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个五年计划研究报告-第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式运行的,受计划的约束并不大。严格地说,如果以马克思、列宁所设想以及苏联实行的计划经济概念来看这个时期,它只能被称为统制经济而不是计划经济。
1956年9月,国家计委主任李富春在中共八大上指出,我们从19511952年开始制定全国性的、年度的国民经济计划控制数字,从1953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且逐年编制了年度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体现了党的总路线和各项具体政策,这个计划是正确的,同我国经济情况的发展基本上也是相符合的。其中社会主义改造的步骤较慢,但由于党中央及时地、正确地领导了加速社会主义改造的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被原来的规定所束缚。在各个年度计划中,虽然也有某些指标定得偏低或偏高,有些方面照顾得不全面,但执行的结果表明,过去的几个年度计划,大体上还是反映了当年的实际情况、并且起了动员全国人民保证超额完成五年计划的积极作用的。应该说,李富春的发言以及1957年年度计划的执行结果,的确说明了一五计划及其各年度计划,总体上是适当的、符合经济发展要求的,也是经济效益较好的。
二、一五计划的完成
从社会主义改造方面看,一五计划期间的进展大大超过了原定计划。到年底,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农户已占全国农户总数的98%,其中参加高级社的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96%;参加手工业合作组织的手工业者已占全国手工业者总数的90%左右;私营工商业和运输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已经完成,私营工业的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已不到千分之一,私营个体商业在社会商品零售额中只占社会主义改造大幅度超计划的提前实现,固然可喜,但是由于要求过急、变化过快、工作过粗、形式过于单一,也留下了不少后遗症,对后来的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一定的副作用。
在基本建设方面,5年内完成基本建设投资总额550亿元,其中国家对经济和文教部门的基本建设投资为493亿元,超过原定计划15。3%。在施工的一万多个建设单位中,限额以上的有921个,比原计划增加227介,到1957年底,全部建成投产的有个,部分建成投产的有109个。这921个限额以上的建设项目,在很长时期内都是我国现代化工业的骨干,其中有许多是我国过去没有的新工业,如飞机、汽车、发电设备、重型机器、新式机床、精密仪表、电解铝、无缝钢管、合金钢、塑料、电子器材的制造等。这些新工业的建立,改变了解放前我国工业门类残缺不全的面貌,为我国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国民经济和技术改造奠定了基础。另外,一五时期基本建设的效益也是比较好的,投资额与新增固定资产之比、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都是历次五年计划中最高的。【贺氏藏书·刘大海精校】
就投资效果来看,据一机部调查,一五时期的大中型项目,建成后平均3年半就能收回投资。另据计算,1952年至1978年我国工业投资为3500亿元,实现利税亿元,投资回收期限大体是12年。如果将折旧费计算在内,回收期约为10年。同期日本是3年,美国是4年,苏联是5年。由此可见,一五时期,尽管缺乏经验,我国基本建设投资回收期仍然可与发达国家相媲美。
在工业方面,1957年的工业总产值超过计划15。3%,使一五计划期间工业总产值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8%(一五计划规定为14。7%),其中生产资料生产平均每年增长25。4%(计划为17。8%):同时,手工业也超额完成计划,1957年产值比1952年增长83%(一五计划规定为60。9%),平均每年增长12。8%(计划为99%)。在五年计划规定的46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有27种提前一年达到五年计划规定的指标。
钢产量1957年达到535万吨,比1952年增长近两倍,为原定计划的13。7%。煤炭产量1957年达到131亿吨,比1952年增长近一倍,为原定计划的11。0%。没有完成计划的有原油、机车、食用植物油、火柴、卷烟、糖6种产品,经过五年经济建设,不仅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41。5%提高到1957年的56。5%,而且工业生产水平和技术水平也有明显提高。1957年我国钢材自给率达到86%,机械设备自给率达60%以上;1957年与1952年相比,工人劳动生产率提高了52%。12个工业部门的产品成本降低在农业方面,增长是不平衡的。1957年农副业总产值达到一五计划规定指标的101%。其中粮食产量为计划的10。2%,棉花产量为计划的10。03%。其他经济作物大都没有完成计划,黄红麻产量为计划的82。5%(低于1952年产量),油料作物产量(因五年计划中只规定了播种面积1957年比1952年增加37。76%)1957年比1952年增长0。7%,烤烟产量为计划的656%,甘蔗产量为计划的789%,甜菜产量为计划的70。3%,家蚕茧产量增长97%(计划增长50。1%),茶叶产量增长36。6%(计划增长35。8%),牛年底头数为计划的86。4%,猪年底头数为计划的10。55%,水产品总量为计划的11。1%。
除了农副业总产值大幅度增长外,农业生产条件也有较大改善。5年内扩大耕地5867万亩,为计划的10。1%,新增灌溅面积11亿亩,为计划的15。28%,农用拖拉机由1952年的2006台增加到1957年的24629台。在林业建设方面,5年来造林面积达214695万亩,为计划的在交通运输邮电方面,发展也很快。到1957年底,全国铁路通车里程达到公里,比1952年增加22%。穿越高山峻岭的宝成铁路和鹰厦铁路,贯通南北的武汉长江大桥,都在这个时期先后建成。1957年底,全国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55万公里,比1952年增加一倍,穿越世界屋脊的康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通车。1957年与1952年相比,全国内河航运里程增长51。6%,空运线路增长10。15%,现代化运输工具的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分别增长14。4%和14。2%,客运量和旅客周转量分别增长15。91%和10。06%,邮路总长度增长72。3%,邮电业务量增长在科技教育方面,由于经济建设高潮中技术人员极为短缺,形成全社会重视科学教育的风气,科学教育获得较快发展。高等学校经过院系调整后,1953年有181所,年则发展到229所,增长26。5%:1957年在校学生441万人,比1952年增长13倍;中等专业学校1957年在校学生77,8万人,比1952年增长22。3%;普通中学1957年在校学生6281万人,比1952年增长15倍;小学1957年在校学生6428万人,比1952年增饫25。7%。1957年全国科研机构共有580多个,研究人员28万人,比1952年增长2倍多。
在商业外贸方面,由于这个时期国民经济基本处于紧运行状态,作为传统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特征之一的短缺逐渐暴露出来,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957年比1952年增长71。3%(计划为80%左右),猪肉、食用植物油、糖、棉布等许多生活消费品的社会零售额都低于计划规定的指标。为了保证工业化战略的实施和防止市场波动,国家越来越多地用行政手段来代替市场调节。一五期间,市场物价基本稳定,通过国家有计划的调节,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有所缩小。以1952年为1001957年全国农产品采购价格指数为122,全国农村工业品零售物价指数为1016一五计划期间,物价比较稳定,以1952年为1001957年29个大中城市的零售物价指数为109512个大城市职工生活费指数为1092一五计划期间的对外贸易也有较大发展,1957年进出口贸易总额比1952年增长62%。在进出口贸易结构上,继续实行进口替代政策,随着我国工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工矿产品在出口贸易额中的比重,已由1952年的18%上升到1957年的在入民生活方面,1957年全国人民的平均消费水平达到102元,比1952年的76元提高34。2%,其中城镇居民为205元,比1952年提高38。5%;农民为79元,比1952年提高27。4%。到1957年底,我国职工人数为2451万人,比1952年增长55。1%城市失业问题基本得到解决。1957年全国职工的平均工资达到637元,比1952年增长42。8%。在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农民的生活也有较大改善,由于农业税的征收额一直稳定在1953年的水平和农产品收购价格的提高,农民1957年的收入比1952年增加20%左右。1957年城乡居民的储蓄存款比1952年增长2倍多。
三、一五时期的经济效益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社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13%;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0。9%;国民收入平均每年增长89%;是从1953年至1980年的5个五年计划中增长最快、效益最好的时期。上述经济发展速度,不仅从国内经济发展史方面纵向相比是非常快的,就是与同期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相比,也是非常快的。据麦迪森计算,1950年至1973年,世界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49%,其中苏联东欧国家年均增长57%,非洲国家年均增长45%,拉丁美洲国家年均增长52%,亚洲国家和地区(不包括日本)年均增长52%另据中国学者计算,战后,发展中国家获得了一定的发展。据统计,作为一个整体,其国内生产总值在1950-1960年期间,年平均增长率为48%。1960-1970年期间,又进一步升为57%。由此可见,一五计划时期的经济发展是很快的。对于这一点,美国学者费正清在其主编的《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评价甚高i从经济增长的数字看,一五计划相当成功。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为89%(按不变价格计算),农业产出和工业产出每年分别以38%和18。7%酌速度递增。由于人口年增长率为24%而人均产出增长率为65%,这就意味着每隔11年国民收入就可翻一番。
与世纪前半叶中国经济的增长格局相比--当时产出增长速度仅和人口增长相当(二者年增长率均为1%左右)--第一个五年计划具有决定性的加速作用。就是同50年代大多数新独立的,人均年增长率为25%左右的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的经验也是成功的。例如印度,也是大陆型的农业经济国,最初的经济状况和中国相似,但它在50年代的人均产出增长率还不到2%一五计划也是1979年改革开放前我国经济效益最好的时期。据统计一五计划时期,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多,在工业总产值增加额中,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的产值占59。7%,比国民经济恢复时期高出11个百分点,是1978年以前最高的时期。再从反映资金利用效果的资金利用率来看,据张曙光分析,一五时期每百元积累增加的国民收入为35元,投资系数为156,即每增加一元国民收入所需投资不超过16元,是建国以来除1963-1965年调整时期以外最好的时期。从每百元资金实现的利税来看,一五时期每百元资金提供的利税历年都在25元以上,而且变动比较均衡,在264-344元之间,是建国以来最高的时期:一五时期,单位产值能耗的水平也比较低,而且比较稳定,平均每亿元产值耗能642万吨标准煤,是1978年改革开放前最低的时期。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不仅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建设成就,而且积累了不少经验,加深了对国情的认识,提出了不少符合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建设理论和方针政策。
可惜后来没有按照这个时期形成的思路走下去。
四、一五计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五计划尽管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前最成功的五年计划,但是,由于缺乏经验和受经济体制的影响,它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这里不说所有制结构单一化和市场机制衰退带来的问题,仅就计划管理方面来说,主要的问题是:由于编制计划的信息不充分或不准确,或者受经济形势变化的影响,计划呈现出明显的多变性和滞后性。
国营企业的计划除了编制时问题较多外,在计划实施过程中也存在较多问题。
据1957年3月16日国家经委党组《关于计划体制方面若干问题的意见汇集》说:
目前的情况是部管年度、局管季或月度的计划。上级管年度计划企业无意见,主要是季、月计划由谁管好。目前季、月计划都由局管(有的局只管季),目的在于集中领导。但从实际来看,因局无法了解企业的具体情况,所以不但没有集中管好,反而对企业有如下限制:1不能根据生产设备状况调度生产;2不能根据产、供、销情况变化调度生产;3跨季、跨月的长周期产品不能在季、月度间进行调整。这样,显然不利于生产。至于农村合作社制定的1956年生产计划。由于绝大多数计划脱离实际,因此在实际上并没有认真实施。6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读一九五六年的国家预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