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新儒学批判 >

第45章

新儒学批判-第45章

小说: 新儒学批判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重庆联合中学是四川一所名牌中学,著名学者蒙文通当时就执教于该校。此时距五四运动不久,青年学生追求个性自由,向往民主与科学,已蔚然成风,可是唐君毅却有着不同于一般人的心态。他后来自己回忆说:“我在重庆,亦喜欢看时下的杂志与新书。

    原来当时的思想潮流,是崇尚进步与进化,提倡个人之自由权利,主张人

    ①曾昭旭:《唐君毅先生之生平与志业》,见《近代中国思想人物传——保守主义》,第451页。

…… 318

    692新儒学批判

    生应追求幸福,满足欲望,因而要打倒中国旧文化与孔家店,此原为少年人易于接受之思想。但我一面看此类之文章,一面却又发生一些莫名其妙的怀疑与反感。我大约在十五岁左右,便抱了另一种似乎极端反时代的人生观,即不要欲望,不要幸福与个人的自由权利,却要超凡脱俗,……。“

    ①

    1926年,唐君毅上北京求学,先进中俄大学,不久后转入北京大学,听过胡适、梁启超、梁漱溟等一流学者的演讲,深受梁漱溟思想和人格的鼓舞,对洋博士胡适却没有好印象。

    第二年,从北大退学,居家一年。

    1928年,入南京中央大学哲学系,受学于方东美、宗白华。当时熊十力、汤用彤均在该校作短期讲学,熊、唐自此结下师生情缘。在这里,他从方东美学西方学术,热爱康德、黑格尔、费希特哲学,打下了厚实的西学底子。

    1932年,唐君毅毕业于中央大学,回四川任中学教员,第二年返回中央大学作助教,四年升讲师,又四年升副教授,再四年升教授。在此期间,由于受熊十力影响较深,人生观及哲学思想基本定型,并悟得“精神生活至极者,则为圣为佛”的慧见。

    1939年,着手写《人生之体验》一书。

    1943年,出版《中西哲学之比较论文集》。次年,《人生之体验》和《道德自我之建立》两书出版,明确标出道德自我中心的思想。

    1947年,因中央大学哲学系的人际关系,唐君毅离开南京到无锡江南大学任教授兼教务长。

    1949年春,同钱穆一道

    ①唐君毅:《中华人文与当今世界》下册,第445—446页,学生书局198年版。

…… 319

    新儒学批判792

    南下广州,受聘于华侨大学。

    8月赴香港。

    为延续中国文化之生命精神,与钱穆、张丕介一起筹办新亚书院。书院成立后,任教务长、哲学系主任,还曾一度任数学系主任。倡设新亚文化讲座,前后四、五年,共139次。此种讲座形式,既为当时许多文化保守主义学者传扬孔孟儒学提供了机会,又为海外新儒家一块精神根据地。新亚从创立到后来的发展,钱穆和唐君毅出力最多,在社会上影响也最大,致以新亚学员视前者为“圣人”

    ,视后者为“亚圣”。

    新亚期间,是唐君毅成果最丰的时期,先后出版了《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心物与人生》、《人文精神之重建》、《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中国人文精神之发展》、《哲学概论》、《人生之体验续篇》等著作。

    1963年,新亚并入中文大学,唐君毅受聘为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据牟宗三所言,并入中文大学之后,唐君毅为维护联合制,保持新亚教学与行政的独立,经常与一班所谓“假洋鬼子”相抗衡,直至联合制被废,新亚被吞没,新亚董事会全体辞职为止。

    在新亚的时期里,最值得一提的是他与张君劢、牟宗三、徐复观联名发表的《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

    此文发表后在西方文化界引起较大的反响,唐君毅亦由此而为国际哲学界所重视,尔后连续几次被邀请参加国际性的哲学大会。

    新亚并入中文大学后,唐君毅又先后写出了《中国哲学原论。导论篇》、《中国哲学原论。原性篇》、《中国哲学原论。原道篇》、《中国哲学原论。原教篇》、《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等大部头著作。

    由于著述与新亚事务过于繁重,积劳成疾,1976年,唐

…… 320

    892新儒学批判

    君毅病逝于香港。

    唐君毅的新儒家思想体大思精,实非万余言的文字可以评说,现就几个主要的方面看看他的思想特色及其可供商榷的地方。

    (一)生命三向与心灵九境人的生命与心灵境界可以分出若干等次,是现代新儒家的基本思路。

    他们对中国文化和孔孟程朱陆王的依恋之情,就是因为在他们的认识中,各民族有关生命的学问,唯有中国儒家思想的境界最高,最切合现代人的精神需求。梁漱溟的“文化三路向”

    、熊十力的“习心与本心”

    、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

    、钱穆的“人生三路向”

    、方东美的“人生两界六层次”

    ,实际上都是围绕这个主题提出来的。但至今为止,将此种学说发展到了极致的是唐君毅。他在生命的晚年,著洋洋80万言的《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一书,就是专题论述这一学说的。其论题是生命三向与心灵九境。

    先说生命三向。

    唐君毅认为,人的生命心灵活动基本上有三条道路三个方向的含义。

    “向”为方向,义指种类、次序、层次。生命心灵的三方向,从根本处看,实则情之三方向,亦可称之为“心灵生命之三意向或三志向”。

    从生命心灵活动的情况而论,又可名为“由前向后而往、由内向外而往、由下向上而往”

    之三向;从其逆转情况看,还可名为“由后返前而来,由外返内而来、由上返下而来”之三向。

    合之为前后向、内外向、上下向之互相往来。因之,此三向既可视为空间三向,又不限

…… 321

    新儒学批判992

    于空间三向。

    ①在唐君毅看来,生命三向依其生命心灵自身的活动韵律节奏,又可分为“顺观之境”

    、“横观之境”

    、“纵观之境”。他说:“生命生灵活动之由后向前,如易传言尺蠖之信;由前而后,如易传言龙蛇之蛰。由内而外而开,如天开图画;由外而内而阖,如卷画于怀。其由下而上,如垒土成台;其由上而下,如筑室地下。于生命心灵活动之前而后,说主观心态之次序相续;于主观心态中之思想与发出之言说,求前后一致贯通之处,说思与言说中之理性,即逻辑中之理性。于生命生灵活动之由内向外,知有客观事实。于人求思想与客观事实相一致贯通处、说知识中之理性。于生命心灵活动位于主观客观之现实事物之上,以由下而上处,说思想中之目的理想。”

    ②

    此三者,唐君毅分别称之为“客观境”

    、“主观境”

    、“超主观客观境”。

    也就是说,前后向为主观境,内外向为客观境,上下向为超主观客观境。而这三向三境,又分别代表人们对世界对人生的三种看法与体验,即人的生命心灵活动由前而后进时,则觉主体最重要;由内而外时,则觉客体最重要;由下而上时,则觉用最重要。体相用三者既可分,又可合而为一。分而各具意义,合而相互融洽,浑然一体。

    体相用,是中西两方哲学中常见的范畴。如基督教神学

    ①唐君毅:《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上册,第39页,学生书局1986年版。

    ②《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上册,第41页。

…… 322

    03新儒学批判

    里,圣父为体,圣子为相,圣灵为用;印度哲学有“实德业”之说,其中实为体,德为相,业为用;大乘起信论以体相用说真如;中国宋儒言体与用或体与性,其中性也就是相;熊十力的新唯识论,更以“体用不二”立宗。唐君毅虽同样以体相用三者立论,但其关系经他的阐释,变成极玄乎极复杂的关系。大体说来,他认为,顺观、横观与纵观三义,“不外谓吾人之观客体,生命心灵之主体,与超主客体之目的理想之自体——此可称为超主客之相对之绝对体,咸对之有顺观、横观、纵观之三观,而皆有可观之为体,或为相,或为用。此即无异开此三观,与所三观三境之体、相、用,为九境。”

    ①

    可见,在唐君毅三向九境的理论框架里,“三向”是为“九境”服务的。他以“三向”

    、“三观”

    、“三境”立论,目的在于说明“九境”是有等次的。而等次的形成,原因就在于人们对生命精神的把握程度不一。下面,我们再具体看看他的“心灵九境”。

    第一境,万物散殊境。此境的要义为:人的生命心灵活动,看不到其自身的体相用。也就是说,此境中人,外照而非内照,觉他而非自觉,生命心灵活动由内向外,就象打开门户,走出房间,去看外面世界的万物万象。如是,他所看到的只是事物的个体,故称“万物散殊境”。唐君毅认为:“凡世间之一切个体事物之史地知识,个人之自求生存,保其个体之欲望,皆根在此境,而一切个体主义之知识论、形上

    ①《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上册,第46页。

…… 323

    新儒学批判103

    学、与人生哲学,皆判归此境之哲学。“

    第二境,依类成化境。此境要义为:它由万物散殊境发展而来,不再观照个体,而是将个体归类,观其物相,并观实体出入于类,以成变化,故称“依类成化境”。

    唐君毅认为:“一切关于事物之类,如无生物类、生物类、人类等之知识,人之求自延其种类之生殖之欲,以成家、成民族之事,人之依习惯而行之生活,与人类社会之职业之分化为各类,皆根在此境。一切以种类为本之类的知识论,类的形上学,与重人之自延其类、人之职业活动之成类、之人生哲学,皆当判归此境之哲学。”

    第三境,功能序运境。此境的要义为:由观一物之依类成化,进而观其同他物的因果关系。人用物为手段,以达目的,必究事物之因果。这样,便可见功效及其运行次序之规律,故称“功能序运境”。唐君毅认为:“一切世间以事物之因果关系为中心,而不以种类为中心之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之知识,如物理学、生理学、纯粹之社会科学之理论;与人之如何达其生存于自然社会之目的之应用科学之知识,及人之备因致果,以手段达目的之行动,与功名事业心,皆根在此境。一切专论因果之知识论,唯依因果观念而建立之形上学,与一切功利主义之人生哲学,皆当判归此境。”

    第四境,感觉互摄境。此境的要义为:先知其客体物相,而此物相所在的时空,即内在于感觉而起的自觉反观的心灵,进而用理性推知一切存在的物体,各有一个能感觉的“主体”。这众多物体之主体与感觉主体,相摄而又各自独立,以成其散殊而互摄,故称“感觉互摄境”。唐君毅认为:“一切

…… 324

    203新儒学批判

    人缘其主观感受而有之记忆、想象之所知,经验的心理学中对心身关系之知识,人对时空之秩序关系之一般知识,及人对其个体所属类之外之物之纯感性的兴趣欲望,与其身体动作之由相互感摄,自然互相模仿认同,以成社会风气之事,而以陈述经验之语言表示者,皆根在此境。而一切关于心身关系、感觉、记忆、想象、与时空关系之知识论,心身二元论,或唯身论、泛心论之形上学,与一切重人与其感觉境相通应,以求生存之人生哲学,皆当判归此境。“

    第五境,观照凌虚境。此境的要义为:人从具体物相的约束下,游离脱开,由此可发现纯相世界和纯意义世界,并可由语言文字符号来表示。这种纯相纯意义的世界,由于因凌虚的心灵观照而显现,故称“观照凌虚境”。唐君毅认为:“一切由人对纯相与纯意义之直观,而有之知,如对文字之意义自身之知,对自然、及文学、艺术中之审美之知,数学几何学对形数关系之知,逻辑中对命题真妄关系之知,哲学中对宇宙人生之‘意义’之知,与人之纯欣赏观照之生活态度,皆根在此境。而哲学中之重此对纯相纯意义之直观之现象学的知识论,与论此纯相之存在地位之形上学,如柏拉图哲学之核心义,与审美主义之人生哲学,皆当判归此境。”

    第六境,道德实践境。此境的要义为:将纯意义的世界落实于现实生活,以形成道德理想,促成道德人格的完成,故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