虚指。
⑤ 燠(yù):暖热。
【经典原意】
难道说我没衣服穿?已经有很多件了。但都不如你亲手做的,既舒适又美观。
难道说我没衣服穿?已经有很多件了。但都不如你亲手做的,既舒适又温暖。
【当代阐释】
因为爱才有唯一
平凡中见证伟大。“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每一针线都缝入了母亲的骨肉之情。爱人所做的衣服里面,同样包纳了无限的柔情蜜意。
作者欲扬先抑,上来先说自己已经有很多衣服了,但语气一转,却说,每一件能比得上你给我做的衣服暖和又漂亮。言语中隐隐透露出他对那件衣服无限的满足与骄傲。
在外漂泊许久的人最想念家中的饭菜,最思念家中的温馨。一桌一椅,一草一木,都是那么亲切。因为所有的爱意深情早已被镌刻在了家中的每个地方。漂泊游子的衣服则是被随身携带的思念。挡风避寒,如在家般温暖。
妻子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