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幸福论-第3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①他举例说:“同情一个可怜的人时,由于同情而品尝到痛苦,但同时又会品尝到拯救他人的幸福。
朋友信赖自己,倾吐其烦恼想寻求帮助时,在从同情品尝到痛苦的同时,肯定会因自己得到信赖而产生幸福感“。
②他把苦、乐同时并存的
①宫城音弥:《情感与理性》,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下同)
,第4页。
②②③宫城音弥:《情感与理性》,第4、5、6页。
…… 278
262第二章 快乐、痛苦与幸福
情况概括为三种类型:“(一)部分的愉快、不愉快和整体的愉快、不愉快互相矛盾。
(二)愉快和不愉快同时共存于精神内部,特别是给予精神下层的是愉快,而给予精神上层的就是不愉快。(三)存在着与适应(本书中的适应是一种幸福感。——引者注)无关的愉快不愉快。“
②
宫城音弥在指出苦与乐可能同时并存之后说:“所谓幸福,可以说就像由愉快、爽快、喜悦等声音构成的旋律一样。
有时也混有不愉快和忧郁,但那就像是音乐的不谐和音一样,起着往年糕小豆汤中加盐般的作用“。
③宫城音弥的如下结论应该说是正确的:快乐并不都是幸福,幸福也不是纯粹的快乐。吸毒所体验到的快感,绝对不是幸福;分娩的痛苦也不能使作母亲的幸福感化为乌有。
情感与理性虽然都是人的灵魂中的东西,虽然都是人的内心的活动,但是二者仍然有差别。情感上有痛苦,不等于理性上也是痛苦的;情感上是快乐的,不等于理性上也是快乐的。理性上的问题,在于主体判断某一事情的性质是否合乎道理,是否合乎道义,是否合乎社会提倡的价值观、道德观,它是不是应当的。而情感上的问题,只是一种与个人利害、个人态度、个人的生活体验直接相联的感受。合于道义的,合于社会提倡的价值观、道德观的,不一定合于个人的利害;合于个人利害的,不一定合于社会的要求,不一定合于事理。所以情之苦乐与理之苦乐不一定是统一的;情之苦与理之乐、或理之苦与情之乐可能并存。
身、心快乐都是人生所必需A快乐是人天生就喜爱的东西。生活中没有快乐,就如同
…… 279
第二编 幸福是什么362
饭菜中没有食盐,缺乏最基本的味道。
具体地说,不论是感官之快乐,还是灵魂之快乐,都是人生所不可缺少的。
对感官快乐的追求,来自人的血肉之躯。
人首先是生物,求乐避苦是生命的本能,生命的存在是靠这种本能来维持的。如果食不果腹,衣不蔽体,那么人就没有办法生存;如果只劳动不休息,人就不堪忍受。人在求得温饱的欲望满足之后,还会提出“生活上应该更好一些”的要求,这也是人之常情,同时也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人是高级动物,人的蕃衍要由两性结合才能完成。当一个人长到生理器官和机能成熟时,自然会产生性欲,寻求男女之欢。这也是一种很自然的事,不是什么肮脏的思想,没有道德善恶在其中。古人说,“食色人之性也。”又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焉”。性即是本能、本性,大欲就是根本的欲望。马克思也说过:“人和人之间的直接的、自然的、必然的关系是男女。。
之间的关系。在这种自然的、类的关系中,人同自然界的关。。。。。。。。
系直接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而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同自然界的关系,就是他自己的自然的规定“。
①。。。这种自然的规定,对于人来说是不可缺少的。
但是,在历史上,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出现过禁欲主义,禁止人们追求感官快乐,把追求感官快乐视为罪恶,认为这是对神灵的亵渎。这种思想在西方的中世纪时,达到了顶点。这种宗教禁欲主义曾经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在中国宋朝到明朝期间,二程和朱熹的理学,曾经把吃饭穿暖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19页。
…… 280
462第二章 快乐、痛苦与幸福
视为天理,而把要求吃好穿好视为人欲,提出要“存天理,灭人欲”。这也是一种禁欲主义。我国“文革”期间极左思潮泛滥时,推行苦行僧主义,把人们希望过好生活的愿望,视为资产阶级思想,这与宋明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
,可以说毫无二致。历史经验表明,禁止人们追求感官快乐是不可能的。当然这种对感官快乐的追求也应当是合理的、适度的。
灵魂的快乐是人精神追求的满足,是人的理性活动所引起的正向情绪。灵魂的快乐,不是人的本能所赋予的,而是通过对人的文化熏陶、习染、教育、培养的结果。感官的快乐是维持生命的需要,灵魂的快乐则是使人成之为人的需要,是使人生活得更像一个人的需要。人生活在世界上,首先是要维持生命的存在;但是,人又不仅仅是为了维持其生命的存在而活着,一个人如果只是活在世界上,而没有做出任何应当做的事,那么这样的生命就会被人看不起,他就是一个不太合格的人。人的可贵之处,在他身上没有体现出来。
匈牙利诗人裴多斐说得好:“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在裴多斐看来,爱情与自由对于人来说,是更为可贵的东西。爱情是精神生活,自由也是精神所追求的,是精神之本性。追求精神、灵魂的快乐,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重要标志。如果说感性、感官之快乐是生命本能的快乐,那么精神之快乐则是后天的创造生活所获得的快乐,是人在解决人生矛盾的过程中,发挥他的精神世界的能动作用所获得的快乐。生命的快乐,是人人皆可以获得的本能之快乐;生活之快乐,则是教育、创造的结果。一个人不能创造自己的生活,就不能享有精神和灵魂之快乐。
…… 281
第二编 幸福是什么562
灵魂的快乐高于感官的快乐A感官的快乐与灵魂的快乐虽然都是人生必不可少的,都是人的生活中的驱动力,但是,应当承认,这二者之间确有高下之分,不在一个层次上。这种看法,是古今中外众多的哲学家、思想家所反复指出的。
德国哲学家文德尔班在评论伊壁鸠鲁时说,在伊壁鸠鲁看来,“精致的心灵快乐远远高于感官的快乐。
他正确的认识到,如果一个人完全独立于外在世界,那么比起物质享受来,他能够更可靠地、更丰富地掌握精神享受。肉体的享受依赖于健康、财富和其他的天赐;但是科学、艺术所提供的东西,高尚的人们的亲密友谊所提供的东西,镇静自若、自足的人们所提供的东西,无忧无虑摆脱情感的人们所提供的东西——这一切就是圣人牢靠的财富,差不多或者完全不受命途乖舛的影响“。
①
比伊壁鸠鲁更早一些的德谟克里特不仅指出了感官快乐是短暂的,而且还指出它会给人带来的坏处。他说:“对一切沉溺于口腹之乐、并在吃、喝、爱情方面过度的人,快乐的时间是很短的,就只是当他们在吃着、喝着的时候是快乐的,而随之而来的坏处却很大。”
②伊壁鸠鲁与德谟克里特所讲述的这些道理,有其合理之处。
我们在前面说过:感官快乐是肉体的快乐,是外物刺激感官所引起的生理、心理的反应。这种生理心理过程,是短
①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上卷,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230页。
②周辅成编:《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第85页。
…… 282
62第二章 快乐、痛苦与幸福
暂的。
当人们在享受美酒佳肴的时候,心里当然是美滋滋的,味觉器官很快乐。
然而过几个小时之后,肠胃又会辘辘作响,几个小时之前的快乐已不复存在。倘若美酒饮用过多,美味摄入量过大,不仅得不到快乐,反而会腹胀难受,损害健康,甚至会落下终身疾病。
对于肉体上的快乐的这种缺陷,葛德文曾有过一个很好的概括。他说:“肉体上的快感是暂时的;只在片刻时间内提供享受,却留下长时间的痛苦的空虚。肉体快感主要是凭借新奇来迷惑人;由于重复,始而减轻其刺激性,终而近于使人厌恶。也许多少正是由于过分看重肉体快感,所以老年才来得这样早而总带来这样的摧残。”
①
罗素也持这样的看法。他曾谈到男女之间没有爱情的纯粹的性欲满足,只是一种肉体的快感。他说:“我们再来看看爱情和纯粹的性爱(即性欲的满足——引者注。)
之间的差别。
爱情是这样一种体验,它使我们整个心身得到复杂新生,恰像植物久旱之后受雨露滋润一样。但是没有爱情的性交,全然不属这种情况。在瞬间的肉体快感过去以后,随之而来的是疲惫,厌恶,以及生命是空虚的这类意识。爱情是大地生命的一部分,没有爱情的性爱却不属于此。“
②
罗素的这一看法,很值得我们深思。它清楚地说明肉体的快乐与心灵的快乐不是一回事,一个是低层次的快乐,一个是高层次的快乐。爱情是一种精神生活,爱情的快乐是一
①见周辅成编:《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下卷,第515—516页。
②罗素:《走向幸福》,第64页。
…… 283
第二编 幸福是什么762
种精神的快乐,是终生的快乐。对于有爱情的夫妻来说,性交只是爱情的一种附属物,是爱情之花的必然之果,是爱情的一部分,其心身是一致的。双方都是人,而不是把对方当作物。没有爱情的性交,则仅是以性欲的满足为目的,是为肉体的快感的性交,一方把另一方当作一种手段、工具来对待;不把对方当作人,而把对方当作物。弗罗姆在讲到贪婪的问题时说:“贪婪是一种高度的自我中心的情感。
不管它是为了饥饿或性欲,贪婪者总是急切地想得到它,并且把自己变成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很明显地,当某人有了这一形式的饥渴或性欲时,另外一个人将被造成了一个‘物’“。
①其实,不仅是“另外一个人被造成了一个‘物’”
,他自己本人也成了一个物,一个十足的动物。马克思也尖锐地指出过这一问题。他说:“吃、喝、性行为等等,固然,也是真正的人的机能。但是,如果使这些机能脱离了人的其它活动,并使它们成为最后的和唯一的终极目的,那么,在这种抽象中,它们就是动物的机能”。
②那种只追求肉体的快乐的行为,只是一种动物的行为。
感官快乐还有一个缺点,即如果它脱离理性的指导,把感官快乐视为人生的唯一快乐,就会使人陷入其中,而不懂得还应当追求精神快乐。这样,人的心灵、灵魂,就会受到感官快乐的侵蚀,从而必然出现精神空虚、麻木、不安等现象。此时,人的心灵不时地会受到物欲、肉欲的干扰,灵魂
①见弗罗姆:《为自己的人》。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集,第94页。
…… 284
862第二章 快乐、痛苦与幸福
得不到宁静。
把人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分为5个层次的马斯洛,讲到高级需要,即友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他认为高级需要的满足所带来的快乐是心灵的快乐。这种快乐比低级需要的满足带来的快乐更有价值。
他说:“高级需要的追求与满足,具有有益于公众和社会的效果。
在一定程度上,需要越高级,就越少自私。饥饿是以我为中心的,它唯一的满足方式就是让自己得到满足。
但是,对爱以及尊重的追求,却必然涉及他人,而且涉及他人的满足。已得到足够的基本满足继而求爱和尊重(而不仅仅是寻求食物和安全)
的人们,倾向于发展诸如忠诚、友爱以及公民意识等品质,并成为更好的父母、夫妇、教师、公仆等等。“
“高级需要的满足能引起更合意的主观效果,即更深刻的幸福感,宁静感,以及内心生活的丰富感。安全需要的满足最多只产生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无论如何它们不能产生像爱的满足那样的幸福的狂热与心醉神迷,或宁静、高尚等效果。”
①马斯洛这两段话,讲的都很精彩。它从心理学的角度证明,灵魂的快乐,高于肉体的快乐。
心灵的快乐就是精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