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人泪 龟峁山风景区,两组四条上下索道的缆(揽)车,自入夏以来,每天从早晨6点钟到晚上8点钟,几乎就没有空车的时候。 这是二十世纪最后的那年,盛夏酷暑的一天。 上午10点多,山上景区游人如织。 通往主峰妙极峰的路九曲回环。路面全部用淡红色的砂岩硬石铺成。坡度低缓处铺成平坦路面,坡度陡处砌为石阶。但无论平坦路面还是石阶路面,路两旁,或畦植或盆栽,全都种满奇花异卉。人走在上面,真有一种驾彩云而极目六合兮遨游八极之感。但今天,走在这条盘山路上川流不息的游人,只要是能与此刻正在上山的一对男女游客,或相向碰头照面的,或同向超行回眸的,都会忘却俯首欣赏路旁芬芳扑鼻的招展花枝,都会忘却放眼四顾天章云锦的山光水色。这一对上山男女,吸引了人们的驻足注目,并令人们心中生岀一问:这是一对夫妻呢,还是一对情人?...
毛泽东的政治哲学 前言(1)湖南人常说:“草鞋无样,边打边像。”[1] . 想看书来毛泽东的政治哲学 前言(2) 确实,毛泽东在其政治生涯的各个时期都认为存在着一些突出的特殊问题或矛盾———他称之为“主要矛盾”。理解这些问题是什么以及会对他的思想有什么影响,这是非常重要的。我联系我所选择的内容广泛的论题来讨论这些问题或矛盾,并且按照毛泽东在其整个生涯中形成的处理这些问题或矛盾的方式去讨论各个论题,而不是按照年月顺序来论述这些问题或矛盾。 . 想看书来毛泽东的政治哲学 前言(3)阅读毛泽东著作的起点,是看官方出版的选集,它收集了毛泽东1926年至1957年的著作。[2]其他两本集子也已在北京出版。一本是毛泽东的军事著作[3];另一本是单卷本的毛泽东解放前后的著作“选读”[4]。不过,官方出版的选集,仅收集了这一期间毛泽东的部分著作。在东京,已编辑出版了毛泽东解放前著作的中文版原文全集...
卷首语:奥巴马与美国军事战略新一轮调整赵楚 在国际观察家心目中最优先的关注焦点之一,无疑是随着奥巴马总统上台,美国军事战略的调整。 人们格外关心美国国家军事学说和政策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四点原因:首先,美国作为当今唯一的霸权超级大国,其全球政策最主要的支点和手段之一就是它强大的军事能力;其次,美国现在正在阿富汗和伊拉克进行的战争无论对美国现行国内政策还是对其对外政策都有决定性的影响;其三,美国在全球进行的军事部署和行动,深刻地影响着各有关地区的区域格局及相关国家的对外关系;最后,作为全球新军事变革投入最大、历时最久、实战经验最丰富的国家,美国进一步的军事动向,对于各国军事科技及国防政策的变化无疑有十分直接而重大的影响。总之,美国军事战略的新变化具有不可低估的全球性总体影响,而上述四点也构成进一步观察其军事战略新发展的主要角度。...
() 此时天昏地暗,未及卯辰。灰蒙的黎明突然彤云密布,白雪飘飞。如当空棉花,轻轻飘洒,徐徐曳落。转眼之间,鹅毛般的大雪盖天急降,霎时天sè枯寒,唯余雪花占据着四野山峦之sè。乾坤状白,气息如霜。此时此景,此般大雪甚是难得一见。若非是天象奇变,川西从未有过六月飘雪的怪异之事。 千蛇山之巅,高处不胜寒。一阵大雪刚收,一座孤峰凌崖上,静端昂立着一个美貌的七尺少妇。那少妇身着一领单薄的黑衣罗裳,淡妆素宇,清芳伊人。只见她站立在孤峰上,看着从天而降的大雪痴痴凝神,静静无声。直至一片片稀落的雪花飘下山崖,落入深渊。她反复如此的看着雪花飘落,尽管是衣裳单薄,寒风凛冽。但她似乎从容不迫,忘却着寒冷,任雪花飘满着她那玉柳细丝一般的秀发上。咋眼一看,如同雕塑的伊人。也不知她是在赏雪,还是在这风雪之中寻求一种心境神怡。...
阅兵式得见萨达姆人生绝不可能永世长存,任何办法都留不住你的躯体。惟有躯壳里的精神和品质,却不会随躯壳走进坟墓,腐烂成蛆,化为乌有。好的精神和品德可以流芳百世,恶劣的德行只会遗臭万年。因此,一个人从生到死,最重要的就是修身养性。--摘自《一千零一夜》在伊拉克当过记者的人都知道,如果能见上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一面简直比登天还难,因为自海湾战争以来,萨达姆由于跟世界上最强大的美国成了冤家对头,加上跟美国在中东的铁杆盟友以色列的不共戴天之仇,所以出于安全考虑,伊拉克的这位政治强人几乎从来不公开露面,更不要说出国访问了。但我在伊拉克工作期间有幸亲眼目睹这位在国际上叱咤风云的铁腕人物的尊容,那是在2000年12月31日萨达姆亲自主持的伊拉克盛大阅兵式上。...
后宫系列:大清帝国(1)第一部 雄狮苏醒 第一卷 大清帝国 第一章 十年准备 十年了,方怀终于等到这一天了,有谁知道这十岁的身体里却隐藏着一个一百多年后的灵魂,前生自己的名字都快忘了,那不过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机关里的十年生涯磨掉了年少时的意气风发,也磨掉了身为愤青灭日屠美的“远大理想”,剩下的只有在权力和名望的漩涡中挣扎,直到冰冷的手铐戴在手上,才翻然悔悟自己这一生到底是怎么了? 庆幸的是老天给了自己一个重来一次的机会,这一生自己的名字叫爱新觉罗.载恬,大清光绪帝。 十年来,方怀苦苦忍耐着,表面上始终扮演着一个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过问的小孩,只是偶尔展示一下自己的小聪明,博取长辈的欢心;实际上从七年前进宫,他便开始计划着一切。...
总序(1)文/龚鹏程 现代文学两大阵营,一是现代主义,一是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旨在反映现代社会中人的处境,现实主义则以反映社会为目标,它们的关怀所在,都不在历史而在现代。即或采用历史题材,如鲁迅之写《故事新编》,或后来的姚雪垠写《李自成》之类,目的也不在讲史,而在自抒怀抱,改造时代。 可是,人类对历史的情怀,仍是不可磨灭的。现代社会中,讲史仍以巷议街谈、稗官野史的形态在继续发展。刘绍唐先生主持《传统文学》月刊,自号“野史馆馆长”。其所谓传纪文学,实即古之所谓讲史也。 但传记文学发展至今,在笔记、考证、述传等方面,固然足以绍续古人;然而衍古事以敷说,足以为古代《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一类作品之嗣响者,实不多见。...
“沉默不是代表我的错,分手不是唯一的” “喂,妈什么事” “天一啊,什么时候把女朋友带回来啊?妈都好想抱孙子了。” “哦,快了”·········· 唉老妈一天催两次带女朋友回家我上哪带去啊,相亲20多次都不成功我也没办法,要么说我没车没房要求低点的说我长的不够帅,工作不怎么体面,人太实在了不会讨女孩子开心,总之一百个原因被拒绝,这么多年了谈过的两个女朋友一个看着都吃不下两碗饭一个孩子好几岁了。 我叫林天一,今年20有8了,像我这个年龄没结婚更没女朋友的人估计不是很多了尤其像我们是农村的,我同学孩子最大的都10岁了估计以后我的孩子得叫他孩子叫叔叔了,出来工作快10年了做过的工作不下20种,去年开始不想上班了就开始做老板,恩对的就是老板,摆地摊,卖早餐,卖水果,结果到现在饭都快吃不上了,出租屋里堆的都是我的成就没卖出去的货物。还好房东挺好...
第一章 百年乱世出新朝 西魏大统三年(537年),北方的西魏王朝和南方的梁朝经过外交协商,接收了一批流亡在梁朝的西魏将领。这些将领包括贺拔胜、独孤信等名将。西魏权相宇文泰非但没有惩罚他们,还热情接见,加官晋爵(比如贺拔胜被封为太师,独孤信被提升为骠骑大将军、加侍中、开府),让归来的游子们立即感受到了"组织的温暖"。 将领名单中有一个不起眼的角色、独孤信的部将--杨忠。宇文泰第一眼看到杨忠的时候就被杨忠漂亮的髭髯和威猛的体态吓了一跳,再一打听,更是吓了一大跳。 原来杨忠同志不仅相貌非凡,而且胆子更加不凡。人家是提刀射箭杀野兽,杨忠是左臂夹住野兽腰,右手拽掉野兽的舌头,赤手空拳干掉一头猛兽。宇文泰当即拍板:人才,难得的人才啊,杨忠调入我的帐下听用。...
序章 历史的记忆(1)旷野凄凄。朔风凛冽。我以悲剧的心境再次来到人类祖先的故乡——周口店。 这是1991年12月的冬天。 早在70年前,一位叫安特生(Johan Gunnar Andersson,1874-1960年)的瑞典人就曾来到过这里并大胆预言:“总有一天,这个地点将成为考察人类历史最神圣的朝圣地之一。” 当时,似乎没有人对这梦呓般的预言感兴趣。6年后,周口店发掘的事实被安特生幸而言中。 1926年10月22日,在北京协和医学院礼堂,安特生抛出了惊世骇俗的论文——《亚洲的第三记人类——周口店的发现》。文中说道: “周口店发掘和考察的成果,除了从遗址中发现了一批哺乳类化石以外,还有鉴定为狒狒和短尾猴的化石以及两件具有特别意义的标本,即一颗前臼齿和一颗臼齿……根据研究,这个遗址的层位可能是早更新世的。不管它属于第三纪晚期还是第四纪早期,有一个明显的事实不会改变,那就是具有完整而确实的地质资料的古老的人类...
游走在八大胡同的前生之中(1)如今,提起旧北京的红灯区,人们都知道有个八大胡同。 八大胡同是一种泛指。北京人对数字崇拜,讲究个“八”字,特别愿意用一个“八”字,雅的有燕京八景,俗的有天桥八大怪。这个“八”字只是一个虚数,就像李白诗中说的“疑是银河落九天”里“九”字一样。八大胡同泛指大栅栏一带的烟花柳巷而已,用当时《顺天时报丛谈》中的话说是“红楼碧户,舞扇歌衫”,和西洋人的红灯区一个意思。 不过,八大胡同的地理范围是有特指的,它们的方向在大栅栏西南,但到了南面的珠市口西大街为止,珠市口西大街是一道明显的界限。在老北京,这条街有无形的分水岭的地理标志作用,它以南属于低等档次,上不了台面的。所以,八大胡同里的妓院虽然也有三四等甚至暗娼,但与一街之隔的铺陈市、四圣庙、花枝胡同里的老妈堂、暗门子下等妓院,还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当时,逛八大胡同,是一种身份和档次的象征,其意义...
滚滚红尘下的寂寞喧嚣--我和少…——读《寂寞喧嚣:我与少林的故事》###“少林,少林,有多少英雄豪杰都来把你敬仰;少林,少林,有多少动人故事到处把你传唱……”1979年春节,一部彩色宽银幕电影《少林寺》让全世界的目光开始关注河南登封少林寺。一年前,一个普通的春节假日,《中国青年》杂志社的两名记者潜入了少林寺深处,完成了这么一本值得人们再次关注少林寺的新书《寂寞喧嚣:我与少林的故事》。古往,许多僧人曾在这里听晨钟暮鼓,看香烟缭绕;曾在这里春看杨柳绿,秋睹菊花黄;曾在这里修身成佛,普渡众生……如今,少林僧人在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他们从哪里来?他们在干什么?他们到哪里去?他们是沉浸在这座古庙往昔的辉煌中,还是正在书写一部更加辉煌的历史?...