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山海经的智慧 >

第8章

山海经的智慧-第8章

小说: 山海经的智慧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综合一下就是,北山经基本上都坐落在寒带,百仞三桑树的奇特告诉我们,它绝不是古人凭空想象出的奇树,古人必有所闻或所见而后载。三桑树却只离北海300里。而北次三经的长度却远远超出了古人的测量能力,先不说有没有计里鼓车,即便有车,有路吗?即便有路,怎么沙行?怎么水行?这不是简单的航海,还要穿越沙漠,穿越河流。“又北水行五百里,至于雁门之山”、“又北水行四百里,至于泰泽”、“又北水行五百里,流沙三百里,至于洹山”
不要讲什么飞行器之类的神话,那不可信,“大咸之山,无草木,其下多玉。是山也,四方,不可以上。”如果有飞行器的话,古人也不至于望山兴叹了,因为他上不去。他们上不去的山很多很多,这里就不列举了。
三、西山经
如果比较一下五藏山经,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北山经是一片蛮荒之地(其山北人皆生食不火之物),东山经和南山经则几乎是一片不毛之地(绵延数千里,有草木的山都不多),中山经则可称为鱼米之乡(富庶的不得了),最奇怪的就是西山经了,我只能用一种顶礼膜拜的心情来形容它,这简直就是人间仙境。
西山经并非三言两语可以描述的,我们还是从最神奇的一座山开始说吧,这就是昆仑山。对昆仑山的探求,是数千年来中国人的梦想,从汉武帝开始,到近代的学者如苏雪林等等,都对昆仑山下过无数的功夫。汉武帝是为了成仙,正赶上张骞出塞,就让张骞按照古图溯源,希望能找到昆仑山。张骞比较老实,说没找到,太史公就一阵冷笑,“《禹本纪》言河出昆仑。昆仑其高二千五百余里,日月所相隐避为光明者也。其上有醴泉、瑶池。今张骞之使大夏也,穷河源,恶睹所谓昆仑者乎?”汉武帝不甘心,又派人去找,结果还是无功而返,最后随便指了个山(于阗)当作昆仑山。太史公此处是怀疑《禹本纪》、《山海经》的可信性,他认为《尚书》更可信一点,这无可厚非。昆仑山在哪?我不知道,不过可以找一些能有点线索的山来看看。
“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鸟兽莫居。有蛇焉,名曰肥(虫遗),六足四翼,见则天下大旱。”这是五藏山经中唯一记载的有高度的山。“五千仞”,按照汉制来估算在六千米以上。
疑点很多,一、为什么五藏山经中只有这座山才记载了高度?二、这个“五千仞”是垂直高度(海拔高度)还是斜坡长度?三、为什么鸟兽莫居的地方却有六足四翼的昆虫?
如果太华山的高度是估测的,随口胡说的,那么其他的山为什么没有估测高度,这不可理解。如果太华山的高度是精确测量的,那么其他的小山为什么不可以精确测量?都不可能,古人没有能力精确测量,但是古人也没有信口开河的估测所有的山,他们相当老实。
那么,他们怎么莫名其妙的知道了太华山的高度?有一个最简单的解释,那就是传说或者别人告诉他们的。谁告诉他们的?就是禹那样有知识的人。假设你去非洲领导土著,土著们普查地理的时候,发现了一座非常高的高山,很惊讶,你可能就会告诉他们那座山的高度。至于其他的小山的高度,我想你的记忆力不至于那么好。
至于那种高山上的昆虫,我们还是来找一个牵强的例子,在海拔六千米以上的地方昆虫能够生存的确是个奇迹,在青海省囊谦县,距离县城20公里的尕布罗亚果山海拔5214米,终年积雪不化,那里有一种闻名世界的特产,冬虫夏草!
冬虫夏草比较复杂,我这方面知识比较欠缺,只能简略的说说,冬虫夏草是一种学名为麦角菌科冬虫夏草菌(真菌,又名中华虫草菌)Cordyceps sinensis (Berk。)Sacc子座或冬虫夏草菌(真菌)其它种别寄生于一种学术名为鳞翅目蝙蝠科昆虫虫草蝙蝠Hepialus armoricanus Oberthur幼虫上的子座或蝙蝠科其它种别昆虫幼虫上的子座及幼虫尸体的复合体 。冬虫夏草属于菌藻类生物。
这段比较复杂,通俗的来说,就是真菌寄生在蝙蝠蛾的幼虫上,冬天还是条虫子,夏天就死了变成了草。这种肥(虫遗)是不是冬虫夏草?可以不必太关心,但山经的作者说五千仞的高山上鸟兽莫居、有昆虫,却一点没有说错,如此确凿的谎话即便汉朝人也编不出,唯一的可能就是亲身观察过!
山海经被人垢病的地方很多集中在西山经,主要原因就是西山经出现了大量的韵文,如“其原浑浑泡泡。爰有嘉果,其实如桃,其叶如枣,黄华而赤柎,食之不劳。”他们的韵文用的比我都好,诸如此类的韵文不胜枚举。所以有人根据这来指责山经伪作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但要记住,这些韵文集中的出现西次三经之中,也就是昆仑山脉,帝、西王母、诸神集中的出现一起,无数神奇的物种、神鸟怪鸟神兽怪兽出现在这一地带,“多怪鸟兽”、“万物无不有焉”这类的感叹层出不穷。
这样神奇的地界用诗化的语言来描述可能是后人补缀的,当然最好笑的是,在西王母所居的玉山,向西四百八十里,“曰轩辕之丘,无草木。”也就是说西王母住的地方并不是骄傲的不得了,和不毛之地紧挨着。也就是说,西山经的作者在竭尽全力描述西次三经神奇的世界的同时,他并没有忘记他的职责,实话实说。如果我来伪作西山经,我一定会把西王母附近的地方也描写成人间仙境,以彰显西王母的尊贵,但山经的作者没有这么做。轩辕丘西三百里,便是“万物无不有焉”的积石山。

地理卷杂论(3)

四、东山经
关于东山经的地理位置,似乎没有明确的特征指示它的方位,无法确定它在东方还是西方,也无法确定他在南方还是北方(偶尔有北海的提及)。
在蛛丝马迹之中,我们找到了一个极端古怪的例证,然而我已经没有勇气给这个例证下一个结论。东次二经“余峨之山。有兽焉,其状如菟而鸟类喙,鸱目蛇尾,见人则眠,名犰狳,其鸣自詨,见则螽蝗为败。
存在两种犰狳,一种是分布于美洲的贫齿目犰狳科(Armadillo),见过Armadillo的人会不约而同的有种感觉,这小东西的确很象兔子,尤其是一对长耳朵。另一种是记载于东山经中的犰狳。山经中的犰狳与Armadillo是如此的惟妙惟肖,体形象兔子,一个尖嘴,一条象蛇一样的尾巴,甚至连习性也与Armadillo不差分毫,Armadillo是种有甲的动物,一旦遇到危险,它就会缩成一团,这岂不是惟妙惟肖的“见人则眠”?
有很多人认为犰狳可能是一种穿山甲,实际上穿山甲怎么看都不象兔子,因为它没有兔子一样的耳朵,体形差距也比较大。
那么,是谁把Armadillo翻译成“犰狳”的?这个问题极度艰难,我在耗费几个月的时间后不得不放弃追问。始作蛹者大概是1922年出版的《动物学大辞典》(杜亚泉主编,此人是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中的编者,由于年代错裂,资料匮乏,已经无从考证。
另外一个比较新鲜的论点是一个英国人,英国前海军军官、业余历史学家孟席斯(GavinMenzies)提出的,他的观点是“郑和先于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他有一些非常有趣的证据,“郑和从1405……1433年间7次远航,1430年出版的《异域图志》中画有各大洲特有的动物,如印度的狮子和大象、非洲的斑马和长颈鹿、南美的犰狳、美洲豹和磨齿兽。”
不幸的是,我没有机会见到《异域图志》中犰狳的画像,所以孟席斯的观点无法成为我的证据。
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尴尬,我们老祖宗的《山海经》记述了一种亚洲大陆上不存在的类似Armadillo的小动物,这绝对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要么我们这块大地上曾经存在过那种类似兔子的小东西,要么我的老祖宗莫名其妙的去了美洲考察。
无独有偶的是,一位类似旅游者的美国人亨利艾特?墨兹,她徒步走过了一条条山脉,她得出一个怪异的结论,她说《东山经》在美洲。(详文见《淡淡的墨痕》即《PALE INK》,中文译著名为《几近褪色的记录》)
“第一列山脉,起自今美国怀俄明州,至得克萨斯的格兰德河止,共12座山。将古华里换算为英里,与《东山经》中第一列山的距离完全相符。
第二列山脉,起于加拿大的曼尼托巴的温尼泊,止于墨西哥的马萨特兰,共17座山。距离与《东山经》第二列山脉相合。
第三列山脉是沿海岸山脉的太平洋沿岸,完全走太平洋海岸航行,起于阿拉斯加的怀尔沃德山,至加州的圣巴巴拉,共9座山。距离也与《东山经》所列第三条山脉相符。
第四列山脉,起于华盛顿州的雷尼尔火山,经俄勒冈州到内华达州北部,共8座山,距离与《东山经》第四列山相合”
对照我手中的中国地图出版社的《最新世界地图集》,认为亨利艾特?墨兹的考证是基本上是符合东山经的。不过东山经第一列山脉,亨利艾特?墨兹承认有将近200英里的误差,不是完全相符的,而这段译文有些不太确实。东次四经我认为亨利艾特?墨兹的考证是错误的,我大致估计在阿拉斯加的布鲁克斯山脉,山脉总长八百余公里,与东次四经“八山,一千七百二十里”相符,而且山脉走势基本上是东南方向,与山海经相符,最重要的是“东次四经之首,曰北号之山,临于北海。”亨利艾特?墨兹认为起始于华盛顿州,这和“临于北海”是相悖的。顺便再重申一次我们不断提及过的犰狳,它只产于美洲。(注:地图集中的山名(译音)与亨利艾特?墨兹标注的山名(译音)稍有差距,不过还是可以很容易看明白的。)
另外,在东次三经中,这几乎是一个航海或者水运的经典案例,“南水行八百里,曰岐山”、“南水行七百里,曰诸钅句之山”、“南水行七百里,曰中父之山”、“东水行千里,曰胡射之山”、“南水行七百里,曰孟子之山”。。。
“凡九山,六千九百里”完全是水行,古人毫不掩饰的在展示他们在水运方面的高超技巧,他们是用竹筏子航行千里吗?他们是顺水漂流吗?还是他们在梦中神游见到了类似小兔子的动物?
也许保持沉默是我最好的选择。
五、劫后余生的世界
先来看《南山经》,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有水有草木;往东三百里,堂庭山,有水有木;往东三百八十里,猨翼山,有水有草木;往东三百七十里,阳山,有水草木不知;往东三百里,柢山,多水无草木;往东四百里,亶爰山,多水无草木;往东三百里,基山有草木水不知;往东三百里,青丘山,有水草木不知;往东三百五十里,箕尾山,其尾踆于东海,有水草木不知。
从西海到东海,地理问题我们暂且不去考虑,问题就怪在‘草木’之上,‘柢山,多水无草木’、‘擅爰山,多水无草木’,这是个很严肃的问题,有山有水却无草木?这是什么原因?柢山有鱼,亶爰山有兽,也就是说食物链必然是完整的,生态环境还能继续维持。但是怎么会没有草木呢?
在我们的常识里,南极北极没有草木,那是因为气温过于寒冷;另外在戈壁滩沙漠草木也很稀少,那主要是因为缺水的缘故。李白有句诗“秦地无草木,南云喧鼓鼙。”这是说天宝年间关中大旱,所以才造成草木不生。但是山海经中有水有鱼有兽却无草木,这似乎只能有一个答案,就是这两座山极度寒冷,南次一经纬度是大致一致的,所以只能是高原气候高山气候所至,高耸入云,冰雪覆盖,这可能是最合理的解释了,例如珠峰。
接着看南次二经,长右山,多水无草木有兽;羽山,下多水上多雨无草木,多腹虫;瞿父山,无草木;句余山,无草木;夷山,多水无草木;咸阴山,无水无草木;区吴山,有水无草木;漆吴山,无草木。
这其中就有个极特别的,‘羽山,下多水上多雨无草木,多腹虫’把我们刚才给的答案彻底的否定了,多雨,很显然不会太冷,而且腹虫类生物是不可能在严寒之下活动的。这草木不生必然另有原因!
接着看,南次三经说了个明白的,‘发爽之山,无草木,多水,多白猿。汎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我在渤海边生活了十余年,我始终不知道什么时候渤海附近的山没有草木。渤海的气候寒冷?渤海附近干旱?都不可能。那么这种平淡中的奇异现象就逼迫我们另寻新路了,什么样的原因能造成多水而草木不生的现象。

地理卷杂论(4)

答案是可怕的,也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干旱可以使植物大面积死亡,另一种便是洪水或大爆炸。‘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强烈的干旱过后,植物会慢慢复生;洪水、大爆炸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