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国家人文历史 >

第26章

国家人文历史-第26章

小说: 国家人文历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虚虚实实的映射,其实恰是一个小个子在大时代中的分裂和挣扎,是捷克甚至是欧洲半个世纪动荡的写照。
  简·迪特喜欢在啤酒杯背后,观察形形色色被扭曲的人形。这些扭曲的人形何尝不是捷克人的写照?他们持杯在手,身体里有着与生俱来的快乐细胞,却又有难以排遣的历史隐痛,他们有着夸张的喜怒哀乐,也有着痛彻骨髓的腥风血雨,伊利·曼佐用漫无边际的诙谐道出了捷克的悲恸与凄凉,这是他的才气和力量,也是他不动声色的残忍,恰恰是在这样的残忍中,一个民族的苦难与坚强不动声色地凸现出来。
  赫拉巴尔对中国传统文化痴迷不已,尤其是老子的《道德经》,恰是如此,东方哲学的沉着与空灵常出现于他的作品之中,这也反映在这部影片里。“人,总是在意外中,方能成为真正的人,在崩溃、出轨、失序的时候。”影片的结尾,简·迪特说,这几乎是赫拉巴尔颠沛流离的一生的写照。1996年,赫拉巴尔从一家医院的五楼坠落身亡,自杀还是他杀?至此依然是个谜。在他的笔下,简·迪特出狱后,被放逐到捷德边境森林,修一条永远也修不完的公路,在这里,简·迪特却对自己的身后事做出了意味深长的安排:残骸顺着河水从南北两个国家各自流走,最终在大西洋汇合,从而完成人生的圆满。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诚哉斯言!

关照人性,并不是简单揭黑

作者:解宏乾 字数:3114

  王跃文,自从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国画》出版以来,便不断引发话题和关注。1999年《国画》出版后三个月内重印五次,此后被禁十年。随后,他相继出版的《梅次故事》《朝夕之间》等一系列描写当代官场的作品,纷纷被禁。但这些却并没有妨碍读者对他的追捧,据说《国画》仅盗版销售已超过500万册。王跃文被冠以“当代官场小说第一人”的称号,虽然他本人并不喜欢被读者和媒体贴上这样的标签。当代文学批评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陈福民甚至评价说:“王跃文之于官场小说,就相当于金庸之于武侠小说、琼瑶之于言情小说、二月河之于帝王小说。”这句判断颇见分量。
  不久前,一篇名为《王岐山脸谱》的报道中,一个细节吸引了外界关注:2007年底,时任北京市长的王岐山即将上调中央,在向同僚们告别时,他推荐了两本书,其中之一便是当年出版的王跃文的长篇历史小说《大清相国》。

  无意踏入官场
  王跃文虽然以“官场小说”成名,但他的家庭教育却是主张远离官场、远离政治。和很多20世纪六十年代出生的作家一样,王跃文的童年时期正赶上“文革”。他的父亲年轻时是个国家干部,24岁的时候,父亲在反右运动中给领导提意见,被打为“右派”,给家庭带来的灾难持续了21年。为此,王跃文兄弟五人都不能正常上学,姐姐和哥哥不能考大学,不能参军。“只要逢上政治运动,父亲必定上台挨批斗。批斗一个‘右派’不需要理由,罪状随时可以归纳几条出来。那时候,只要听到生产队和大队吹口哨召集开会,我胸口就怦怦跳。”王跃文回忆道,“我是在受冷落、受歧视的环境中长大的。我从小对世界充满恐惧,从小就慌张而怯弱地打量着这个世界。我知道自己将在乡村终老,死后埋进村子对面一座叫太平垴的山里。”
  因为父亲的遭遇,王跃文从小就不想同政治有任何关系。他年轻时候的理想,就是当一名老师。但没想到,他从怀化师专毕业时,县政府正要招一个应届毕业生做文秘工作,在教育局查阅到他的档案时,觉得他的文字功底不错,就被选中了,“我从县政府调到市政府,又从市政府调到省政府,都是因为自己能写几笔官样文章。”
  王跃文对《国家人文历史》记者说:“后来我参加工作,母亲叮嘱我要‘紧闭口,慢开言’,希望我以父亲的经历为前车之鉴,引以为戒,说话、做事能谨慎一些。但我没有做到,反而比我父亲更过分。我父亲只是写了一张大字报,我却写了几百万字。”其实,王跃文早在能够从容对付机关材料的时候,就开始写小说了。1988年8月8日,《湖南日报》文学副刊第一次公开发表他的一篇题为《书房小记》的散文。此后便一发不可收,他又接连发表了很多中短篇小说,题材就来源于他所身处的“官场”,“当时还没有所谓‘官场小说’的说法。同事们看了我的小说,都很赞赏,县里领导也很欣赏。我从县政府机关调到市政府机关、省政府机关,同我的文名似乎有些关系。”1998年,王跃文获得湖南省青年文学奖。

  《国画》一夜成名
  1999年《国画》出版,首印五万册,在没有任何宣传的情况下,三个月内加印至十多万册,一时轰动中国文坛。小说以主人公朱怀镜的宦海沉浮为线索,揭开了官场的游戏规则,体现了权力对人性的挤压。在机关工作了17年的王跃文,看到了太多场中人性的异化与挣扎。在小说里剖析的这种官场亚文化,不曾被专家研究过,但却是千百年来真正左右中国官场的实用理念,一种无法堂而皇之却让官人们奉如圭臬的无聊文化。
  王跃文说:“我原单位很多同事都看过我的小说。有的人是躲在家里偷偷地看,也有的拿白纸把封面包起来,像小学生包新课本一样,放在办公室抽屉里看,遇着来人了,借站起来打招呼的工夫,身子往前一抵,就把抽屉关上了。”但他并没有想到,《国画》的出版会引发风波,他也因此改变了一直延续近二十年的人生轨迹。2000年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改革的动向和政策是对不太适合岗位的、文凭低的、年龄大的、工作能力不行的人实行分流。当时36岁的王跃文,被列入到了年龄大被分流的对象。
  但对此,王跃文却表示:“我不后悔,我很庆幸。” 那时的他对官场没有兴趣了,“我曾经也有功业抱负,心想只要好好干,总会在职务升迁上有所回报。我设想自己可以做个好官,多干点有意义的事情。但是,我最后放弃了这个念头。要做官,很多时候功夫在诗外。我不想委屈自己。只能说因为《国画》这部作品我真正意义上弃政从文了。”
  在他看来,之所以《国画》能够一夜成名,且引发官场小说热直至今天,主要原因也许是因为我们国家特有的“官本位”文化,民间对“官”,也就是对权力的崇拜与窥视。他告诉《国家人文历史》:“我想在官场中观照的是人性,而不是简单地揭露所谓黑幕。我并没有刻意将朱怀镜写成一个清官或贪官、好官或庸官。”

  以古喻今,剖析官场智慧
  自《国画》出版后,王跃文的每本书都很畅销。这也让他颇为“焦虑”,“这么说不是因为我矫情,而是文坛上的确有人说太畅销的书上不了台面。”2004年,王跃文在一次去晋南阳城的旅行中,参观了陈廷敬的故居皇城相府。康熙对陈廷敬的一句评价:“宽大老成,几近完人”,让熟悉官场规则的王跃文一下产生了兴趣。
  康熙王朝名臣辈出,无论是权倾天下的明珠,还是辅弼重臣索额图,最终不是罢相削权,便是身死囹圄。满朝重臣名宦少有善终,陈廷敬却驰骋官场五十三年,历任工、吏、户、刑四部尚书,官至文渊阁大学士,乞归之后仍被召回,最后老死相位。“官场路数、人情世故古今并没有太多变化。身处官场,几乎没有人能独善其身,为何唯陈廷敬为官善始善终?”带着如此疑问,王跃文查阅了大量史料,试图一探究竟。
  《大清相国》塑造了康熙朝一位被遗忘的人物——陈廷敬。小说以陈廷敬为主要代表描写了大臣群像,反映一个特定历史境遇中官场人物的人格、道德和行为的艰难选择,再现三百多年前的官场风云。王跃文此前曾写的官场中,从没有一个完全正面的人物,而陈廷敬却是一个地道的好官,“现实生活中的正面人物当然是绝大多数,但我平时真的不敢轻易相信哪位官员是位好官,说不定他明天就被抓起来了,那样倒显得我很愚蠢、很幼稚。我宁信古人,不信今人。”
  在《大清相国》中,王跃文为陈廷敬的成功概括了五字秘诀,“一‘等’,他少年得志,如果心浮气躁就会被淘汰;二‘忍’,官场复杂,会碰到很多的事情,在他羽翼未丰之前,只好忍耐;三‘稳’,在碰到各种各样的事情时,能够沉住气;四‘狠’,善于决断,敢于下杀手,不要妇人之仁;五‘隐’,这点是古代的官员都比较认同的,好多人都是这么走过来的,如果你在那里不退的话,很可能不得善终。”
  虽然,这“五字诀”是王跃文的总结,但却是古今官场很多成功人士的法宝。对此,他解释道:“我觉得我并没有在这里宣扬一套庸俗的官场哲学,只是真实地反映和描写一些官场的为官智慧。我们现代人看这‘五字诀’,看到的应是中国传统的官场文化对人物的残害。但是,官场文化没有彻底自新,官场中人还得这么过下去。”
  不久前,王跃文凭借中篇小说《漫水》,获得刚揭晓的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第24届全国书博会期间,王跃文又带来了新书《爱历元年》,此次他的目光聚焦在了爱情、家庭这个主题上。人到中年的王跃文,将自己的很多人生感悟也融入书中,“过去的二三十年人们都走得太快了。国家发展快了,人们赚钱多了,物质条件和生活水平都变好了,但人们却忘了内心的精神生活,忘了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当社会被某种辨识不清的洪流所裹挟着向前走的时候,我想停下来看看,狂奔的人们丢失了什么。”

年历

字数:1734

  16
  1944年9月
  丘吉尔和罗斯福一致同意将二战的战争重点从欧洲转向太平洋战场。此刻,纳粹已不再是盟军的主要对手。丘吉尔声明英国将在太平洋战场做出更多贡献。
  17
  1944年9月▲
  第二次世界大战,西线盟军发起“市场花园行动”,试图解放荷兰北部地区并进入德国。“市场”行动指空降部队的作战,“花园”行动指地面部队向北前进。但是,这一作战遭到了惨败。
  18
  1924年9月
  国民党发表《北伐宣言》,宣言申明,北伐的目的,在于推翻军阀赖以生存的帝国主义。“中国人民之唯一的需要,在建设一人民的统一政府。” 20日,北伐军在韶关誓师北伐。
  19
  1894年9月
  由洋务派创办的上海华盛纺织总厂正式开工。华盛前身为李鸿章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1893年因火灾被毁后,在盛宣怀的主持下重建成官督商办的华盛纺织总厂。
  20
  1914年9月▲
  中华革命党在日本东京召开会议,确定“青天白日满地红”为中华民国国旗。旗上三色分别象征自由、平等、博爱之精神,同时代表中华民国以三民主义立国的初衷。起初对于中华民国国旗设计有四种方案,孙中山主张沿用陆皓东设计的青天白日旗,在北伐后用于全国各地,得到认同。
  21
  1964年9月
  南欧微型国家、“地中海心脏”马耳他独立。曾经被圣约翰骑士团建设得坚固和富饶的马耳他1814年成为大英帝国殖民地,独立后仍为英联邦国。10年后,改为共和制。
  22
  1994年9月▲
  美国情景喜剧《老友记》在NBC电视台播出,讲述了六个年轻人在纽约曼哈顿的生活,至2004年5月6日,共播出十季。“六人行”的故事,在全球超过一百个国家播放,成为一代人心中美剧“经典”的代名词。
  23
  1874年9月
  持续了两天的“甲戌风灾”在珠江口附近登陆后,先后吹袭香港及澳门,造成灾害。台风造成香港2000多人、澳门5000多人死亡。当时香港并没有专门的气象部门,在此次台风之后英国开始考虑,并在1883年成立香港天文台。
  24
  1564年9月
  英国航海家、日本第一位外籍武士三浦按针(原名威廉·亚当斯)出生。亚当斯原本加入鹿特丹公司前往远东航行的船队,历经波折漂流到日本,并受到德川家康的接见。由于他在航海、几何等方面的知识使其受到重用,担任家康外交及贸易顾问,并获封武士称号和“三浦按针”的名字。
  25
  1924年9月▲
  杭州雷峰塔倒塌。传说雷峰塔的塔砖可以用来驱病强身,有人从塔砖上磨取粉末、挖取砖块,还有人从塔内挖寻经卷来牟利,以至于雷峰塔倒塌。2002年重建后,“雷峰夕照”的美景得以重现。
  26
  1914年9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